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皇室貢品" 朝廷管制
安化黑茶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在唐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朝廷額派貢茶,每歲22斤(合今13千克)。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定為“官茶”,此后一直為“茶馬交易”的重要政治商品。
清乾隆年間,尖茶類產品在民間創制。清道光年間,被道光皇帝賜名“天尖”,列為御品。按照朝廷用茶制度,天尖茶轉交御茶房專供皇帝飲用,貢尖茶、生尖轉交茶庫用來作王公顯貴、朝廷大員、部族首領的賞賜用茶。尖茶類產品成為專屬于豪門顯貴的上等茶品,更成為地位權貴、富紳的象征。
2.獨家傳承" 保護發展
湖南省安化縣,自古“先有茶,后置縣”。安化縣域內高山連綿、溪流密布,茶樹于“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安化人民愛茶、制茶,大多依茶謀生。
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茶商與安化江南老茶行以較嫩的黑毛茶為原料,通過傳統工藝再加工,制作為輕壓簍裝茶。后衍生為“芽尖、白毛尖、天尖、貢尖、鄉尖、生尖、捆尖”7種分類。解放后,經過市場自然篩選,保留了“天尖、貢尖、生尖”3種分類,統稱為“三尖茶”,延續至今。
1938年,安化縣小淹鎮人彭先澤(1902年~1951年),留洋農學學士,回到家鄉發展茶業。1939年,他租用江南老茶行作坊,創辦磚茶廠。1940年,湖南省磚茶廠(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將傳統制茶技藝發揚光大。
1950年,湖南省磚茶廠收歸國有,全部熟練技工轉為國營職工,建立樣品室檔案室,傳承制茶技藝,白沙溪茶廠以師帶徒形式,至今已傳承至第6代。
1967年,因歷史原因,“三尖茶”生產受到阻礙,白沙溪巧妙地將其改名為“湘尖1、2、3號”,對應“天尖、貢尖、生尖”;1983年,又重新恢復原名。白沙溪依舊保留了“湘尖1、2、3號”名稱,歸為“湘尖茶”系列。
2009年,安化縣茶葉協會以白沙溪茶廠檔案中的湘尖茶制作標準為依據,制定了安化黑茶湘尖茶行業標準,并于2010年發布實施。2016年,安化黑茶湘尖茶行業標準升級為國家標準,白沙溪為該標準主要起草單位。
湘尖茶幾代傳承,以天尖茶為代表的各色產品得到消費者、制茶人、愛茶人、政府與行業的關注。如今,湘尖茶已經走上快速發展之路,實現全行業標準化生產制作。
3.非遺技藝" 大師匠心
湘尖茶生產場景從作坊到茶廠,生產方式由茶農手工制作到規范標準化制作,傳承發展至今,已有200多年。
2014年5月,安化天尖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安化縣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為該技藝保護單位。2016年5月,認定為該技藝被認證為市級非遺保護名錄;2019年10月,安化天尖茶制作技藝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目前,經過專家審核評定,白沙溪已擁有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安化天尖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3人。技術權威傳承人有安化天尖茶傳承譜系第五代傳人——中國制茶大師、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白沙溪常務副總經理肖益平;第六代傳人——湖南十大杰出制茶工匠、安化黑茶制茶大師、縣級非遺傳承人張嶺苓,還有非遺技藝大師技術團隊16人。
4.品味經典" 探尋意境
白沙溪天尖茶采用篾簍散裝,純手工制作,是現存的最古老的茶葉包裝方式和最傳統的原生態制作工藝。該產品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底蘊深厚,是中國茶葉歷史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白沙溪天尖茶是非遺技藝經典產品,保持正宗的用料等級與品質,遵循傳統的制作工藝,保留了最傳統與原始天尖茶的口感特征,是一款品質上乘、身份高貴的貴族茶;包裝古樸、古法制作的生態茶;更是一款兼具藝術欣賞價值的文化茶。
白沙溪1kg篾簍天尖茶是天尖茶系列產品的經典代表,是一直深受市場追捧的“明星產品”。讓我們走近“明星”、探尋經典,一起品味白沙溪天尖茶。
產品信息
品名:天尖茶
規格:1kg/簍
產品介紹
1kg篾簍天尖茶均選用采摘自谷雨時節的一芽二葉到一芽三葉初展的細嫩芽葉制作而成的黑毛茶為原料,傳統評級稱為天子堆。在大倉環境中醇化三年以上,采用傳統七星灶焙火,經手工篩制、撿剔、拼配、壓制、晾置干燥等18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此工藝為入選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天尖茶制作技藝”。
產品特點
條索緊結勻整,色澤烏黑油潤,稍帶有嫩莖;
香氣純正,帶松煙香;
滋味醇厚,有回甘;
湯色橙黃明亮;
葉底黃褐柔軟,尚完整。
產品品鑒
天尖茶的沖泡, 茶水比是1∶20。
因為茶葉原料比較細嫩,可以將燒至100℃的開水靜置一段時間,然后再醒茶。醒茶時間為5秒,后期出湯時間控制在10秒左右,到第五泡以后可以根據個人口感,適當延長出湯時間。
產品的湯色橙黃明亮,香氣純正,帶有松煙香,最后還能感受到茶葉的嫩香。滋味比較醇厚,松煙香溶于茶湯。
“白沙溪1kg篾簍天尖茶”以精選用料,精藝打造,帶領大家走入安化黑茶非遺茶韻佳境,領略安化天尖茶獨特的品飲妙趣。
(白沙溪綜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