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暑期,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南京博物院門票預約早早就被“秒殺”,展館內,很多中小學生帶著導覽耳機,認真逛展;位于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慕名前來“沉浸”體驗虛擬動態展項“數字大運河”的觀眾也絡繹不絕……
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又融合當下大眾審美的各類文博產品、作品火爆“出圈”。蘇州博物館的“文藤”系列文創產品賣到脫銷,《國家寶藏》“圈粉”無數,“唐宮小姐姐”火遍全網……
如今的“文博熱”,從新穎文博游到文博文創,再到舞蹈、詩劇,文博不斷以各種形式“出圈”,成為亮眼的文化現象。
文博被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追捧,一方面是由于國民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大眾對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尤其是自2008年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公眾潛在的參觀需求被徹底激發并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各類相關新興業態暴增,博物館也由傳統意義上的宣傳、教育、典藏機構逐漸向文化經濟載體演化;另一方面是源于博物館創新活力的提升。自2015年《博物館條例》實施以來,博物館不斷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內涵,創新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
文博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傳承與發揚。要讓收藏在博物館中的文物、在廣闊大地上陳列的遺產以及古籍中書寫的文字都“活起來”,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是文博“出圈”的關鍵。
通過對文博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在文創中結合,走在潮流尖端的文博文創產品讓古老文物重煥生機,也將文博與公眾連接起來?!豆蕦m日歷》、乾隆表情包等文博IP(知識產權)深受大眾的喜愛,“考古+盲盒”的概念讓博物館文創迸出新火花。正如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所說:“我們最大的底氣還是源自文化自信。文物本身就屬于那個時代的‘頂流’,它們身上所蘊含的文化基因也值得我們一品再品?!?/p>
如今的博物館不再是從前僅僅帶有“嚴肅”“學術”“專業”標簽的地方,而是化身為“創新樂園”,拉近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在AI(人工智能)、AR(沉浸式體驗)、VR(虛擬現實)、智能體感互動、3D模型等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博物館主動尋求與人們的互動交流,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玩法成為“標配”,傳統和時尚融合不悖。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大家還能“穿越”回古代,感受古人的生活。
通過影視技術,文博得以實現藝術跨界,以各種新形式給大眾帶來驚喜。在人們驚呼“震撼”的同時,文博中蘊含的文化逐漸印刻在所在地的城市肌理之中。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讓文化深入城市發展,一些新興業態,如仿古景點、夜游等,正在為文旅消費帶來新的增長點。
多姿多彩的文博在促進內循環的同時,還助力外循環,通過積極“出?!闭蔑@我國日益提升的文化軟實力。世界市場成為文創企業的新增量,東方國潮成為增長新勢能。
…………
文博“有料”。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碰撞和融合,讓文化消費的熱潮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豐富的文博資源足以撬動百萬億元級藍海市場。文博在不斷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守正創新,讓中華文明的寶藏“活起來”,真正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