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桂芳要在蘇州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培育一朵具有蘇州特色的“農旅小花”,不做曇花一現,只為悠悠綻放。
盛夏,位于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眾安橋村謝家路的蘇小花田野餐吧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餐吧周圍向陽花開,滿地金黃美不勝收,阡陌縱橫的田野綠意盎然,如畫美景中游客閑庭信步,怡然自得。而在餐吧內,“蘇小花”品牌創始人譚桂芳正拿著四部手機,接聽客戶的來電咨詢,忙得不可開交。四年時間,“蘇小花”從扎根眾安橋村到“開花結果”,聲名遠揚,離不開譚桂芳的堅持與努力,更離不開她對家鄉這片土地的深情厚愛。
“小小花”有大志向
暑期是旅游旺季,也是譚桂芳一年中最忙的時候。記者在餐吧見到譚桂芳的時候,她正帶著村里來幫忙的大姐們制作甜點、摘花插花、布置場地,為晚上即將舉行的篝火晚會做準備。不管在忙什么,譚桂芳手里都會拿著四部手機,隨時接聽咨詢電話。四部手機的通訊錄加起來有幾千名客戶,有的客戶因為頻繁來往,已與譚桂芳成了老熟人、好朋友。
譚桂芳是蘇州吳江本地人。2008年,她在震澤鎮開了一家餐廳,從此涉足餐飲業。她工作兢兢業業,餐廳贏得了顧客的好評與肯定,生意蒸蒸日上。2018年,震澤鎮瞄準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規劃在眾安橋村謝家路打造餐飲民宿一條街,政府部門組織了一批企業家來考察,希望吸引投資,譚桂芳就是考察團的一員。
當時謝家路一片荒蕪,沒有房子、沒有路燈,只有空蕩蕩的田野,不少投資者看過之后擔心風險太大,不敢貿然嘗試。而譚桂芳獨具慧眼,看到了這片原生態土地的潛力,心里升起隱隱的沖動,她想讓這片土地煥發新生。
“我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年的招標會,譚桂芳是第一批簽約的。十幾年做餐飲的經驗,讓她對此次創業充滿信心。
說干就干,譚桂芳帶領團隊來到眾安橋村謝家路,開創“蘇小花”品牌,將村里閑置的倉庫一步步打造為獨具特色的花園式田野餐吧,成為網絡熱門打卡地,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來,一睹這朵鄉村“小花”的芳容。
游客看到的是鮮花掩映、綠籬環繞的歐式餐吧美麗風情,卻不知曉譚桂芳和團隊在打造餐吧過程中付出的心血。將廢棄倉庫變成欣欣向榮、花團錦簇的“蘇小花”餐吧的那些日日夜夜,譚桂芳記憶猶新。出生在軍人家庭的她性格剛毅,不怕吃苦,創業之初的艱辛對她來說微不足道。
蘇小花田野餐吧包括一棟兩層樓格局的花園式高屋頂綠色建筑,周邊有一片大草坪、用木板和帷幔營造的戶外庭院、用稻草扎成的心形座椅,有粉藍色的冰淇淋售賣車,沿著稻田用木棧道鋪就的小路盡頭,還有一間綠色玻璃房。游客來到這里不僅可以品嘗特色美食,還能欣賞田園風光。與城市的喧囂繁華不同,鄉村的恬淡靜謐和返璞歸真更能打動游客的心。
“我們現在是一朵‘小小花’。我們要在蘇州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成為一朵具有蘇州特色的‘農旅小花’,不做曇花一現,只為悠悠綻放。”譚桂芳說。
打造鄉村振興“震澤樣板”
“蘇小花”開業后,因其時尚、潮流、新穎、現代,迅速走紅,強勢吸粉,成為震澤鎮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每到節假日,當地或周邊的游客蜂擁而至,車水馬龍,把進村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譚桂芳對“蘇小花”的爆火并不意外,因為她在打造“蘇小花”的時候就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原生態的鄉村風光與現代人的消費理念相融合,必然能勾起人們心中的鄉愁。
“蘇小花”首先吸引的是來自上海、蘇州的城市客人。他們對鄉村田野餐吧的模式給予認可,然后一傳十、十傳百,助力“蘇小花”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在蘇小花田野餐吧,游客可以品嘗澳大利亞的青檸水、德國的戰斧牛排,甚至可以喝到醇香濃郁的咖啡。問及為何定位在鄉村做咖啡,譚桂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城里人不遠千里來到鄉村,除了想體驗田園生活,也想和在城里一樣不失精致和優雅,所以我開了咖啡店,吸引消費者。”
有一位來自上海的90后客戶在“蘇小花”喝咖啡的時候,拍了一組照片發在朋友圈,這個無意之舉為“蘇小花”做了免費宣傳,吸引了眾多年輕人遠道而來打卡。“以前他們只能在城里的高樓大廈喝咖啡,如今在風光如畫的鄉村田園喝咖啡,拍照無疑更加出片,更符合年輕人的消費需求。”譚桂芳說想做“中國鄉村的星巴克”,讓時尚優雅無處不在。
一炮而紅的“蘇小花”在眾安橋村穩健擴張。緊鄰蘇小花田野餐吧,譚桂芳又承包改造了廢棄的紙箱廠,做起了中式餐飲的老本行,開張沒多久便火爆異常。這家以中高檔粵菜為特色的中式餐廳,每道菜肴從設計到配菜都無比精致,口感絲毫不遜于大城市的餐廳。
如果說,“蘇小花”的咖啡讓城里人心醉不已,那么“蘇小花”的衍生農產品更是城里人眼中的香餑餑。震澤鎮臨近太湖,水質好、空氣好,富饒的土地孕育出品質精良的農作物。善于經營的譚桂芳引入了稻田認養模式,承包了1400畝良田,通過“蘇小花”這一聚客平臺建立粉絲群,把自主品牌“水韻謝家”大米輸送到全國各地。“水韻謝家”大米的訂單已排到了2023年以后。利用“蘇小花”平臺,一些團建研學活動也應運而生,延伸產業做得風生水起。今年,譚桂芳將建設以“幸福農場”為主題的民宿,讓游客享受食住游購一條龍服務。她說:“我的夢想是把‘蘇小花’開到全國各地……”
“‘蘇小花’已經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190多萬人次,營業收入突破2100萬元。”談到創業成績,譚桂芳笑意盈盈,自信滿滿,“千畝良田、自然風光是我們和村民致富的希望。”
“蘇小花”帶領村民致富
譚桂芳剛到眾安橋村創業時,村民對突然“闖入”的外人并不歡迎。一開始村民不太理解譚桂芳,但隨著“蘇小花”的開業,游客一批批到來,村民發現自己捏的糕團、包的粽子、做的手工作品都能賣出去,還可以到店里來打工,態度漸漸發生了轉變。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想帶領村民一起致富,過上好日子。”已是蘇州市人大代表的譚桂芳深知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要帶動農民共同富裕,而“蘇小花”就是能夠幫助村民致富的新載體。
隨著“蘇小花”的成長,需要的員工也越來越多,譚桂芳在招聘時優先錄用本村和隔壁村村民,曾經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家鄉有就業機會,紛紛回鄉工作。此外,“蘇小花”業態不斷延伸,村民將家中的閑置房屋租給“蘇小花”,譚桂芳正努力將其打造成精美民宿。合作共贏的模式下,村民又多了一份可觀的租金收益。
在村里既有工作,又能陪在家人身邊,何樂而不為?譚桂芳精心打造的“蘇小花”不僅為自己實現了創業夢,更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幫助村民安居樂業。
蘇小花田野餐吧附近有一個瞭望臺,譚桂芳帶記者登上最高層,眼前開闊的視野讓人心曠神怡。豐收的季節就快到來,譚桂芳介紹千畝良田的種植情況。談到回鄉創業的感受,她感慨萬千:“小樹要先不被吹倒,存活下來,再談發展”“有腳步才會有腳印,自己要先干起來”“我很幸運,自己的夢想與鄉村振興的規劃藍圖交融。”
短短幾句話,濃縮了“蘇小花”品牌的創業史和發展史。它宛如田園里的一朵小花,歷經風雨,將跟隨鄉村振興建設的步伐,開遍廣闊大地。
展望未來,譚桂芳說:“我有一個宏大的目標,希望跟村民們一起努力,把整個村打造成一個新型的酒店村落,讓外來的游客能住下來、留下來,再把我們的農副產品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