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為的發生,需要具備足夠的動機和能力,并在適當的觸發條件下進行。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好像開了“外掛”。生活、家庭、事業和人際關系方面井井有條,他們總能輕松地實現設定的目標,看起來似乎掌握了一種神奇的方法,可以避免被各種煩心事糾纏,擁有無窮的動力。對他們來說,任何事情都像譜寫一首曲子一樣簡單,有主旋律、副歌,有快節奏、慢節奏,這種方法就是做事的“節奏感”。
要真正擁有節奏感,應該思考并明確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設定適合自己身份的習慣、目標。以身份為基礎,會更自然地采取適當的行動,并保持持續的動力和熱情。明白這個理論,你就明白為什么有時你想掌握節奏,卻掌握不了。因為,你的物理(認知)行為抗拒一件事,所以就無法控制節奏。
那么,基于身份的節奏感該怎么培養?
第一步,確定大概方向
就像寫一篇文章,你要先知道大概結構是怎樣的。確定大致方向后,就知道包括哪些內容以及大概的形式或形態。比如,你正在考慮職業的問題,想要追求職業生涯的“第二曲線”,就要思考自己對哪些行業或領域感興趣,或者想要在現有能力的基礎上,學哪些新技能等,通過該過程,大概確定一個方向。
確定方向后,關鍵是學會“角色扮演”。對我來說,最近有點懶散,但我希望成為一個“言出必行、立刻行動”的人。每當不想行動時,只要想到這個要扮演的角色,把它植入潛意識中,我就會立刻激發內在動力。
第二步,2分鐘強化進入法則
大腦中各種關于行為的負面影響都是來源于習慣。所謂我不行、做不到;我沒有意志力、算了、太難了,改天再說等這些負反饋,都是你在行動后不斷積累的信念。這種行為積累的越多,信念越牢固。同理,正反饋也是一樣,一兩次做法并無法真正改變你的信念,但隨著行為次數增加,新身份的證據就會越多,你才能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全球知名生產力大師大衛·艾倫提出“2分鐘規則”,就是指當你面對一項任務、一個待辦事項,如果可以在2分鐘內完成,那么,你應該立即執行它,而不是將其推遲或放入待辦列表中。這個規則的好處在于:許多時間都花費在思考、記錄和規劃上并不值當,通過立即處理那些可以在2分鐘內完成的任務,就能避免事情堆積起來。
第三步,行為精簡至最小單元
行為設計學博士B.J.福格提出一個行為公式:行為=動機×能力×觸發。簡單來說,一個行為的發生,需要具備足夠的動機和能力,并在適當的觸發條件下進行。動機是行為的推動力,而能力指的是執行該行為所需的技能和資源。若動機和能力足夠,受到適當的誘導或觸發時,特定行為就會發生。
所以,我們需要在保持行為的“功能性結構”基礎上盡可能縮小它、簡化它,降低整個行為的阻力,使“完成行為”變得簡單。所謂“功能性結構”,即,實現一個基本目標正反饋的最小單元。
以健身為例:理想的狀態是去健身房使用固定器械、自由器械,按照標準流程進行鍛煉,這個完整過程包括換衣服準備、去健身房健身、健身后的清洗、回家幾個環節。這個過程使得健身行為變得過于復雜。為了保持健身的功能性結構,我們就需要精簡掉一切可以簡化的步驟。例如可以購買啞鈴、彈力帶,在家里利用空閑時間,按照基本發力教程來幾組;如果感覺有余力,再來幾組。當時間比較充裕,稍微有一點動力時,可以催自己去健身房進行全面的健身訓練。通過這種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和資源,靈活安排健身計劃,既保持健身的基本結構,又簡化了過程,使得健身更加可行和容易堅持。
類似于此,這樣的思維模式在現實生活中完全可行,時間長了,就成為一種穩固的內在做事節奏,讓潛意識幫你干活。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