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依托于城市的文化積累和文化特點進行產業化探索,因地制宜,精耕細作,傳承創新,打造出豐富多樣的消費新業態,讓文博產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自我國文化產業全面發展以來,博物館發展逐漸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催生了諸多新業態,如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業態、博物館沉浸體驗業態、博物館商業特展業態、“網紅”博物館經濟、私人或行業博物館業態等,一度成為引領文化創新與文化消費并深受大眾追捧的文化潮流。與此同時,在各地政策的推動下,文博產業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化特征。各地依托于城市的文化積累和文化特點進行產業化探索,因地制宜,精耕細作,傳承創新,打造出豐富多樣的消費新業態,讓文博產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文旅融合打造城市新名片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文明、近2500年的建城史,是中國古典文化和風雅文化的代表城市,素有“天下文樞”的美譽。近年來,南京挖掘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對文博資源進行串聯整合,創新文化服務和消費場景,給游客提供更有品質也更實惠的高端文化定制游。
“流觴曲水,它是古人在上巳節出去春游的時候和朋友們玩的一種游戲。你們知道這個游戲怎么玩嗎?”一位研學游的帶隊老師在夫子廟烏衣巷一處景點向學生提問。
“知道。比如說,酒流到你這里,你要在規定時間內背完一首詩,如果沒背完的話,你就被罰酒。”來自南京的小學生陳詩詞積極搶答。
這是暑期研學活動的精彩縮影。今年夏天,南京夫子廟文旅集團以尊經書院研學基地、博物館、人文景點等為載體,以儒學、科舉文化、六朝歷史、民俗非遺等為脈絡,設計推出豐富多彩的研學課程,吸引了各地學生報名參加。
隨后,老師帶著學生沿著夫子廟貢院街一路往東,來到了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在江南貢院的基礎上,現在建成了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除了推出研學活動,中國科舉博物館還圍繞“科舉文化”打造了多款文創爆品。
今年春節,中國科舉博物館推出一款“前兔似錦”兔年新年學運套裝文創禮盒。打開禮盒,“貢院學霸”保溫杯印上了江南貢院的標志性建筑,“貢院學霸”帆布包印著狀元及第、鯉魚跳龍門等卡通圖案,寫著“超常發揮”“未來可期”等字樣。此外,博物館還設計研發了“前兔似錦”兔年新年開運全家套裝文創禮盒,深受消費者喜愛。
“兔年新春文創因為創意新穎,文化底蘊濃厚,銷售較去年增長了一倍。另外,研學項目年均接待人次達6.6萬,今年以來實現研學經營收入近100萬元,成為文博消費新亮點。”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文創研發部主任周海燕說。
明孝陵博物館、溧水“花針匠”布藝文旅商品研發基地等也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創產品。比如明孝陵博物館把景區梅花山的春梅和非遺兔子燈相結合,開發了手作花燈研學互動,小朋友們糊花燈、貼兔耳、畫梅花,把獨此一份的手工“梅花兔子燈”帶回家。又如“花針匠”藝人手工縫制的“新春納福”布藝卡通兔、保暖又漂亮的兔子帽等,剛剛上架亮相不久就博得了消費者的青睞,供不應求,“花針匠”藝人不得不加班趕制。
不僅是老地標煥發新活力,南京市江寧區還打造了一個“金陵小城”,真實還原了六朝時期金陵城的空間結構。假期里,小城里舉行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吸引著各地游客。
守正創新探索未來
走進廈門市博物館一樓的廈博文創空間,一款“成功茶桌仔”文創讓人印象深刻。竹編的禮盒,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紅色的腰帶上書“成功有福”,傳遞著滿滿的“福”文化。打開禮盒,綠豆糕、鳳梨酥、海苔……廈門最具地方特色的古早味茶配挑動味蕾。
廈門市博物館文創部主任鄭雅娟介紹,“成功茶桌仔”的設計靈感源于深入人心的飲茶文化,“在老廈門人的眼里,‘茶桌仔’即路邊隨處可見的小茶攤。古時的‘茶桌仔’往往是‘講古’場,與三五好友分享近日趣聞,是老廈門人最喜歡的休閑方式”。
“廈門的文藝風情入骨,街邊的陣陣茶香入髓,茶配的用料真叫一個考究!”提起這款文創,來自浙江寧波的游客林舒豎起大拇指。
“文創+,讓傳統文物‘潮’起來”,秉承這樣的理念,廈門市博物館已參與承辦兩屆廈門文博IP應用大賽。“大賽以‘文博·創意·生活’為主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和當地博物館IP資源,并結合現實生活,生產出越來越多的優質文創產品,有效形成良性互動,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廈門市博物館館長林元平說。
在第二屆廈門文博IP應用大賽上,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文創產品“run to 海絲館”系列、“好柿發生”系列深受大眾喜愛,獲得最佳文博應用獎和產品組銅獎。
作為一家非國有博物館,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2021年初才建成開放,憑借著創意文博、精品展覽和跨界活動,一躍成為泉州的人氣博物館,還將“國家3A級旅游景區”收入囊中。
“我們將展館和文物寶藏以新穎有趣的形式帶到年輕人中間,把藝術轉化成更具傳播力及使用價值的文創產品,讓沉寂千百年的寶物重新煥發生機,發揮更大的價值。”該館副館長卜祥姿說。
今年暑假,位于龍巖市永定區的福建土樓博物館熱鬧非凡。置身其間,客家人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氣息撲面而來,其中,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土樓營造技藝是一大亮點,游客既能觀看視頻,又能親身體驗。
福建土樓博物館是當地重點打造的文化旅游名片,全面展示土樓高超的建筑技藝和豐富多彩的客家土樓文化,2021年獲評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土樓不僅是藝術殿堂,更是一本歷史傳記。走進博物館,好比開啟了一場時空旅行,給我們以知識、思考和啟發。”福州屏東一名中學生說。
多元的優質內容和多樣的表達形式,是福建各地博物館探索創新發展路徑的優秀成果。唯有走多元化、包容性的道路,讓更多人在觸摸歷史中延續文脈,博物館才能走進千家萬戶。
讓文物“跳”出展柜融入生活
“我剛走下電梯就被這里的陳設吸引了,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我還是第一次在地鐵里見到與博物館相關的活動,這讓我覺得西安是一個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城市。”6月19日,在鐘樓地鐵站內的“地鐵遇見博物館”主題展覽櫥窗前,來自內蒙古的游客何月月贊不絕口。
“地鐵遇見博物館”主題展覽分別設于西安地鐵行政中心站、大雁塔站及鐘樓站,以文物復刻品、文創產品實體陳列及圖文介紹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周、秦、漢、唐4個時期的文物瑰寶,讓市民及游客在出行路上也能一覽三秦大地的文物風采。
博物館與公眾的關系已從單向輸出向雙向互動轉變。近年來,陜西的博物館積極打開館門,通過策劃不同形式的文物展覽、開發相關文創產品、利用高科技宣傳文物等方式,將博物館的文物帶到群眾身邊,讓博物館成為新的多元文化生活空間。
陜西歷史博物館多年來廣受社會公眾喜愛,囿于館舍面積有限,每天限流遠遠不能滿足觀眾需求。為了拉近博物館與老百姓的距離,從2012年開始,陜西歷史博物館啟動“流動博物館”公益服務項目,連續12年開展活動,累計服務受眾超過6萬人,為廣大市民及游客送來上百場展覽,開展歷史文化講座130余期。
“‘流動博物館’活動打破了博物館的邊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博物館文化。”陜西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劉一涵介紹,除了把文物和講解服務帶出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正在以“博物館+”的形式讓參觀者與文物和歷史“親密接觸”,在文物的多樣化展示中了解燦爛的中華文明。
更讓人驚喜的是,5月22日,西安推出了全國首輛博物館主題觀光巴士。“博物館號”作為流動的文化載體,將大雁塔、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含光門遺址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鐘鼓樓六大西安的文化和精神地標串聯,再現長安歷史文化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