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各大博物館通過精準定位市場,盤活內外資源,開發優質課程,推出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致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學習知識、快樂成長。
博物館是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每逢節假日,博物館便迎來了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的最好時間,學生和家長選擇走進博物館,希望通過趣味性的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在這個背景之下,江蘇省各大博物館通過精準定位市場,盤活內外資源,開發優質課程,推出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致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學習知識、快樂成長。
研學游打開博物館奇妙之旅
“潤揚大橋也叫潤揚長江公路大橋,是長江上第36座大橋,也是首座由斜拉橋和懸索橋兩種橋型組合而成的特大型橋梁,2000年10月20日開工建設,2005年4月30日正式通車……”在潤揚大橋展覽館內,江蘇省考古學會會員、江蘇省博物館學會會員霍強為參加研學活動的30名青少年講解潤揚大橋的建設過程,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聆聽沿江城市的歷史文化、水利工程,領隊戴陽陪同在旁。
這是今年暑假揚州博物館推出的“共閱長江美——青少年暑期研學游”鎮江站的活動場景之一。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而鎮江是一座與長江命運與共、休戚相關的城市。自古以來,鎮江的城市肌理與長江就深度嵌合。揚州博物館精心策劃了本次研學活動,帶領青少年去感受鎮江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活動安排科學合理,一天內結束行程,費用每人389元,包含午餐。全程有專業領隊負責行程安全,也有專業老師負責講解,孩子們可在研學游中放松心情、收獲知識、開闊眼界,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美妙體驗。”揚州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此次研學游頗受學生和家長歡迎,每期名額只有30人,活動一經發布便得到了博物館愛好者的熱烈響應,名額很快便被報滿。
“我對這次研學活動非常滿意,一天之內游覽了鎮江博物館、西津渡歷史街區、京口閘遺址、潤揚大橋展覽館。通過老師系統又生動的講解,我對鎮江這座歷史古城有了深度了解,對長江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后會繼續關注、報名參加相關活動。”活動結束后,一名來自揚州的初二學生分享道。
和揚州博物館的“走出去”戰略不同,南京博物院的研學游采取的是“走進來”模式。今年暑假,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推出“尋跡溯源——講述南博九十年”中學生夏令營。2023年,恰逢南京博物院建院90周年。90年來,眾多文人學者云集在此,他們為我國的考古發掘、文物保護、陳列展覽、民族民俗學、古建筑學、博物館學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加者可在四天時間內收獲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安排了資深文物保護專家陪同學生們走進文保實驗室,并由古籍修復專家指導,完成修復工作;南博資深社教專員為學生們解讀南博院史;帶領學生們探訪南唐二陵遺址,由文博專家進行主題導覽解析;由省級非遺傳承人現場授課指導,以國寶文物為主題完成一幅非遺作品……”活動主辦方介紹。
“暑期研學活動很多,我更傾向于為孩子選擇博物館研學,這類研學產品更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家住南京市鼓樓區的張女士說,她的孩子參加了南博的夏令營,收獲頗豐。
一家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這個暑假,江蘇各地博物館精準定位、發揮所長,推出各具特色的研學游活動,帶領青少年暢享博物館里的文化知識盛宴,滿足青少年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幫助他們開啟寓教于樂的暑假生活。
館校聯手合力育人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博物館資源與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江蘇各大博物館以此為契機,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進一步探索博物館和學校教育活動的合作共贏模式。
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承和社會教育職能,今年3月,南京博物院與南京市聾人學校資源共享,讓《中華文化的力量——江南百工》展覽走進校園,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工藝知識,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滿足聽障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
南京市聾人學校是我國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分布自幼兒康復班到高三,其中高中階段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南京博物院自2020年與南京市聾人學校開展合作共建以來,已實施《中華文化的力量——二十四節氣》系列課程,并精心策劃了與課程相關的博物館夏令營、主題微講座、展覽進校園等活動,將博物館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聾校教育體系,為增強聾校學生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南博不斷完善特殊群體服務,秉持包容性、多樣性的服務原則,逐漸形成品牌化的特殊教育服務,讓‘特殊群體’不再特殊。”南博工作人員介紹,將博物館的公共文化空間轉化為學校學習的延伸,不僅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魅力,而且有效滿足了聾校學生多學科融合課程的學習需求。
除了把課程引進校園,還有博物館在學校建立了“根據地”。2018年,南京面塑正式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為南京面塑項目的保護單位。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錢翠芳老師為南京面塑市級非遺傳承人,長期在南京市石鼓路小學附屬幼兒園開展文博園本課程教學,該園成為秦淮區南京面塑非遺傳承特色幼兒園。
為加強館校共建,充分發揮館校合作育人的優勢,2023年“六一”兒童節這天,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與石鼓路小學附屬幼兒園舉行共建儀式,正式掛牌“非遺進校園”館校傳承實踐基地。活動現場,錢翠芳團隊展示非遺技藝并開展教學,深度展示館校共建的成果,讓師生深入了解南京非遺深邃的文化內涵,體會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
博物館課程進校園,讓學校教育更精彩,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特長,拓寬了館校合作路徑,引導青少年自覺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
跨界聯動打造文旅新場景
當交響樂在博物館響起,當古風舞蹈在博物館翩翩起舞,當京劇、雜技等國家級非遺演出在博物館呈現……跨界融合為博物館創新發展開拓了廣闊的思路,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
隨著博物館的觀眾越來越年輕化,傳統博物館不斷拓展思路,在現有館藏文物展陳的基礎上,運用新的活動形式讓觀眾更加深入了解文物寶藏。鹽城博物館積極創新活動內容,強化社會合作,實現跨界聯動,打造多元業態場景,讓文物展覽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我們與市歌舞劇院專業團隊聯合打造《夜韻鹽博》沉浸游,緊密結合展覽和館藏,原創《遣唐使登陸鹽城》《范公堤》《少年陸秀夫》《文物說》等多部情景劇;在生態展廳,結合陳列呈現了生態、藝術、人文共生共榮的《鶴韻》《吉祥三寶》《悠悠串場河》原創舞蹈;在民俗非遺展廳,有鹽民制鹽、喜船迎親等情境表演和淮劇、雜技等國家級非遺演出。”鹽城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活動是跨界聯動的生動實踐,充分整合了社會各界的資源,展現鹽城歷史文脈和生態、民俗魅力,極大提升了博物館的品牌傳播力、影響力。
今年3月,天津博物館首部實驗戲劇《進入雪景寒林之境》在館內上演。該劇取材于天津博物館館藏、北宋時期山水畫名家范寬的作品《雪景寒林圖》,由青年藝術家閆小平編劇、導演,以獨角戲的形式構建出一片雪和一個人相遇的故事。
“這部作品以博物館為舞臺,以戲劇為介質,在當代觀眾和宋代繪畫之間建立了獨特聯系。我們首次嘗試打破博物館展覽與戲劇表演的界限,希望借助這種新形式讓觀眾和文物在不同維度中相遇、碰撞,從而得到多元的藝術體驗和審美提升。”天津博物館黨委書記于健說。
鹽城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的創新活動形式是當今博物館積極探索跨界聯動的典型案例。隨著文旅融合向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嘗試拓展邊界,融入多種文化元素,讓博物館綻放新的光彩,打開觀眾認知博物館的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