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鎮上或是周邊的村民都會來我們村游玩,行走在櫻花大道和茶山游步道中,別有一番景致。”竹山縣溢水鎮何家灣村村民自豪地說。
曾經臭氣熏天的池塘,如今變成整潔美觀的菜園、花園;村里“地質+數字鄉村”智慧平臺,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取經”;富硒賦能精準推動茶葉品質升級;涼亭、沿河景觀帶等正抓緊施工建設,茶旅融合正穩步推進……2021年7月以來,湖北省地質局選派駐村工作隊進駐該村,持續開展“人人都是聯縣駐村工作隊員”活動,發揮全局力量參與幫扶,短短兩年多時間,何家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作隊踐行“五共”工作理念,堅持和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充分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引導群眾共建美麗村莊,加速鄉村面貌蝶變,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全面提升。
堅持決策共謀,助力鄉村蝶變
兩年多前,當省地質局駐村工作隊第一次來到何家灣村時,村里道路泥濘不堪,村委會旁池塘荒廢已久、雜草叢生,多戶村民存在房前屋后亂搭亂建的情況……面對錯綜復雜的村情,工作隊花費3個月走訪了518戶村民,厘清了村民迫切希望解決的大事、急事、難事。將建設通村主干道、建設群眾活動廣場、整修灌溉渠和環境衛生整治等作為第一批實事,納入工作隊的幫扶項目。
項目確定了,如何發動群眾共建是難題。農民對土地的情感深入骨髓,征地難成了項目建設中的第一道坎。經過摸排,105戶村民中有60多戶表示要地不要錢。工作隊陪同村干部一戶一戶做工作,有些多次登門從思想上予以開導,有些協調村民間互相置換土地,有些幫助村民發展民宿、農家樂等產業,一戶一策,最終主干道順利通車、群眾文化廣場也完成了建設。
吃水問題是群眾的頭等大事,工作隊、村干部帶領村民上山尋找水源,并研究形成了“尋找一處新的水源地,修建一個新的沉淀池,架設一段新的引水管,增加蓄水池進水量”的治水方案。村民得知情況后,家家戶戶都出力共建水源。“村民齊心協力把水挖,男女搭配笑哈哈!女人取下了金項鏈兒,男人勒緊了褲腰帶兒……”一組村民郭光友在施工間隙編的順口溜,正是何家灣村干群齊心引水抗旱的真實寫照。
村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修建材料運不進去,大家就肩挑手抬。2人一組挑水泥,3人一組抬鋼筋、抬模板,就連70多歲的爺爺們也不甘落后,一鏟一鏟的挖埋管子的溝。省地質局出資6萬元購買材料,200多位村民用時8天將1噸多水泥、30多根鋼筋和各類管材抬進山溝,挖出一條1524米的管槽,引出了一眼共同締造的“同心泉”。
在村美麗鄉村建設專場院子會上,三組村民余學全則感慨道:“我們反映的問題,有協商、有解決、有實效,大家共建熱情顯著高漲,村子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村子越建越美,群眾的心也團結在了一起。看到自家門前的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紛紛建言獻策,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在一次次溝通中增強。
村里先后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環境衛生整治“積分制”評比小組等基層自治組織。此外,工作隊還引導村民建言獻策,收集意見建議80多條,編制成《何家灣村村莊規劃》,明確了“打造示范村,建設‘幸福宜居何家灣’”的5年建設目標。村民也完成了由“旁觀者”向“參與者”的轉變。
堅持數字賦能,打造智慧平臺
走進何家灣村委會辦事大廳,巨大的電子屏幕上,道路、山體、森林、河流等村情要素在“實景三維圖”上一覽無余。
“村里的地理和人文要素基本實現了數據化、信息化。鼠標一點,哪一戶、哪個地塊的基本情況,一目了然。”省地質局駐何家灣村第一書記張宏福介紹,何家灣村以“數字賦能”激發鄉村治理新活力。通過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為村民服務提供數字通道,為政府決策提供數字支撐,為鄉村發展提供數字服務。“信息有變動,都會實時更新。”
何家灣村是典型的山區村,下轄七個村民小組,但各組之間相對分散,村干部進組入戶宣傳政策、發布通知等既費時又費力。如何最大程度發揮駐村幫扶效果,讓全村發展駛入快車道?工作隊堅持問題導向,發揮局屬國土測繪院在地質和地理信息方面的行業專長和技術優勢,投資85萬元歷時8個月研發了何家灣村“地質+數字鄉村”智慧平臺。平臺匯集全村人口、房屋、土地、河流、產業等數字信息,區分建立“地質地理、村民信息、基層黨建、村務公開、便民服務、智慧農業、資產管理、共同締造”8個板塊,搭建“地質數字一張圖”“人員信息一張表”“鄉村治理一張網”“便民服務一站式”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布設31個攝像頭、20組喇叭和1套監測系統,實現“一圖感知全貌、一網了解全村”,讓農業發展更智慧、農村治理更高效、惠民服務更便捷、黨群關系更密切。
探索鄉村“智治”,為基層治理裝上數字“引擎”,不斷豐富、方便群眾生活。智慧平臺上線以來,處置問題速度更快,對接需求更加精準,便民服務更加貼心。平臺運行一年多來,村民習慣了通過手機APP了解政策、上報訴求,相關鏈接點擊量達6萬多次,真正讓數字跑腿、數字惠農在偏遠農村成為現實。
堅持發展共建,產業精準升級
深夜,何家灣村三盛茶業的廠房內燈火通明,村民們都在忙碌著。“以前最好的芽茶每斤1600元,現在可以賣到2600元;普茶每斤300元左右,現在可以賣到350至400元。2023年,三盛茶廠在竹山縣名優綠茶大賽中獲得第一名,并創立三盛富硒品牌。”何家灣村村支書喻亞軍興奮地說。
茶產業是何家灣村的傳統產業,該村擁有茶園面積1800多畝,年產值接近1000萬元。但受限于精深加工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當地的茶產業品牌不響,銷售市場僅以本地市縣為主。
當聽到茶農說,村里土質好,茶葉好喝,工作隊十分上心。“地質監測不就是我們的強項么。”為精準施策,工作隊組織技術人員對土壤和農作物采樣化驗,分析土壤成分和農作物富硒含量,采集各類樣品56組,高密度、立體式摸清土壤和農作物富硒含量情況,推動茶葉品質從中低端向高端升級。
“根據化驗結果,我們初步發現,茶葉含硒量分布不均,有些土壤里面硒含量很高,但是茶葉中含硒量并不高,有的恰恰相反。”工作隊隊員聶東曉表示,納入的不僅僅是綠茶,還有油茶。據介紹,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如今非成林的荒山退坡改梯種植茶樹,全村油茶面積已經發展到3000畝,大的油茶樹有茶杯粗,小的油茶樹有大拇指粗。下一步,省地質局將進一步分析研究土壤和農作物中的硒含量遷移關系,并分區域開展富硒認證,讓產業提質增效更具含“金”量。
目前,該村正在謀劃推進茶旅融合發展,省地質局發揮自身優勢,幫扶基礎設施建設,科技賦能產業發展,打造智慧鄉村等,將村莊打造成茶旅融合的網紅景點。在省地質局的支持下,該村已建成兩家民宿,2023年兩家民宿收入皆超過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