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豆對于元物紀的定義并不只是通過繪畫、手工、販賣時間來賺錢,而是試圖創造一種別樣的藝術氛圍與空間,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之美。
工作臺前,王蕓豆正一個人靜靜坐著。在他手中,燒箔獨有的金屬肌理感,以色彩給人以“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的畫面感。“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場不斷試錯的過程。”王蕓豆這樣形容自己的經歷,但是一直在做喜歡的事業,他覺得試錯反而是進步的階梯,會讓自己快速成長。
“不務正業”的設計師
2011年,王蕓豆大學畢業后成了萬千“北漂”中的一員,游戲原畫師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兩年后的某一天,回家的這一想法出現在了王蕓豆的腦海中,雖來得突然卻也堅定。
就這樣,王蕓豆回到家鄉徐州,憑著實力慢慢經營起了一家小有名氣的設計公司。那段時間,王蕓豆和伙伴們做過許多不同的設計,反響也都不錯。其中,他們為花茶做的包裝設計更是推動其成為同品類的冠軍產品。
2016年,因為平日喜愛手工與畫畫,王蕓豆決定在復式工作室一樓閑置區域開設一家名為“元物紀”的畫室。元,即天地萬物之本源。王蕓豆為工作室取名“元物紀”,本意也是為了追尋、探索一切美的事物的本質,再加以紀實性的傳承。
元物紀開業之初,主要以繪畫、手作與下午茶為主營方向。那時,徐州幾乎還沒有類似的店鋪,而王蕓豆的定位也很明確,他首先將大學生這類年輕人定為核心消費人群,并針對其消費水平規劃產品。在這里,你只需花五六十元就能體驗一次繪畫或是制作玩偶,性價比極高。
一來二去,元物紀在王蕓豆的“佛系”經營下逐漸火了起來,起初的副業也慢慢成了主業。2019年是元物紀最火的時候,也正是這一年,王蕓豆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決定對元物紀進行一次升級擴充。搬離原來的工作室,王蕓豆在蘇堤南路租下了一間200多平方米的店鋪,打算將元物紀改造為“美集館+酒館”的經營模式。
“如果畫畫、手工是一天中精彩的上半場,那酒館就是迷人的后半段?!边@是王蕓豆的理想化構想,聽起來充滿文藝氣息,但在現實經營中卻并未如愿以償。因為沒有酒館的經營經驗,加之疫情的沖擊,元物紀白天的經營所得全部用來填補晚上的虧空。由于前期在裝修上投入太多,王蕓豆只能咬牙堅持??上?,最后還是沒扛住,元物紀不得不再次回歸原來的手作集合店模式。
這次經歷給王蕓豆帶來了不小的打擊,但回首這段“沉重往事”的時候,他顯得很淡然:“元物紀從創立之初就并非只為盈利,更多的還是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在王蕓豆看來,新模式的失敗有很多原因,其中不乏對現實情況的誤判以及不可預見的疫情,但元物紀最為核心的美學產品仍有其繼續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意外做起活動策劃
搬回曾經的大樓,王蕓豆感觸良多,一方面好像有種事業倒退的意思,一方面又好像時刻在提醒他不忘初心。這一次,王蕓豆決定把手作這件事做好就行。話雖如此,但怎么才能做好呢?與其他行業不同,手作這樣的體驗類活動很少有“回頭客”這一說法。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一次帶有新鮮感的體驗,而在體驗過后是否會再次光顧便成了一個未知數。
雖然王蕓豆并沒有刻意招攬生意,但他在手作上下的功夫卻被許多人看見了。平日里,他在帶領客人體驗油畫、制作香薰、手作飾品的過程中很有耐心,溫柔又幽默的語氣使得初次嘗試的客人不再緊張,完全沉浸在手作的愉悅之中。在消費點評軟件上,元物紀的評分頗高,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客人對王蕓豆的好評。正是這份對于手作的熱愛打動了許多客人,不少顧客開始向王蕓豆詢問活動策劃的相關事宜。
既然手作體驗活動在元物紀里能辦好,那走出元物紀又有何不可呢?在顧客的推薦下,王蕓豆嘗試接了幾次活動策劃。起初,他還有點擔心做不好,但幾次下來,客人的反饋徹底打消了他的疑慮。王蕓豆發現,除了時間較為倉促之外,體驗流程幾乎和在元物紀里實地操作一模一樣。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女神節’的手作體驗活動。那次活動是在一家醫院,帶領女性醫務工作者做香薰蠟燭,參加的人有一百多人,加上制作香薰需要用到鍋爐,場面特別壯觀!”回憶起那次活動,王蕓豆的語氣中有一種止不住的興奮勁兒,前期籌備的辛苦也煙消云散。
非遺云集元物紀
隨著活動策劃越來越多,手作項目的局限性迫使王蕓豆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才能使其變得豐富多彩。彼時,奶油膠在手作圈火了起來,幾乎每家店都將其作為主推項目。然而做的人多了,競爭自然也就激烈了,不少商家打起了價格戰。王蕓豆對奶油膠并無興趣,他不想陷入無意義的“內卷”,更想挖掘一些更具特色的小眾項目。恰巧,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各類非遺傳承項目,這與元物紀的理念不謀而合。于是,王蕓豆開始嘗試將非遺項目融入手作體驗中。
螺鈿、燒箔、大漆、掐絲琺瑯……在元物紀,處處都能看見傳統非遺的身影。隨手拿起一片銀杏葉,只見炫彩的金箔在葉片上肆意悅動著,仿佛重現了一幅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圖。再轉身一看,一件件精美的螺鈿飾品也映入眼簾,花鳥、人物、幾何圖形等應有盡有。這些作品大多出自王蕓豆之手,雖不如非遺行家那般技藝精湛,但也算得上真正幫助非遺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一直以來我都對手作非常感興趣,非遺算是我自己探索所得,并沒有專業的老師來教我,完全是我出于個人興趣在網上自學的?!蓖跏|豆笑稱自己是“市井非遺人”,正是他這種完全自發的熱愛與嘗試,使得更多人得以接觸到曾經遙不可及的各類非遺手作。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較為簡單易懂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復原非遺手作?這是王蕓豆努力的方向。因為前來體驗的客人大多都是美術、手工類項目零基礎的“小白”,倘若隨心去做,一來會影響體驗感,二來也有可能會影響最后的成品效果。
為了提升客人的手作體驗,王蕓豆盡可能地簡化操作步驟。以體驗燒箔為例,其中繪制線稿這一步驟較為考驗美術功底,王蕓豆會提前準備好各種線稿以供客人選擇。待所有物料準備就緒后,客人就可以跟著王蕓豆一起制作燒箔了。先將金箔放置在硫磺布上,隔一層薄薄的紙熨燙,這時硫磺布里面的硫磺成分會和金箔產生化學反應,進而根據溫度的不同而產生豐富的色彩。如此一來,每個人制作出的燒箔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最終呈現的顏色也如拆盲盒一般充滿了隨機性。
在徐州,探索非遺和手作融合的人目前還不多,王蕓豆算是一名探路者。在這條路上,他也失敗過,但他選擇笑一笑,繼續前進。在他看來,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品也該融入生活,雖然自己的力量微薄,但一定會盡己所能,讓更多的傳統非遺走出去、火起來……
(編輯 謝云鳳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