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振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的重要意義,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于人類和平發展事業的無比重大的責任和無比光榮的使命,激勵全黨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在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趕考路上,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大勢,抓住歷史機遇,應對風險挑戰,凝聚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繼續向人民交出優異答卷。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現實的人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歷史自信正是歷史活動主體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和力量的確證,以及對未來發展的追求,蘊含著主體的自覺、意志、信心和信念。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歷史自信生成于歷史活動過程之中,堅定歷史自信當然離不開從歷史認知中汲取歷史智慧。習近平總書記說:“黨中央決定在全黨全社會開展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強調全黨要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就是為了增加歷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斗爭精神。”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實踐鏡鑒,必須善于從歷史的認知中把握歷史邏輯,提升歷史自信。
科學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為堅定歷史自信筑牢理論根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沒有絲毫的盲目性,而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主體自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撥開了籠罩在歷史領域的迷霧,首先確認了人類歷史的前提。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確認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全部人類史的基礎,即全部人類史的第一個前提;生產滿足人類生活資料的需要,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是第一個歷史活動。第一個前提和第一個歷史活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馬克思恩格斯從直接生活的物質資料生產出發,揭示現實的社會矛盾運動,指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而生產力是起最終決定作用的,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統攝生產力諸要素的力量,生產力要求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通過勞動者的意愿表達出來,并通過勞動者的革命和改革來實現。以勞動者為主體的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決定了人民群眾歷史創造者的地位。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發現了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是消滅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物質力量。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正是源于對歷史規律的科學認識和堅定信念,源于對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根本觀點和堅定立場。
深刻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堅定歷史自信的民族文化底蘊。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生存、繁衍、發展的沃土,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植根于中國人民內心,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其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對當代人認識和改造世界、解決人類社會發展的難題,提供中國智慧和有益啟示。中國共產黨的血脈中沉淀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黨的精神譜系貫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深沉的根基和最強大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們黨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厚植本國、本土文化沃土,努力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從而使黨和人民的歷史自信有更加堅實的歷史文化根基。
全面認識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保持堅定歷史自信的實踐定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既是堅定不移的理念、自覺主動的精神,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奮斗和實踐,使歷史自信的精神力量轉化為推動歷史前進、創造歷史偉業的巨大物質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全會《決議》充分顯示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信,向黨內外、國內外展示了一個百年大黨的清醒和成熟?!币话倌陙恚袊伯a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百年輝煌的歷史成就,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高度歷史自信的科學性和強大引領力。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概括的“十個堅持”的歷史經驗,是對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接續奮斗理論和實踐的科學總結,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成功、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全面認識和把握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才能更好地堅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實與時俱進的內涵,增添底氣、骨氣、勇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牢固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團結帶領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形成了高度的歷史自信,不斷提升把握歷史主動的能力,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推動中國的偉大社會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歷史自信與歷史動力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根本觀點和方法的辯證統一。堅定歷史自信是把握歷史主動的前提,把握歷史主動是堅定歷史自信的邏輯延伸和實踐轉化。二者結合和統一的源頭就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人造就了初心使命,確立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規定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本質,強調“共產黨人沒有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產黨人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馬克思主義是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是人民的理論,指明依靠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人間正道。中國共產黨高揚人民至上的崇高價值追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堅守篤行的初心使命,并且洞察時代發展之大趨勢和人類發展進步之潮流,把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作為自己的使命擔當。以胸懷天下的世界眼光不斷堅定歷史自信和把握歷史主動。
馬克思主義以其真理的力量和實踐的力量,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一個重要方面是激活和提升了中國人的歷史主動精神。中華民族歷來具有自信自立、自強不息的主體自覺。但是,在近代以后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這種精神受到了極大的壓抑。毛澤東指出:“從一八四〇年的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國主義”,“一九一七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白詮闹袊藢W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候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這種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民族文化復興的一個標志,就是中國人的歷史主動精神的復興。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其歷史主動精神全方位發揮出來,不斷創造令世界矚目的人間奇跡,不斷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馬克思主義為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世界觀方法論指導。歷史主動性是歷史活動主體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觀能動性的反映。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洞察歷史發展趨勢、科學預見未來、破解時代課題、駕馭復雜局面、在攻堅克難中勇毅前進,是把握歷史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就需要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特別是用好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偉大認識工具。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全面準確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堅持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特別是用好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把握其運動規律,不斷深化對社會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的認識;堅持群眾路線,善于向群眾學習,善于集中群眾的智慧,凝聚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磅礴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和豐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是一個相互聯系、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是我們黨在新征程上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歷史主動的強大思想武器。在實踐基礎上繼續推進理論創新,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是不斷增強歷史主動的“源頭活水”。必須聚焦新的實踐中的新問題,回答和指導解決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勇于正視矛盾和問題,善于解決矛盾和問題,是對時代之問、實踐之問、人民之問的積極回應,也是歷史主動性的表現和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指出:“百年成就使人振奮,百年經驗給人啟迪。我曾談到當年毛主席與黃炎培先生的‘窯洞對’,我們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贏得歷史主動?!边@一重大戰略判斷,反映了貫通歷史、現實、未來的恢弘思維。
勇于自我革命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偉大,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從不諱疾忌醫,敢于直面問題,勇于自我革命。正是由于這種獨有的政治品質,我們黨歷經百年風風雨雨而初心不改、本色依舊,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推動歷史潮流滾滾向前。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八七會議糾正大革命后期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對土地革命時期王明的“左”傾盲動主義和“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以及李德、博古在軍事指揮上的嚴重錯誤,進行批評和斗爭,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黨中央在延安時期的整風運動,徹底糾正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確立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為奪取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整風整黨運動,批判和處理了部分黨員干部存在的貪污浪費、受賄等腐敗行為,特別是依法嚴肅處理劉青山、張子善案件,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勇于自我革命的形象;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開始進行全面的撥亂反正,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開辟了黨的自我革命新境界。正是由于黨始終保持自我革命的清醒,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黨才能夠在危難之際重新奮起,在失敗之后重新出發,團結帶領人民為實現中國偉大社會革命的目標而不懈奮斗。
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贏得經受住風險挑戰考驗的主動。我們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面臨著消極腐敗的危險、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是嚴峻的、長期的。能不能成功應對風險挑戰,關系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對此必須保持戰略清醒,提升戰略研判能力。在黨的自我革命中,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防止黨內部變質、變色、變味,是經受“四大考驗”、戰勝“四種危險”的關鍵,需要全黨在推進自我革命中發揮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把握斗爭的主動。
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贏得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歷史主動。如何跳出這一周期率,是歷史之問、現實之問、未來之問。毛澤東的“窯洞對”給出了第一個答案,即“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在黨長期執政的實踐中得到驗證和豐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自我革命的第二個答案,為保證黨不變質、國不變色,保證跳出歷史周期率開拓了重要途徑,提供了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發展具有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統一的特征,體現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人民群眾的意愿決定著歷史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把握人民意愿,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始終成為帶領人民成就歷史偉業的最可靠的主心骨。這是社會革命的錘煉和自我革命淬煉的結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根本力量。黨在自我革命中增強密切聯系群眾這一最大政治優勢,是黨長期執政的最大底氣和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什么外力能夠打倒我們,能夠打倒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前途和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要興黨強黨,保證黨的生機活力,就必須實事求是認識自己,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錘煉自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嚴的基調開展全面從嚴治黨,以刀刃向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大規模、大力度、堅持不懈的反腐敗斗爭,自剮腐肉、自割毒瘤,特別是對那些攫取國家和人民利益、侵蝕黨的執政基礎、動搖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人,對那些在黨內搞政治團伙、小圈子、利益集團的人,毫不手軟,堅決查處。清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的嚴重隱患,同時也促進全黨獲得抵御侵蝕、防止蛻變的強大抗體,確保我們這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堅守和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使命擔當,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把握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歷史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