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 東
張思德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中的普通一兵。張思德用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深刻詮釋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鍛造形成了張思德精神。在新時代,弘揚張思德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生動再現,是中華文明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獨特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中紅色血脈代代相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地考察調研時多次瞻仰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圣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反復強調要銘記光輝歷史、發揚紅色傳統,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張思德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個重要原生形態,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傳承。張思德精神,即完全徹底地為人民利益服務的精神和為人民利益而勇于犧牲的精神。張思德同志的一生,是忠實為民的一生,是“完全、徹底”為人民利益服務的一生。他對黨對人民的事業忠心耿耿,完全徹底地為人民利益而工作,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在困難面前始終保持堅定與樂觀的心態,情緒飽滿,革命意志堅強;他始終勤勤懇懇,埋頭苦干,以“革命哪有不流血流汗”的精神完成著黨和人民交給他的各項工作;他把革命事業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不惜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
張思德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一支,是中國革命的紅色符號。張思德精神是崇高的,是黨員先鋒模范的精神標識,又是普遍而現實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講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具有黨員普遍性和社會普遍性,同時具有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講“可學、可做、可追、可及”的實踐意義。
張思德所表現出來的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和為人民利益而勇于犧牲的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也是普通個人生存的價值取向;既是共產黨人“立身、立言、立業、立德”這“四不朽”的人生價值來源,也是“我將無我、方成大我”的人類社會永恒道德價值追求。弘揚張思德精神,既不是高難度的動作,也不是很高深的理論;既不是假大空的套話,也不是形式主義的作秀,而要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去踐行它,去傳承它。也就是說,弘揚張思德精神可以使普通人實現自我、體現價值、成就社會,從而達到“每個人都了不起”,成為時代先鋒。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點贊張思德是歷史的楷模、是時代的楷模。從這個意義上說,黃文秀、張桂梅等都是新時代的張思德,他們都只是普通人,但都達到了“了不起”的高度,走向了“無我”。弘揚張思德精神,為新時代黨員干部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提供普遍實踐價值。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立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對黨的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飽含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真摯情感,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體現了我們黨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張思德精神是完全徹底地為人民利益服務的精神。毛澤東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是革命的、為人民的、為人民利益工作的,張思德是這個隊伍中的一員,是這個隊伍中的先進代表。毛澤東在這里既高度贊揚了張思德為人民利益而服務、為人民而犧牲的最大價值意義和革命精神,也強調了我們這個隊伍的性質,是沒有任何私利的,為人民利益工作是完全徹底的,是全心全意的。在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報》第一版發表的題為《警備團追悼戰士張思德同志 毛主席親致哀悼——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有重于泰山》的通訊文章,再一次強調“張思德……是一個忠實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共產黨員”,通訊還強調“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學習張思德同志為人民利益服務的榜樣,秉承他的遺志更加努力地干下去”。毛澤東在多個場合提出“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等,不僅闡明了“為人民服務”是一種革命精神,還充分地詮釋了張思德精神是完全徹底地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基本內涵。
張思德的幸福是與人民利益聯系在一起的,他的一生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他把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實現看作是最大的幸福源泉,他的立場就是人民的立場,他的精神感召許多人踐行,為人民追求幸福提供了目標導向價值。張思德精神的核心元素是“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人民利益的一切;黨員干部服務于人民是黨的性質所決定,是黨對每個黨員和干部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黨員干部職責之所在。說到底,張思德精神就是以人民的立場為根本立場,以人民的幸福為根本使命,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標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奮斗的最高價值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為堅持好、運用好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六個堅持”立場觀點方法之首,不僅僅是我們百年大黨取得輝煌成就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我們黨的性質所決定,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所指引,更是張思德精神為新時代堅持人民至上立場觀點提供“完全、徹底為人民利益服務”的目標導向而使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堅定歷史自信,牢牢把握歷史主動、政治主動和戰略主動,堅定不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踐行歷史使命中創造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業績。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進偉大的事業。張思德精神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誕生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斗爭中生長的,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問世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極其重要的一支,必將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提供永恒的精神動力。像焦裕祿、雷鋒、王進喜、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等一個又一個優秀共產黨員,以實際的行動,在普通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踐行著黨旗下的錚錚誓言。
當前,我們正在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為人民服務偉大的事業,需要無數個“張思德”;偉大的人民,需要永遠的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