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館去”在這個暑假成為許多人的選擇。小紅書、B站、抖音等社交平臺上,有關“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說出一個文物,讓我知道你去了哪個博物館”此類話題人氣暴漲。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甚至熱衷于走進博物館,去欣賞文物、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積淀,這并非一時興致使然,而是近些年來“文博熱”的縮影,是隨著各地文博產業蓬勃發展而呈現出的必然態勢。
一座座博物館或聚焦某段特定歷史,或深耕某個專業、行業,用多元化方式為文明全貌留住記憶、查漏補缺。博物館不僅“再現”和“言說”著人類的歷史和文化,還積極地參與建構當代文化。博物館豐富的藏品,讓人們看到過去,了解傳統,也感受我們為什么凝聚在一起。博物館藏品的背后是風格史與技術史,也是觀念史和精神史。通過博物館,人們找到了自己在時空的坐標,從而展望未來,并從容地走向明天。
以博物館為紐帶,文博產業的創新無處不在。600年的故宮成為“網紅”,曹縣成為“宇宙中心”,南京博物院不斷“出圈”……積累千年的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碰撞,被具化的鞋、衣服、盲盒等,在受到年輕人喜愛的同時,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從老字號煥發新生到李寧、波司登等走上世界舞臺,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關注并在產品中融入中國元素,博物館的文化遺產,激發了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爆款文創產品時不時引領一波風潮,如文創雪糕,在炎炎夏日備受歡迎。三星堆博物館“青銅面具”、武漢黃鶴樓、敦煌月牙泉、洛陽龍門石窟等雪糕層出不窮,讓“舌尖上的博物館”“一口一個景點”成為年度熱門話題,不但實現了博物館等景點的打卡“破圈”,增添了旅游附加值,還通過合作的形式拓展到便利店等線下渠道。
以雪糕為代表的博物館文創食品只是一個縮影。從簡單的鑰匙扣、冰箱貼等初代文創產品,到如今覆蓋家居、潮玩、飾品、文具、美妝等消費領域,文創口紅、考古盲盒、紅色文創都是這幾年的爆款,文創產品的業態已經非常豐富。大致來看,博物館創意產品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與文物真品大小規格相同的復制品,二是將文物真品縮小比例而成的仿制品,三是通過將文物元素提取并改變造型、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衍生品。
產品業態日漸豐富的背后是創造力與產業鏈的共同成長,財富密碼則是國潮背景下的IP影響力。以南京博物院為例,早在2013年新館升級改造完成后,“Q版竹林七賢公仔”等文創商品就引起了廣泛關注;2014年南京六朝博物館開館后,“六朝魔方”等文創商品也名聲大噪;此后,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總館都舉辦了文創大賽,成果斐然。現如今,寫滿南京符號的文創產品落地開花,“請把金陵帶回家”成為南京向游客打招呼的獨特形式。
除了百花齊放的文創產品,圍繞博物館這個大IP還有各類研學活動、文藝演出、影視制作等不一而足。這些創新業態得以實現也離不開數字化的呈現手段。數字化、科技創新是文博產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首次將科技創新與文物保護并列寫入規劃標題。在文化和科技不斷融合的大背景下,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在探尋如何更好地將數字技術融入博物館體系。
可以預見,有了現代科技手段賦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出圈”,這個古老氣息最濃厚的領域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2023年甚至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文博行業的故事將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