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在天

有位讀者問:為什么總和丈夫因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吵架,有時候都不知道是為什么吵起來,甚至會吵到要離婚。她總是在問自己:為什么要找到這樣的親密關系,為什么要和這樣的人相處?更讓人不解的是,明明知道這段關系很煩很累很受傷,卻又分不開。
一
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則新聞,夫妻鬧矛盾,丈夫對妻子大打出手。路人看不過去,就去拉開丈夫。被打的妻子發(fā)現有人在對丈夫動手,就趕緊上來幫忙,結果變成夫妻倆圍攻路人。
也許大家會對上述那對夫妻的關系感到莫名其妙,但這正是那對夫妻的親密模式。為什么呢?
從依戀關系的角度來說,這或許就是他們所熟悉的感覺。每個人出生以后所形成的強烈的情感關系,也叫依戀關系。這個依戀,指的是養(yǎng)育者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彼此之間的互動與情感最后形成的某種模式。而這種模式,也會被復制到孩子將來的親密關系中。
比如,在一個總是吵吵鬧鬧的家庭中,孩子可能就習慣了家里要有吵鬧的關系,熟悉了有爭吵的環(huán)境。在建立親密關系時,他可能會無意識地制造各種吵鬧的聲響,因為安靜的環(huán)境反而會讓他不適應。
有個女孩從小在家耳濡目染了父母之間的吵架,逐漸習慣了。在過往的幾段親密關系中,她最深的感受是,三天沒和男朋友吵架,就像少了點什么。尤其是伴侶對自己很好的時候,她總會產生一種不真實的感覺。盡管她在意識層面知道,這是自己希望的,但總是忍不住想,萬一男朋友以后對自己不好怎么辦?于是,她開始把關系朝著自己熟悉的方向發(fā)展,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在親密關系中各種“作”。在那個時候,她在潛意識里才會覺得,這是自己熟悉的感覺。要是不吵不鬧的話,她就開始產生懷疑了:對方是不是真心的?這反而讓她沒有安全感。
或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看起來不幸福的婚姻,卻可以一直維持下去。因為他們習慣、適應了這種環(huán)境,對環(huán)境的熟悉就是對生活的可控,這種可控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對她“安全的”。所以,盡管夫妻倆經常吵架,但是吵架是她熟悉的味道,如果哪天沒吵沒鬧,反而讓她覺得心里不踏實。
二
多年前,我處理過一起家暴案例。有位女士來咨詢,說丈夫經常對她家暴,她已多次報警,卻從未想要離婚。于是,咨詢就往夫妻關系的方向進行探究。在咨詢的過程中,詳細地詢問了丈夫家暴她的情況、當時的環(huán)境以及實施家暴的程度后,發(fā)現看似受害者的她,因為操控了丈夫的行為和力量,也無意識地制造并參與了這場家暴。
雖然家暴讓她受傷,但她又不想分開。因為,一旦這個關系結束了,她可能會覺得更難受。
吵架的過程,也有征服的意味。吵架,常常是為了證明誰對誰錯,是為了讓對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假如分開了,對方這個重要客體都沒有了,我們如何實現自我的意志。客體都消失了,主體也就沒有了意義。吵架不是為了把對方趕走,不是為了失去那個人,而是希望對方能理解自己,按自己的想法來做。
所以,很多親密關系,不分手的時候吵架,分手了就更痛苦。因為我們對親密關系的需求,不僅僅是愛情,不僅僅需要性需要激情,還有友誼、權力等。而且,我們常常會把自己的需求轉變成為具體的期望形式,投放到伴侶的身上,以期得到滿足。
三
其實,我們的親密關系就陷在某種循環(huán):期望——得到滿足——跳入下一個期望;期望——未能滿足——產生情緒——陷入權力爭奪——沖突升級——關系結束。
親密關系的建立,從吸引開始,而吸引我們的,不僅僅是我們表面上提到的人品樣貌、經濟地位、家庭環(huán)境等,還有一些你可能從來都沒在考慮之內的因素。而往往就是這些因素,讓我們建立了親密關系。
例如,有個女士在遭遇了某件挫折性的事件之后,很快就和一位她平時看不上眼的男性成了男女朋友。因為這名男性在她最關鍵的時候支持她、呵護她,這就激活了她內心的某種象征著渴望父母對自己關心、照顧的需求。也許她在意識層面也知道,對方未必是她適合的、想要的伴侶,但是在她的感受中,她渴望有人能夠照顧自己。這時候,她就很可能因此做出選擇,和對方成為男女朋友,甚至結婚。但是,她選擇的對象,只是一個象征的角色而已。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話,往往就會導致在今后的夫妻關系出現各種問題。所以,在建立親密關系的時候,在了解對方之前,我們更應該先去認識自己。或許,我們會從親密關系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也可以由此建立與過往不一樣的親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