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喻禮
對于Z世代,即數字時代的原住民來說,人人都是斜杠青年,人人都可網絡兼職。根據訊飛AI營銷云的最新數據,Z世代兼職關注比例高達43.2%,兼職寫手入選Z世代TOP5兼職職業。在以小紅書、抖音、知乎等為主要陣地的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上,Z世代的意見領袖們以“月入過萬”“年入五十萬”“投稿實現財富自由”等吸引眼球的標題,博取斜杠青年們的關注和流量,勾勒出一幅“投稿掙錢”的文學盛世。
他們創造出“拆稿”“模仿寫作”“零基礎寫作”等專業名詞,探索出更加細分和功利的投稿路線,例如專門針對冷刊、內刊、副刊等小眾純文學刊物,創造出一種極富互聯網色彩的套路化寫作模式。如今,套路化寫作這條捷徑已經擠滿了渴望兼職的Z世代年輕人,殊不知,套路化寫作,就是“套路”本身。
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為年輕創作者特別是年輕詩人提供了經驗分享的平臺,搭建了傳統期刊和Z世代之間的橋梁。然而,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信息繭房”和“資本逐利”的雙重作用之下,同質化和功利性正越來越嚴重地束縛著年輕詩人的手腳,又讓許多年輕詩人踏上了“職業寫手”的道路,過度迎合本該擁抱互聯網的紙媒期刊,選擇了一條與信息高速公路逆向而行,背道而馳的“捷徑”。
《尚書·虞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詩人是語言音樂家,是靈魂工程師,在詩人筆下,語感與文字,流露出的是詩人對生命和現實的觀照。真正的好詩,能夠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對生命的感知,思想的流動、精神的共鳴,而套路化寫作出來的詩歌是沒有思想靈魂,沒有生命力的。信息爆炸的時代,看似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卻擠占了詩人們的思考分析空間,想象力和思維分析能力不斷坍縮。自媒體博主對詞語、句式、模仿的推崇,讓年輕詩人逐漸喪失了創新能力,作品的同質化、雷同化、程式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就越缺乏創造性,更不能與時代同呼吸、與大眾共生長。
當代作家劉醒龍認為,文學的根本是靈魂自由,文學創作的前提是善于懷疑固有的思維定勢。詩歌趨于平面化,反映了文學靈魂的喪失。詩歌創作本是一種表達詩人主觀意緒和心態,擁有極大創作自由的創造性勞動,渴望個性、獨立和自由,拒絕重復、平庸和局限。年輕詩人通過互聯網博主分享的經驗,開展大量的寫作訓練,培養語感和語言駕馭能力,本無可厚非。然而,在互聯網平臺上,諸如《學點拆書稿寫作的套路,開啟寫作賺錢第一步》等“博眼球”的標題層出不窮;部分博主的經驗分享,打著“洗稿”和套改的擦邊球,拆開名家名作,換了主語再換謂語,一篇原創便就此誕生。比如有博主分享一篇描寫江南水鄉“紹興”的旅行文案,“它曾是會稽山陰,有西施更有蘭亭。這一場江南夢啊,不如,就留在紹興”,從中提煉出了一個萬能公式:“它曾是XX,有XX有XX。這一場XX,不如,就XX。”換上地點、人物等幾個關鍵詞便屢試不爽,屢投屢中。這正應了魯迅的話,“依傍和模仿,決不能產生真藝術”。
英國著名詩人肖恩·奧布萊恩認為,詩歌不能也不可以成為年輕人的一個職業。他說,“將詩歌理解成像會計、律師一樣的職業,這是很可笑的。因為,你在提供一種幾乎沒有人需要的服務,不是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萬物皆媒”“萬眾皆媒”成為可能,也讓自媒體成為網絡兼職的重要載體,更成為“資本逐利”的溫床。在自媒體博主的粉飾下,“著書都為稻粱謀”看似已經照亮了現實,既可以創作,又可以創收,何樂而不為。在此類文章的始作俑者眼里,“月入過萬”之類的標題就是一枚帶著誘餌的魚鉤;“輕松過稿”“95后兼職自由寫作”等字眼就是最好的誘餌,坐等愿者上鉤。值得一提的是,此類博主分享如何投稿上刊的博文,其閱讀、點贊、收藏、轉發等數據,遠遠大于其分享自身詩歌的數據;分享上刊經驗的博主關注度,遠遠大于刊物的關注度。
在這個過程中,就像英國學者詹姆斯·柯蘭提到的,“‘友誼’成了流通的貨幣,成為驅動互聯網的力量”。博主和粉絲之間的友誼被商品化。一方面,平臺吸引博主進行主動生產,通過流量獲取收益,淪為“數字民工”;另一方面,粉絲主動購買其推薦的商品或課程,甘愿被博主或平臺割韭菜,成為消費者。當年輕詩人以互聯網用戶的身份,暢游在媒介技術構建的賽博空間中時,一個個由資本和利益驅動的商業模式,向他們敞開了大門。當詩歌創作披上了商業的外衣,許多利用信息差的不良商販從灰色地帶冒出頭來,有人倒騰需要花錢買證的五花八門的征文獎,有人倒賣期刊編輯個人郵箱和信息,有人自詡為代投編輯專發私自印刷的套刊,讓許多初入詩歌圈的新人苦不堪言。許多分享投稿經驗的自媒體文章之后,往往伴隨著以免費為誘餌的寫作課,號稱培訓免費、門檻低、收益高,其實都是在為后期兜售高價課程做鋪墊。
我們不得不承認,盡管詩歌創作的數量不斷增多,但當代詩歌“出圈”的頻率卻越來越少,可以說,詩歌正在遠離人群。波德萊爾認為,詩歌具有多重作用:“在牢房中,它成為反抗;在醫院的窗口,他是病愈的熱烈希望;在頹敗的骯臟的亭子間里,它打扮成華貴高雅的仙女;它不僅確認事實,還糾正錯誤。”在波德萊爾眼中,現代詩具有神圣的烏托邦品格。文學作品,本不是產品;詩歌寫作,本沒有套路。倘若詩歌成為類似于工業流水線上的制式產品,甚至成為了商品,其最寶貴的靈魂和厚度會蕩然無存。如果把詩歌創作完全置于市場規則的操縱之下,其賴以生存的現實土壤逐漸喪失,其高傲品格將越來越萎縮,藝術魅力將越來越黯淡,發展路徑也將越來越狹窄。
從創作的角度來說,作者瀏覽互聯網平臺,根據博主總結出的個人心得和經驗,找到適合每個刊物的審核標準和選稿套路,最終只會限制作者的自身的風格和創新,長此以往,勢必會遇到創作瓶頸,寫作水平的提高不僅不會突飛猛進,相反還會相對緩慢。對于刊物來說,同質化現象將越來越嚴重,缺乏獨特的思維與視角,創新力和核心競爭力逐漸喪失,讀者也會慢慢流失。
在年輕詩人開始詩歌寫作之初,一旦醉心于千奇百巧的“術”,便會將真心誠意之“道”拋到腦后。類型化、套路化寫作的“快餐”式創作,明顯減弱了詩人們關心現實生活的熱情,使得寫作變成投機行為,前段時間引起熱議的“征文體”,就是最好的例子。當代詩人梁雪波認為,詩人必須保持對語言的忠誠。若詩歌創作只追求物質和表象,而忽視了精神和靈性,則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詩人應注重靈魂的創作,感受敬畏與自由,言之有物,詩歌不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意象的集合與激活,絕不是語言和技巧的堆砌。公式寫作若大行其道,必將跟公式相聲一樣,淪為笑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一是不能沒有,一是不能混亂。”詩歌,當與生命同步,與時代同行。詩人,特別是成長在互聯網時代的Z世代詩歌愛好者和創作者,要在冗雜的信息之中,打破“信息繭房”,去偽存真,根植生活,不為喧嘩所擾,不為名利所動,讓詩歌回歸清澈,讓創作忠于內心。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別讓套路化寫作套住思路,更不能讓套路化寫作套住詩歌“出圈”的出路,最終才能超越個體生命的局限或狹隘,肩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用過硬的作品回應時代的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