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瑞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輩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鄉村振興是繼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又一項重大戰略。革命的勝利需要延安精神,鄉村振興同樣需要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貫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曲紅色旋律,對實施鄉村振興工作的方向、思路和方法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沒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引,就沒有革命的最終勝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共產黨人始終秉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全黨思想統一到真正的馬列主義上來,統一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上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放手發動群眾,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根據地軍民堅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而取得了革命的最終勝利。
延安精神告訴我們,要實施鄉村振興,就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振興道路。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根本保證。鄉村振興要堅持發揮黨協調四方、統攬全局的作用,始終把握住發展“三農”、振興“三農”、服務“三農”的大方向,讓黨組織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堅強堡壘,充分發揮黨組織號召力、凝聚力,不斷推進鄉村振興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要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把農業農村現代化置于國家現代化的重要位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把握和處理“三農”問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壓艙石,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經濟紅利來實施、來推進。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徹底唯物主義的精神。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和黨中央花費了很大精力從事理論建設工作。毛澤東根據革命發展的經驗和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從全局高度系統說明了中國革命戰爭戰略以及黨的政治策略等問題。從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辯證法及實踐論、認識論的高度,批判了之前的種種錯誤思想,使全黨思想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將全黨思想統一到實事求是當中來,統一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當中來,為全民族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貫穿延安精神的各個方面,延安時期的革命實踐證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實現求真務實,只有實事求是才能讓思想真正得到解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是要注重政策銜接、科學謀劃。實施鄉村振興必須與鞏固脫貧成果相結合,做到有效銜接。廣大農村地區脫貧攻堅使各族人民擺脫了絕對貧困,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但是這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礎性的一步,更廣泛更艱巨更深刻的工作還是鄉村振興,要形成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鄉村振興中掉隊的底線意識,在農村地區實現富起來、強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二是要堅持向改革要動力。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必須以現代技術、現代管理作為農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促進農業從生產發展向產業興旺轉變,不斷促進農業農村經濟融合發展、優化升級,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需要。要不斷推進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改革,為人民群眾共享鄉村振興成果提供堅強制度保障,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要遵循城鄉發展規律。注重東部人口密度大、現代化程度較高但人均耕地面積小,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發展比較落后,中部和東北地區規模化程度高等特點,注重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發展差異,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做到久久為功、扎實推進。
在延安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始終把服務群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堅持面向群眾、服務群眾,人民群眾發自內心地歌頌黨和領袖,《東方紅》等歌曲響徹邊區,“人民救星”的稱號傳揚開來,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范。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正是堅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我們黨所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始終體現出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鄉村振興就是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體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的振興。鄉村振興要尊重農民意愿,擯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要切實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繼續加大對就業、養老、醫療、教育等兜底保障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投入。要不斷健全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服務水平,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打破農村人口與當前信息化服務之間的鴻溝。要“軟硬結合”豐富鄉村文化生活,以高品質、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順應廣大群眾的期待和要求,做到鄉村振興為了人民、鄉村振興依靠人民、鄉村振興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戰略目標,從而匯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邊區人民尋求發展的不竭動力。面對國內外反動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之連年災害侵襲,陜甘寧邊區遭遇到極度的困難。毛澤東曾尖銳地提出“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的問題,擺在了當時所有共產黨人面前。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僅使中國共產黨帶領邊區人民實現了自給自足,更是中國共產黨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艱苦創業的精神根基。
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新課題,必須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一是要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大力弘揚用鮮血和汗水所換來的脫貧攻堅精神,用好來之不易的經驗和做法,堅持黨組織牽頭抓總、堅持精準施策、堅持動員最廣泛的社會力量,在鄉村振興這個新的戰場上吹響嘹亮的號角。二是要發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鄉村振興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中央提出的新的偉大工程偉大戰略,不可能有現成的經驗現成的方式方法讓我們去照搬照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我國鄉村振興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黨員干部要敢于擔當、善于創新,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歷史擔當,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干勁,以足夠的歷史耐心和堅定的革命雄心下好鄉村振興這盤棋。三是要堅持自力更生,不斷激活內生動力。鄉村振興是全體農民的共同意愿,離不開每一村每一戶每一人的共同努力,要持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在新時代的發展中,走好自己的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