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9日,最炸裂的消息是華為推出了新產品,正當業界還在苦苦猜測芯片來源的時候,大量數碼博主們已經開始拆機甚至直播拆機了。各路數碼類博主的拆機視頻都展示了同一個畫面: 2035CN。
這樣一款產品背后折射出來的信息令人鼓舞:如果我們可以生產高端芯片,那么它到底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
緩解國內對芯片的需求壓力
由于目前很多消息仍然處于不透明的狀態,所以我們并不知道這款印著CN的芯片具體是個什么制程水平。
從整個市場來看,市面上52%的芯片都是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拿下28nm就已經是有了保險,如果最后證實咱們能拿下14nm甚至是7nm,那可真的就是“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高端芯片的本土制造,意味著中國本土的芯片消費者們的議價權得到強化——廠商依靠獨家技術獲取超額利潤的空間會被壓縮,國內需要芯片來驅動自家產品的企業將喜迎一輪“技術驅動的降本增效”——AI、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等行業都會因此而獲益。
新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路線顯現
華為新產品的市場反響就不多說了,基本上是上多少搶多少。而華為,也不負眾望,用這一輪熱潮,給我們顯示出了一種新的模式。
ASML拿了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的投資這件事大家都知道,因為ASML作為頂級半導體裝備制造商,全世界所有芯片廠幾乎都渴望獲得它的設備來讓自己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這三巨頭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們會給ASML大力支持,讓ASML給自己提供足夠先進的裝備。
產業鏈上,臺積電等是相對的下游,ASML是上游——而正是來自下游晶圓廠的雄厚財力支持,上游的裝備商才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研發動力。
而對我們來說,我們天然的優勢是極其龐大的消費市場——14億人口的單一市場,規模比北美和歐洲加起來都大,這個終端的消費市場如果可以調動起來反哺上游,那么將形成一股極其澎湃的力量。
華為新產品的這波熱潮就顯示出了這種傾向:消費者用真金白銀支持消費電子廠商的產品,廠商回籠資金后則可以和上游芯片廠合作一起強化生產工藝,逐步提高良品率、降低成本,把生產工藝打磨成熟。然后芯片廠再拿著賺來的錢去鼓勵更上游的設備商、材料商升級迭代。
以蘋果為例,蘋果對供應鏈的管理在業內堪稱頂尖,其中很特別的一項就是蘋果定制先進的生產設備給自己的供應商使用,還會派駐工程師和供應商們一起合作解決技術難題。在這個過程中,蘋果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優勢。
其實這種套路并不新鮮,消費電子行業一直都是這樣玩的,只是這次,這個玩法終于用在半導體行業里了。
路子走通了,剩下的事情就很好辦了。
信心提振的意義
華為新機發布后,股市里一片熱潮——各種和半導體相關的股票都一路飄紅,這就是信心的價值。
華為的研發費用擺在那里,每年基本上都在千億以上的規模,常年世界第二,僅次于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大家都調侃“遙遙領先”,但在研發費用上來看,華為確實是遙遙領先。你舍得做研發,大家都看在眼里,自己也會對你漸漸抱有期待,然后你的研發投入獲得了回報,大家的期待也漸漸落實,于是對你也有了信心。這個過程反復幾次,信心也就建立起來了。
總結一下高端芯片國產化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一是它有望降低我們獲得高端芯片的成本,由此而來將會降低大量行業的成本、提高大量行業的生產力水平,最后的社會效益是巨大的。
二是它能夠讓我們跑通“終端品牌反哺晶圓廠,晶圓廠反哺設備廠”這條路線,讓中國半導體行業從龐大的本土消費市場里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持。
三是它建立起了信心,建立起了模板,不論是面子上還是經濟上,都讓大家徹徹底底相信:在這個時代,做底層技術突破的,不僅能收獲尊敬,更能獲得經濟上的收益。
(本文為作者觀點,責任自負,并不代表本刊及其主辦、主管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