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啟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遼寧要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五大安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實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遼寧篇章。

要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上下功夫。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央企與地方企業深化合作、協同發展。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進一步放開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要在促進要素市場發育上下功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積極穩妥推進財政金融改革,整合財政資源,盤活存量資產,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發展壯大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加快推進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發行債券,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推進存量土地有序流轉和開發利用,提供靈活高效的產業用地保障。暢通勞動力和人才流動渠道,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能。
要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上下功夫。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目標,全力打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加大失信聯合懲戒力度,重拳打擊違法失信行為。大力助企紓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融資、物流、用能成本,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著力營造尊重企業家、尊重創業者的社會氛圍,讓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向往遼寧、扎根遼寧、圓夢遼寧。
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堅持創新生態、創新平臺、創新人才“三位一體”推進,爭創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要加快創新生態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加快創新平臺建設,爭取更多國家級創新平臺、基礎科學研究中心落戶遼寧。
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原始創新和前沿探索,解決一批“卡脖子”難題。加快引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計劃,打造以科技人才為引領、以科技園區為載體、以科技金融為支撐的產業生態,不斷壯大市場主體。加快建設一批中試基地,提升中試能力,推動科技成果對接產業需求轉移轉化。
要以“數字遼寧”為建設目標,促進優勢產業插上“數字翅膀”。發揮產業數字化的應用場景優勢和數字產業化的數據資源優勢,傾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奮力走出遼寧“數字蝶變”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快產業數字化,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打造一批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數字產業化,做大做強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產業,加快發展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動通信等產業,推進區塊鏈技術發展應用。加快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建設,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加快推出更多數字化生活場景,豐富人民群眾數字生活體驗。
要以智造強省建設為統領,推動工業率先振興。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制造大省向智造強省轉變。改造升級“老字號”,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裝備制造等產業賦能增效,提升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及系統集成的智能化水平,促進制造業向智能、綠色、高端、服務方向轉型升級。深度開發“原字號”,對石化、冶金等產業實施一批補鏈、延鏈、強鏈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減油增化”,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改變石化產業“煉”有余而“化”不足的狀況。推進冶金產業精深加工、菱鎂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邁向價值鏈供應鏈中高端。培育壯大“新字號”,強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發展,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電子、量子科技、儲能材料等未來產業,打造新的產業梯隊。
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快構建“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突出沈陽、大連“雙核”牽動輻射作用,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形成各展所長、協同共進的發展局面。加快建設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打造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東北振興發展重要增長極。支持沈陽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加快“一樞紐四中心”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市能級。加快推進以大連為龍頭的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推動沿海各市協同改革開放創新,打造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引領東北開放合作的新高地,建設海洋強省。支持大連對標自由貿易港,加快建設智慧、綠色、高效國際性樞紐港,建設現代海洋城市,讓大連這個龍頭“舞起來”。促進與京津冀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加快建設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建設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清潔能源供給地、旅游休閑目的地,打造遼寧開放合作的西門戶和新增長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加快建設遼東綠色經濟區,強化水源保障作用,構建具有遼東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強化鄉村振興項目和各類工商資本下鄉項目與農民利益聯結,最大限度地把產業增值收益留在當地、留給農民,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加快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加快培育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遼寧農產品品牌。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要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建立健全大中城市帶動縣域發展、縣域促進大中城市繁榮的利益共享機制,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面。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推動產業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優化城鎮布局,加強縣域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建設,推動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功能集成。
要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把綠色低碳要求全面體現到一二三產業發展中,提升綠色產業豐厚度。優化能源結構,加快發展和利用清潔能源。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提升綠色化水平,強化全鏈條、一體化貨物物流服務供給。優化用地結構,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推進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努力讓遼寧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新鮮、環境更優美;推進重點河流水域綜合治理,加強飲用水源保護,讓水在遼寧境內特別是城市間流動起來,更富動感、更有靈性;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風險,推進土壤治理和保護,守護好遼寧這片沃土。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強化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建設,科學推進礦坑綜合治理,實施遼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開展水土保持和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要完善更有利于開放合作的政策體系。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加快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加強海事、涉外司法保障,打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實施遼寧自貿試驗區深化方案,把制度創新作為建設的靈魂,形成更多獨創性、突破性的創新經驗。
要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利用RCEP 生效的機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水平參與東北亞區域合作,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統籌貿易投資通道平臺建設,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要暢通海陸大通道。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發揮港口和腹地運輸資源優勢,以海鐵聯運為主要方式,聯通蒙俄和歐洲鐵路干線、連接沿線樞紐和口岸,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快推進規則標準“軟聯通”,完善集疏運體系,創新物流模式,加快建設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提升整體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