家訓,是家庭、家教、家風中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好的家訓能陪伴人一生的成長,終身受益。我的家訓,是父親嘴上常常念叨的一句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我上初中擔任班長時,班主任是位年輕的老師,大學剛畢業,教育理念很創新,也很大膽,提倡學生自治。作為班長,要協助老師做好學生管理工作,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和考驗。我對自我要求很嚴格,認為班長就要起到帶頭作用,無論是學習還是遵守紀律,因此也影響了個人時間,有時候連玩耍的時間都沒有。那段時間我經常在父親面前叫苦,聲稱不想擔任班長了。
父親告訴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成功的人,就要比別人多刻苦、多努力,不能貪玩,不能太任性、太自由自在。父親自己就努力踐行著這句話。他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當年他所在的中學只有他一個人考上了大學本科。后來,無論在市縣哪個工作崗位上,他都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工作也很出色。他的文章曾被中央組織部評為全國紀念建黨80周年征文一等獎,他還被評為全國先進個人,到北京參加全國表彰大會,受到胡錦濤、習近平等黨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有父親的教誨和成功例子,我逐漸接受了這個理念。從中學到大學多次做班長,多干事、多吃苦,我都覺得很平常。
工作了,我作為省委組織部選調生,被分在基層一個鄉鎮工作。大學的經歷讓我很快適應了工作,接受了身份的轉變。后來我擔任鄉鎮政府主要領導,基層的矛盾、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事情的復雜、工作的壓力,三四萬人的擔子壓在肩上,沒有禮拜天,沒有節假日,對組織上不能說,對同事不能說,只能回家向父親訴苦。父親安慰我一番后,還是那句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其位擔其責,擔子越重,責任越大,付出和奉獻就越多,任何崗位,任何人都如此。
不過,這次他著重解釋了“自在”,有守規矩、按章法、保底線的深刻內涵。秉承這種理念,我在基層工作都是走在前面、趕在前面,和老百姓靠近,堅守做人做事的原則。那年圣誕節平安夜,大霧,高速封路,我臨時接到區委辦的通知,要帶隊到北京去接訪,而我第二天就要參加研究生統考。我二話沒說,帶領相關人員,連夜開車冒著大霧,耗時5個多小時,艱難地趕到徐州高鐵站,趕上了去北京的第一班高鐵。當大家都在研究生考場答題時,我卻在北京接待上訪群眾。
我家距離單位只有十幾里路,開車也就十幾分鐘??墒?,我堅持按規定每周在鎮上辦公室值夜班,從未間斷。辦公室居住條件簡單,上廁所還是公共廁所,作為唯一值夜班的女同志,是有些不方便。書記和班子成員都勸我不要值班了,讓辦公室同志代班,有事情打個電話,即刻也能趕到??墒?,我沒有這樣做。有時候即使出差了,回來還要把調的班補上,班子里的同志們看我如此執著和認真,也都從不懈怠。
在基層工作十個年頭,我從沒有完整地過個星期天,沒有休個完整的節假日,可以說在泥里水里,在驕陽酷暑下,在寒冬飛雪中,認真履職,踏實工作。工作中,我得到政府嘉獎,被選為區人大代表、區政協常委、市黨代會代表。
一路走來,各種艱辛,各種刻苦,各種不自在,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每一步我都全身心投入,每個崗位我都竭盡全力,每一項工作我都傾注心血。我從不言棄,從不怠慢,從不遷就,無怨無悔,因為父親那句簡單而深刻的家訓一直警示著我、鞭策著我、引導著我。這家訓,根深在心,精神入腦。
(作者單位: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機關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