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市場的底層邏輯是不變的。很多人對中國消費市場非常有信心,因為中國人口多,消費體量大,在世界上很難找到。
在過去半年,疫情放開后的消費回暖、報復性消費并沒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迎接我們的是VUCA時代——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復雜性)、ambiguity(模糊性)。在這樣的趨勢之下,很多人關心消費行業有哪些確定、不變因素以及哪些不確定的、變化的因素。
首先,中國消費市場的底層邏輯是不變的。很多人對中國消費市場非常有信心,因為中國人口多,消費體量大,在世界上很難找到。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獨特優勢是過去20年逐步培養起來的。一是全球的供應鏈能力。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近30%,接近日本、美國、德國的總和。現在全球絕大部分的好東西,都是由中國制造的;二是非常完善的基礎設施,包括互聯網體系和物流體系等,讓商業在基礎設施的層面有了非常好的支撐。這些因素是驅動中國消費行業成長的、非常重要的、長期的底層邏輯。
其次,在不確定的環境下食品行業能持續增長。1990年日本進入了所謂失落的20年、30年。我們注意到日經指數在30年后回到了1990年的水平,日本走了30年不確定的起起伏伏的周期。在這個周期里,日本的家庭和個人收入出現過顯著的負增長。在波動環境下,日本的食品飲料行業很多細分類目基本上還是一路往上走的,因為食品飲料是人的基礎需求,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再者,中國的消費行業變化非???,比如洗滌行業,從肥皂到洗衣粉、洗衣液、濃縮洗衣液、洗衣凝珠,在不斷地迭代。乳制品行業,從含有乳味的飲料到常溫奶的普及,到現在需求更健康、更有營養的低溫酸奶,未來可能是添加各種益生菌的低溫乳制品等。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發展?我覺得根本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底層的、長期持續的;二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家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需求和技術創新不斷交互,產生了新的業態,推動行業發展。
除了上述確定的不變因素,變化主要體現在科技的創新。人們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中國對科技的重視程度比以前都高。因為中國市場在逐步走向成熟,很多成本如人工、租金等在快速上漲,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需要有更顛覆性的科技出現。
科技也在和消費深度結合,比如我們投資的漢碩科技,是零售領域非常重要的一家電子價簽公司。它在中國的出貨量已經是全國第一、全球第二。在零售場景里,它用電子顯示屏替代了原來需要大量員工、大量物料去進行價簽變動的經營環節。在歐洲一個成熟的超市里,電子價簽可以省掉10個人工。我們從初創階段開始一直陪伴企業,投資時候基本沒有利潤,去年已實現了將近2億元利潤。可見,消費如果真能和技術深度結合,能夠創造非常大的價值。
消費科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農業科技。2050年全球人口將接近100億,但40%的土地因為各種原因在退化,糧食從哪里來?每年有6億人口因為糧食食品安全造成各種疾病,還有近9億人口在遭遇饑荒,怎樣保持食品充足和安全的供應?這是食品科技領域非常重要的大課題。中國農業體量大,2021年行業產值超過18萬億元,但中國農業極其傳統,環節多、流通成本高、損耗大。不過,這個領域在政策引導下,資本關注度在快速提升。從2017年開始,全球大概1100個農業相關的融資案例中,超過60%發生在中國。從融資金額來看,過去5年大概有200億美元投入這個領域,我相信這個巨大而傳統的領域,在科技的加持下會發生革命性變化。
對企業家來說,只有把握了消費領域的變與不變、確定與不確定,才能洞悉未來,占取先機。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