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發售在即的蘋果,卻因為華為新機的橫空出世,狠狠的摔了一跤。9月6日-7日,僅僅兩天,蘋果的市值就跌去了1900億美元,約合1.4萬億人民幣。相當于蒸發了一個中石油,兩個高通,兩個索尼,四個半小米,用GDP算,相當于一個希臘或科威特。
華爾街大鱷、對沖基金Satori Fund創始人尼爾斯發布聲明,將做空蘋果公司股票。他的理由是,鑒于華為手機在技術上的突破,蘋果公司面臨的競爭壓力將加劇。
“跌倒華為,吃飽蘋果”
2021年5月,余承東在朋友圈引用了一篇《跌倒華為,吃飽蘋果》的文章,在美國的四輪制裁下,華為遇到極端困難,把高端產品都讓給了蘋果公司。字里行間,余承東頗為悲憤,畢竟在一年前,華為剛剛登上手機世界第一的王座。
在遭遇史上最嚴厲的“515制裁”之前,華為已在兩年的制裁中逆水行舟,沖到了巔峰,占據了全球份額的20%,高端市場的12%,中國市場的50%。而蘋果在國內的份額一度下跌到7.5%,不得不向富士康砍單30%。
而華為倒下后,蘋果的霸主地位,變得不可撼動。2023年3月8日,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了全球十大暢銷手機榜單。除了兩款三星手機占據了第四和第十,全部都被蘋果手機占據。中國手機無一上榜,未能拿出一款真正占領用戶心智的龍頭產品,僅靠著分散的中低端產品生存。
今年二季度,蘋果已經占據了全球手機利潤的85%,將這個3.5萬億龐大市場的紅利基本吃下。
華為倒下后,中國手機品牌迫切的需要一位市場領導者,來扛起大旗。
然而,英雄沒有出現。
失去的三年
新冠疫情前的五年,是中國品牌手機對全球市場發起強勢沖擊的五年。從“中華酷聯”,到“華米OV”,不僅搶奪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手機行業作為先鋒,徹底改變了中國消費品牌,在國人乃至全球心智中的低端商品形象。
在21世紀的前十年里,盡管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還是“兩億雙襪子換一架飛機”。比如在2009年后,中國自主品牌就經歷了慘烈的十年下滑,在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大多數中國家庭的購車計劃中,會首選德國或日本品牌,一直到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才得以扭轉。缺乏品牌,缺乏技術,缺乏高端形象,在產業下游內卷廝殺,是那一代中國企業永遠的痛。如果說,高鐵、大飛機、空間站的突破,從裝備制造的領域,重新塑造了“大國工匠”的形象。
手機,作為人手一部的工業尖端消費品,深度接入互聯網時代的媒介,占用每個人大量工作和娛樂時間的伙伴,其形象的重塑,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更為直觀和深遠。有了品牌的心智占領能力,就有了未來的可能性。小米的“性價比”和“發燒友”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OV對女性市場和線下市場的拓展能力,再到華為在芯片設計領域的突破,對高端市場發起的沖擊。
那是野心勃勃,富有朝氣的五年。中國品牌甩掉了“低端”的大帽子,展示出了沖擊產業上游、沖擊高端地位、沖擊全球市場的雄心壯志。可以說,中國手機品牌的崛起,對中國企業整體品牌價值和美譽度的提升,居功至偉。
然而,這一切,在華為倒下后,也仿佛就此終止。
美國對華為、中興不擇手段的嚴厲制裁,給中國企業上了深刻的一課,全球市場的角逐中,遠遠不止商業,還有政治與權力。
三年來,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手機品牌,一夜之間變得噤若寒蟬,死氣沉沉。2022年,在沒有華為的中國市場,小米手機銷量暴跌23.7%。而在唯一能挽回顏面的海外市場,小米也遭遇了暴擊。在下了重注的印度,小米遭遇了“殺雞取卵”,48億資金被凍結,還可能遭遇7.6億的罰款。OPPO和vivo,也未能狙擊蘋果和三星對全球市場的占領。2023年5月,OPPO突然關閉了旗下的自研芯片公司哲庫,引發一片驚愕。
在失去華為的三年里,是中國手機品牌失去的三年。
蘋果的傲慢
三年來,失去強勁對手的蘋果,也變得日益傲慢。后華為時代,蘋果一直被譏諷為“擠牙膏”,幾代機型下來,基本都沒有大的創新。得益于其封閉的IOS系統,完整的生態鏈,更重要的是,從喬布斯時代開拓智能手機領域起建立的產品形象,每一代iphone出來,都能吸走整個市場大部分利潤。
然而,特立獨行的蘋果,也在遭遇挑戰。
1.充電之戰
從iphone12開始,蘋果不再贈送充電頭,需要用戶花費100多元購買,理由竟然是“環保”,引發巨大爭議。為此,巴西政府對蘋果開出1.6億罰單。
Lightning充電接口,一直是蘋果特立獨行的標簽,也是暴利的重要組件。為此,蘋果一再挑戰各國政府,阻礙建立統一的智能終端快充技術標準。
歐盟在2022年10月做出規定,手機必須采用C口,以減少資源浪費,然而,蘋果一直在抵抗這項規定。按外媒爆料,蘋果即使被迫采用C口,也可能人為限制第三方配件充電攻略,以保證原裝和認證充電配件的銷量。為此,蘋果再次受到歐盟的禁售警告。
而在中國,相關規定也隨時會出臺。工信部表態,要推動建立統一的快充標準,而央視的報道,一再把鏡頭對準蘋果Lightning充電接口。
2.蘋果稅
眾所周知,在IOS系統上的付費,都將被蘋果抽走30%,被稱為“蘋果稅”。所有IOS平臺上的企業和消費者,都要承擔這筆難以承受的重稅,這是一個巨大的暴利奶牛。2022年,荷蘭政府為此每周都向蘋果公司開出500萬歐元的罰單,一直到第11周,累計到5500萬歐元,蘋果終于讓步,將APP開發者的抽成降低到15%。荷蘭人的做法,正在被各國政府推廣。
2023年9月6日,歐盟公布了最新的《數字市場法案》,這一法案要求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Meta、Tiktok六家科技科技公司,開放應用程序的接口,與其他應用程序進行交互和共享數據,這意味著IOS可能要被迫開放“第三方商店”。該法案還將對蘋果和安卓的手機支付系統進行限制,從而使得一些初創公司也能向消費者提供服務。這對“蘋果稅”無疑是重大打擊,
蘋果依然在抵抗,游戲公司Epic Games創始人認為,蘋果仍然會利用規則保持“蘋果稅”,竭力削弱價格競爭,破壞它們不勞而獲的利潤壟斷。
3.“撤出中國?”
2023年第一季度,面對著沒有高端對手的中國市場,蘋果開始狂飆突進,份額暴漲到20%,并且拿走了行業絕大多數利潤。隨后,庫克訪華,表示看好中國市場,會增加對華投資。回美后,庫克就發起了產能搬遷計劃,希望于2024年在印度達到2000萬部產能。蘋果最大的供應商富士康聞風而動,計劃將未來3000億美元的產能從中國搬到印度。中國供應商,也正在被“踢出”蘋果供應鏈。此前,蘋果就解除了34家中國供應商的合作,其中歐菲光由于過度依賴蘋果,深陷虧損泥潭,已經拉響退市警報。5月,蘋果再次公布供應商名單,13家中國廠商再次被踢出供應鏈。在蘋果186家供應商中,盡管中國廠商仍然有49家,然而,他們供應的是玻璃、線纜、外殼等可代替性強的低端配件。所有高附加值、高利潤的核心配件,都已落入美、日、韓廠商手中。比如三星、LG、SK海力士的屏幕、內存、閃存,日本索尼、鎧俠的的相機CMOS、DRAM,美國高通、博通、美光的基帶、DRAM。
智能手機,互聯網時代的“看門人”,僅次于汽車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品行業,正在蘋果等超級巨頭的主導下,進一步積壓中國廠商的生存空間,特別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廠商。消費者有權選擇,任何他們覺得更好的產品,無論是蘋果、華為、小米、OPPO、vivo。
蘋果是一家卓越的公司,但是,我們并不想看到蘋果一家獨大的世界。
這時候,需要有人站出來。
華為回來了
終于,風云突變。讓蘋果這家超級巨頭真正沒有想到的是,在其新機發布會之前,“超級黑天鵝”來襲。華為的王者歸來,震動了全美。
供應鏈被斷的華為手機,已經在兩年間下跌88%,僅僅處在others行列,表面看起來。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對手。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對手的本質是什么樣,恢復元氣有多危險。
畢竟,三年間,華為的對手遠遠不止是蘋果,而是整個西方世界。華為依然爬了起來。
震撼最大的,可能不是科技界、也不是政界或者商界,而是美國的情報界。路透社發表評論文章,對這次華為新機發布暴露出的美國情報工作的重大漏洞表示震驚。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美國政府國家安全體系以及主管部會高層,在華為推出新旗艦手機后,無法立即提出評論與反應,只能在事隔數日,通過拆機的方式初步證實其技術含量與運作水準后,才由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出面,承認美國還在試圖掌握華為手機所用晶片的完整技術細節,然后再考慮后續應對措施。”
9月3日,Mate60Pro開售,天貓在發售數秒內即售罄,其余渠道官方旗艦店的各顏色Mate60Pro手機也在一分鐘內售罄。
TechInsights公司技術研究員Radu Trandifi對華為新手機拆解之后表示:“盡管面臨技術禁運的不利影響,但華為的組件陣容幾乎完全是‘中國制造,除了SK海力士的LPDDR5和NAND閃存,華為似乎已經實現了不可能的目標。”
這僅僅是一個開頭炮。按照財聯社報道,多位接近華為的人士證實,華為已經啟動全面回歸全球手機市場的通盤計劃。
國內市場先行,海外市場后發,過去三年多的臥薪嘗膽帶來的多重技術突破,為這次回歸打下了基礎,后續啟動是產品、渠道和市場。
當一家不再被美國長臂管轄下的產業鏈所“卡脖子”,集成了基站、通訊、系統、解決方案、云服務、硬件、軟件、芯片設計、芯片制造的企業,將來能做到什么地步?
華為又會為中國廠商帶來什么?也許不僅是業務和訂單,還有某種后顧之憂的解除——即使遭遇制裁,也有一條全新的中國供應鏈可以容身。還包括某種中國企業亟需,卻又長期缺失的雄心和精神力量,以及未來真正應該堅持的方向。
中國芯片產業的突破,以及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的歷史性結局,都需要更多的華為來擔當歷史使命。只有更多的華為出現,未來全球市場的權力版圖,才會出現真正意義的顛覆和變革。
我們期待著華為的下一步動作,不再僅僅只是“活下去”。
(本文為作者觀點,責任自負,并不代表本刊及其主辦、主管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