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0年8月獲批國家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以來,西安高度重視服務貿易發展,連續三年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確定為全市重點工作,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工作。通過建立聯席會議、重點企業聯系、智庫研究、考核評價等“四項機制”統籌推進試點任務,較好地完成了各項試點任務,服務貿易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成為構建內陸開放新高地的重要支撐和服務國家戰略的有力抓手。
三年來,西安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從2020年的55.83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67.44億美元,重點企業納統數量突破1100家,年均增長均超過10%。疫情期間在鞏固傳統服務貿易基礎上,大力發展新興服務貿易,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年均增長超過10%。
三年來,西安先后獲批國家級文化、中醫藥、地理信息、人力資源等4類5個服務出口基地,2個省級服務貿易示范園區,打造了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成立服務貿易行業協會、創新研究中心,面向RCEP國家,設立10個境外商務代表處、3個市級境外服務貿易促進中心,幫助企業“走出去”,大力拓展海外市場。
三年來,創新探索并形成一批“西安經驗”。8項成果被評為國家服務貿易“最佳實踐案例”,占全國比重14%,26項創新成果被國家相關部委進行推廣,在中醫藥、文化貿易、法律服務、制造業服務化、航權開放等方面為國家作出了制度探索。
創新探索
1.建立“四項機制”,抓試點任務落地
西安高度重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工作,明確提出全面深化西安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加強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市委、市政府連續三年將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確定為全市重點工作,并建立“四項機制”統籌推進。
一是建立西安市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聯席會議機制,整合市級各職能部門和區縣、開發區力量,協調督導各項試點任務按計劃推進。
二是建立服務貿易重點企業聯系機制,及時幫助服務貿易企業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三是建立服務貿易智庫研究機制,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安文理學院等高校智庫共同成立西安服務貿易創新研究中心,會商解決試點任務推進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探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新路徑。
四是建立服務貿易發展考核評價機制,將服務貿易納入全市目標任務考核體系,激發了區縣、開發區抓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動力。
2.堅持創新驅動,抓案例經驗推廣
一是探索創新統計監測體系。全方位調查西安服務貿易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將服務貿易納入統計專項,每月報送統計信息,全方位監測服務貿易發展動態。
二是把握數字賦能機遇。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融入陜西最大的孵化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鼓勵全市54個服務業聚集區深化數字技術應用,用數字技術賦能貿易全流程,強化引領服務貿易數字化轉型升級,培育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
三是復制推廣典型案例經驗。分類總結商務部公布的三批“最佳實踐案例”,選擇與西安服務貿易發展實際相符的53項經驗展開推廣。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在中醫藥、科技創新、金融服務、貿產融合等領域培育出68項創新成果,其中8項創新成果(含西咸新區4個)被國務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評為“最佳實踐案例”,數量位居同期試點城市前列,為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提供了“西安經驗”。
3.加大改革力度,抓營商環境提升
堅持包容審慎原則,積極構建有利于服務貿易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促進人員、資金、技術等要素跨境流動。
一是推進人員流動便利化。允許港澳地區律師事務所與西安律師事務所在西安市實行聯營,并可在聯營律所聘用內地或港澳律師;允許臺灣和港澳居民在西安申辦個體工商戶,參加注冊城鄉規劃師考試;對外籍A類高端人才辦理工作許可提供“綠色通道”“容缺受理”“告知+承諾”服務,同時放寬年齡和學歷限制等,更好地促進更多領域的境外服務提供者通過跨境交付、自然人移動等方式進入西安市場。
二是推進資金流動便利化。探索建立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和再融資服務體系,為跨境貿易提供人民幣融資服務。中歐班列“長安號”數字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設立以來,累計有13家試點銀行為40余家企業提供融資100余筆,融資總金額達到57億元。
三是推進技術流動便利化。建成西北首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中國(西安)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推進陜西版權貿易與保護平臺絲路版權網(www. slbqw.com)建設工作,打造西部地區首個一站式OTO版權貿易與保護平臺。建成5條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單帶寬達到100Gbps。
4.突出西安特色,抓貿產融合促進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將服務貿易作為推動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點工作,納入全市“6+5+6+1”現代產業體系,明確提出做大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云計算等5大新興產業,做優軟件和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等6大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貿產一體發展。
二是加速產業集聚。按照“大項目支撐、龍頭企業引領”思路,聚焦研發及區域總部、金融機構、科技園區等平臺和企業抓招商推項目。以軟件信息產業為例,西安軟件園已吸引華為、中興、中軟國際、阿里巴巴、愛立信、艾默生等世界500強和中國軟件百強企業入駐。2022年,該園區新增規上軟件企業38家,易點天下、榮信教育、天潤科技等3家企業成功上市。
三是增強創新能力。強化制造業創新對貿易的支撐作用,重點建設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10個重點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加速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與貿易有機融合,打造一批國際化創新平臺。
5.搭建公共平臺,抓市場主體培育
一是創建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結合西安產業特色和優勢,先后成功申報并獲批建設文化、中醫藥、地理信息、人力資源等4類5個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引導企業聚集,形成規模效應,促進了全市服務貿易出口。
二是搭建境外服務貿易促進中心。為引導支持服務貿易企業拓展海外業務,開創性地搭建了中歐、中哈、中俄三個西安服務貿易促進中心,負責提供特定國別服務貿易相關信息,推介西安特色服務,增強“西安服務”的品牌影響力。
三是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結合企業發展需求,先后建成了全球技術服務平臺、通絲路金融服務平臺、中歐班列數字金融服務平臺、文化出口服務平臺、地理信息綜合服務平臺、中醫藥服務促進平臺等服務貿易促進平臺,為企業提供政策法規、風險預警、國際結算、項目發布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務。
四是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積極利用財政、金融等多維政策,全方位加大服務貿易市場主體招引、培育力度,先后引進科大訊飛、東航賽峰等一批標志性的國際大公司,培育了易點天下、吉客印等一批本土服務貿易企業。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8月獲批試點以來西安市在商務部統一業務平臺服務貿易(服務外包)項下新增注冊企業達到160家,總量超過1100家。
主要成效
1.在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中發揮示范作用
西安將推進服務貿易發展與共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中醫藥服務、文化服務、物流服務等領域交流合作,既實現了貿易暢通,又促進了民心相通。
在中醫藥服務方面:依托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先后在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等國建成8家國際中醫藥特色診療中心,推動中醫藥服務、標準、產品快速“出海”。截至2023年5月,境外中心已接診患者5300余人次,累計為中亞地區有關國家300多名學員開展中醫藥培訓。
在文化交流方面:西安音樂廳以音樂為橋梁,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藝術交流,先后引進《安娜·卡列尼娜》《奧涅金》《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國際劇目,在海外社交平臺重磅推出《華山之巔·云海音樂會》,受眾達到130萬人次,互動量超8萬人次。成功舉辦第七屆絲路國際電影節,面向全球征集優秀影片3596部,其中90%為國際影片。與意大利等國合拍了4部電影和紀錄片,秦腔動畫片《三滴血》先后在6個國家展播。
在物流服務方面:西安愛菊集團積極構建“三位一體”跨國物流體系,已建成“以北哈州愛菊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為集結中心、新疆阿拉山口農產品物流加工愛菊園區為中轉分撥中心、西安國際港務區愛菊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為集散中心”三位一體的優質糧食大物流、大加工體系,形成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的新發展格局,打通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的物流供應鏈,讓境外優質糧源“買得到、運得回”。
2.在落實國家向西開放戰略中邁出堅實步伐
利用試點任務中“分類簡化航空公司開辟航線審批手續”和“加強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等利好舉措,構建陸空聯動、輻射全球的開放通道,取得明顯成效。
空運方面:2023年,新開通西安—阿什哈巴德、西安—杜尚別的國際航線,復航西安—阿拉木圖、西安—塔什干、西安—比什凱克、西安—阿斯塔納的國際航線,成為全國首個實現至中亞五國客運航線全覆蓋的城市。截至2023年8月,西安機場已累計開通386條客貨運航線,其中國際航線累計開通達83條、全貨運航線43條、第五航權航線4條,通達全球37個國家,76個樞紐城市。
陸運方面:加快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建成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新筑鐵路物流基地、西安國際港站以及亞洲最大的新豐編組站,啟用全國首個鐵路自動化無人碼頭,建成了“一帶一路”沿線集散能力最強的鐵路物流基地,形成覆蓋中亞、歐洲國際干線17條,國內“+西歐”線路19條。
3.在助推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積極貢獻
開展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以來,西安服務貿易快速發展,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從規模總量上看,全市服務進出口總額從2020年的55.83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67.44億美元,年均增速達到10.4%,在全省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的占比高達92.4%,彰顯了較強的發展韌性。
從對GDP的貢獻來看,2022年全市服務貿易凈出口對全市經濟貢獻率達到3.95%,全市生產性服務貿易對工業的貢獻度達到22.35%,彰顯了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成效。
從促進就業來看,2022年,西安組織開展“2022年人力資源及服務外包促就業專項行動”和“24365校園招聘服務—陜西專場招聘”活動,吸引1445家企業積極參與,共招聘12201人。
4.在培育創新業態模式上取得明顯成效
通過推動貿易與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出“服務+制造”“服務+運輸”“服務+科技”等新模式,不斷豐富服務貿易業態。
一是服務型制造業發展新模式。通過做優制造業核心主業、適度外包剝離非主業、強化服務型功能嵌入的改革探索,推動全市制造業梯度有序向“制造+服務”“產品+服務”成功轉型。全市已有60%的制造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型出口,出口額占制造業出口比重達40%以上,累計培育出7個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
二是國際運輸發展新模式。推進中歐班列與服務貿易深度融合,重點推出“班列+金融”“班列+科技”“班列+跨境電商”融合新模式,聯合央行開展“跨境票據通”供應鏈集成服務,為客戶提供全程數字化、多場景、一站式國際運輸服務。2022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4639列、同比增長20.8%,運輸貨物411.7萬噸、同比增長43.3%,班列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穩居全國第一,帶動全市國際運輸服務進出口額同比增長25%。
2023年1-6月,中歐班列長安號累計開行2619列,同比增長46.2%,運送貨物249.3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64.1%。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穩居全國前列。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作用日益增強。
三是科技服務新模式。以制度創新驅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催生產業集聚,在全國率先形成了以支持硬科技研發、優化硬科技機制、暢通硬科技轉化、培育硬科技企業、做強硬科技產業的硬科技雙鏈融合創新發展生態,助力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走出去、引進來。2022年,全市硬科技產業總產值已突破3000億元,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747家,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額達到16.9億美元、同比增長10.6%。
下一步思路
接下來,西安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以中國-中亞峰會成功舉辦為契機,重點在文化旅游、國際教育、中醫藥、技術貿易、數字貿易等領域展開深層次改革探索,全方位、多層次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服務業高水平開放,扎實落實總書記對陜西提出的在西部地區發揮示范作用的要求,積極爭創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