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潘鐸印


“顯績”一般是指大工程、大項目,建廣場、修馬路,能有一個成果直觀展現,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潛績”則是指在就業、醫療、教育、保障等涉及民生領域深耕細作的長期發力,“菜籃子”“米籃子”,不顯山不露水卻關乎群眾利益,需要勞心費力求長遠發展,成果往往并不顯赫卻能惠及當下、澤被后世。
二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潛”是“顯”的基礎,“顯”是“潛”的結果,“顯績”應該是“潛績”積累生長后的自然呈現,“顯績”的持續增長更離不開“潛績”蓄力成勢做支撐,只有“潛績”鞏固了,“顯績”才有增長后勁。同為政績,“顯績”立竿見影,“潛績”潤物無聲,兩者都應當成為各級領導干部努力追求的目標,齊頭并進的方向。
“顯績”與“潛績”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顯績”注重的是功在當下,“潛績”著眼的是利在長遠。“潛”猶如“顯”的“種子”,“顯”則是“潛”結出的“果實”。三代塞罕壩人,艱苦奮斗,扎實苦干,創造了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讓沙漠成綠洲的“綠色奇跡”,鑄就寶貴的“塞罕壩精神”;谷文昌帶領干部群眾在百里海灘上筑堤攔沙、植草固沙、種樹防沙,創造了荒島變綠洲的奇跡;楊善洲退休幾十年,不為名、不為利,無私付出種出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這些舉世矚目的“顯績”背后,往往是數十年、幾代人的“潛績”沉淀。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和踐行正確的政績觀,接力奮斗,一步一個腳印把宏偉藍圖變為現實,成就了功在當代、惠澤千秋的歷史偉業,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顯績”與“潛績”的辯證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極、怠政、不作為,而是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做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現實中,有個別地方的領導干部出現只追求“顯績”,不注意“潛績”的現象,甚至大搞一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熱衷于“造勢一時”,而不是“造福一方”。黨員干部要處理好“顯績”與“潛績”的關系,既要把看得見的事情做好,又要真抓實干,做好于民有利的“小事”“瑣事”,夯實長期發展的基礎工程,為未來蓄力。選擇什么樣的政績觀,考驗著黨員干部的智慧和能力,也驗證著黨員干部的境界和情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只有打好基礎、管好長遠,才能穩中求進、行穩致遠。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正確認識“顯績”和“潛績”,正確對待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讓“顯績”與“潛績”協調適應、齊頭并進,不僅要扮靚“面子”,更要夯實“里子”,不圖一時之名、不貪一時之功,無論“顯”還是“潛”,多做腳踏實地的“實績”是關鍵。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黨員干部要甘于、樂于做鋪墊、打基礎、利長遠,切不能急功近利,要在為人民服務、為事業奮斗、為理想奉獻的過程本身去體會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共產黨員的政績觀要剔除個人主義、功利主義,踏踏實實工作,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任接著一任干,把為黨盡責、為民造福落實到行動上,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群眾是閱卷人,時間有評判尺。各級黨員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建功必定有我”的擔當,潤物無聲打基礎、踏踏實實抓長遠,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后的真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