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國聰
我有很多缺點,但我決定繼續堅持,因為有些缺點不想改,有些缺點改不了。
上大學之前,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卻滿不在乎,因為我的確無知;上大學之后,我發現自己知道的跟不知道的相比,簡直是息壤之別。剛工作時,我覺得自己無所不知,至少認為某一天會無所不知。經歷了一些人事之后,我就慢慢習慣了自己的無知。現在,我非常享受自己的無知。無知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認為自己無所不知才是丟人現眼的事。別說茫茫宇宙,就是我們面對的人、踩在腳下的土地,我們都一知半解。當然,無知也給我帶來了一些副產品,比如驕傲。哪怕是光芒萬丈的太陽,我從來不屑一顧,連正眼都不瞧它一下。仰望星空,那得看我的心情,心情好,多看幾眼,心情不好,直接把星星月亮打入夢魘。我三十多年的近視眼,早就成了鼠目寸光,只看得到眼前的事物。我曾經以為自己練過鐵布衫金鐘罩,有一副金剛不壞之身,后來才發現阿宓的一個眼神就可能讓我崩潰,春風里夾帶的一絲寒氣也能夠讓我驚呼“倒春寒”。
我一直佩服伶牙俐齒的人。成功人士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能說會道。別說直播間的美女帥哥大爺大媽,就飯桌上的侃哥都經常讓我食不甘味。我曾經特別糾結自己口拙,多年后才覺得無所謂。嘴巴利索并不等于行動利索。因為口拙,我正好少說話、不說話,踐行沉默是金的古訓,少了與人發生口舌之爭的機會,也少說了很多蠢話、空話、套話、大話、廢話,同時避免了解釋的麻煩。口拙成了我喜歡寫作的重要原因。我自認為我寫的比我說的好,也許,這是老天爺對我口拙的補償。多年來,給我稍許安慰的是父親常說的一句俗話: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斯坦納定理告訴我們:上帝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巴,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
我跟阿宓有一次聊天,談各自的理想,也就是玩“有了錢最想干什么”的游戲,準確地說,是用“如果……我就……”造句。我說,如果我有一大筆錢,隨便怎么花都花不完的錢,我就買無數宮殿般的大別墅(或者建無數別墅般的大宮殿)、數不清的豪車、私人飛機、豪華游艇,走近的地方坐豪車,到遠方乘私人飛機或者豪華游艇。請一大撥服務員,開車的司機、開飛機的機長、開游艇的船長、做飯的大廚、采購東西的保姆、打掃衛生洗衣疊被的家政服務員、專門的保健醫生、打理花園的花工,請一位養生博士當生活管家,請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專家當理財管家……
阿宓問,那你做啥呢?
我斬釘截鐵地說,好好享受生活,空了跟你吹牛聊天。我有這么多的錢,就應該任性,要人服侍,過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阿宓說,聽來聽去,我總覺得你的理想就是生活不能自理。好手好腳的,干嘛要人服侍?真不明白,你怎么老是想把自己變成生活不能自理的家伙。其實,這種生活完全沒有必要去追求。每個人都有可能過上那種生活,你看那些長期生病住院的人就知道了……
如果有人想證明人是健忘的動物,我可以助他一臂之力,因為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健忘動物。我親自經歷的大多往事,我都沒心沒肺地記不住,能記住大體輪廓的事都很少。我的過去越來越朦朧,這都是拜我的記憶力所賜。如果有人質疑我寫的那些不足說道的東西,我都不敢反駁,因為我確實背不出來,哪怕是一句兩句。有些詩人作家,不僅能把自己的作品倒背如流,而且能事無巨細地記住自己祖宗十八代的過往經歷和自己自娘胎以來的細枝末節,還能繪聲繪色地秉筆直書,堪比個人“年鑒”和家族“史記”。想到自己暗淡的過往,我就恨不得馬上老年癡呆。我當然也想記住,可我的記憶力太差,跟著“最強大腦”反復練習也沒能增強一絲一毫的記憶力。可有些記憶,卻不像地板那樣容易清洗干凈。
有一篇手機網文說,人是從魚進化來的,魚只有七秒鐘的記憶。我馬上就記住了,寫這篇小文時都沒有忘記。這讓我對記憶有了新的認識,一是記憶力差是遺傳,基因在暗中搗蛋,跟我關系不大;二是記憶力強弱跟我想要記住的東西大有關系。我相信記憶力在自主選擇。它一直在掂量這東西是不是它喜歡的、這東西值不值得它記住。因此,我原諒了健忘的自己。我的經歷太平凡,無法烙在記憶里,根本沒有記住的必要。值得收藏的不會被遺漏,不值得收藏的,即使藏在保險柜里也沒用。我記不住自己寫的東西,跟記憶力差有關,也跟它們平淡無趣有關。竊以為,記住知識只能說明記憶力不錯。沒有人會說圖書館才華橫溢,也沒有人贊美電腦學富五車。知識只是知識本身,用的時候才可能閃光,有色彩。
記憶力差也有一個辯證的好處:能夠忘掉美好,也就能夠忘掉傷痛;沒有被記住,就不怕被忘記;曾經的不幸、痛苦、不平都影響不了我的現在和未來。巴爾扎克說:“如果不忘記許多,人生無法繼續。”有人說,“小孩子不善于記事是一種福分”。我也不想給自己的記憶力增加負擔,我只給它一個任務:記住他人的好,忘記他人的壞。記住他人的壞,只能讓自己痛苦。記住他人的好,卻能讓自己快樂。我把自己的經歷,無論好壞,統統挪進作品里,關在書里。因此,我根本不需要記住它們。我也相信,每個人的所作所為,老天爺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等著末日審判、蓋棺定論。每個人只管做事,其他的由不得自己。即使沒有老天爺之類的神靈,時間也會為我們打理好這一切。
細數自己的某些缺點,我臉不紅筋不脹,可說到自己讀書少,確實有點不好意思,給自己丟臉不說,也給喜歡我的朋友丟了臉。但是,我讀書確實少,真正開始讀書也很晚。從小學到初中,我讀的書都是教科書和連環畫。高中時除了教科書和連環畫,就是幾本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讀的時候激動萬分,過后就基本上忘了,現在連書名都記不得了。上大學后,開始讀一些真正意義上的書,可也非常單一,就是文學類的書,更可怕的是,大多跑馬觀花,能看完的屈指可數,因為貪玩,因為要談情說愛,因為那時候時興六十分萬歲,因為懶惰,因為沒有發現值得看完的書……之前不想讀書,真想讀書時又沒那么多時間。我認真讀書是近幾年的事。但是,說來慚愧,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我只看完了《紅樓夢》。其他三大名著,只看了一半。我固執地認為,唐僧師徒走上取經之路后就沒有看頭了。劉備登基當上皇帝之后就不用看了。108 單英雄團聚之后就不必再往下看了(難怪狂放不羈的金圣嘆也只點評到前七十回就戛然而止了)……
我不是說讀書不好,只是在說自己的讀書愛好。讀書當然是好事,多讀書也不是壞事。讀書能有效地消磨時光。越古老的書越能讓光陰快速流失。一本幾千字幾萬字的古書,就能輕而易舉地耗費一個人的一生。我不喜歡讀古書,哪怕是舉世公認的經典杰作。一是我不想把自己的一生埋葬在故紙堆里;二是我有一個食古不化的胃,有一雙視力欠佳的眼睛,有一顆懶惰的心。無數優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我看過的也就個位數。讀外國文學多一些,但跟現在的小學生相比也不值一提。有一段時間,我非常羨慕學富五車飽讀詩書的人。后來發現他們只是有知識而已。因為他們記性好,記住了一些知識,讓人以為才華橫溢,自己也常常信以為真。其實,他們大多只是在背書、炫耀自己記住的知識,欺負我沒讀過那些書而已。說句大不敬的話,“讀書破萬卷”的人多了去了,可沒見幾個“下筆如有神”的人。
讀書少并非一無是處,比如膽子大。我寫作這么多年,都是讀書少給我的勇氣。我說的和寫的都是自己的心里話,人微言輕,也就不怕被關注被踩到痛腳被網暴被質疑洗稿抄襲。我不懂外文,偶爾引用的都是“二手貨”“三手貨”。我的古文底子薄,幸好沒人請教我古文的讀音字義,否則,露餡事小,不喜歡傳統文化可就成了大事。我沒本事引經據典博古通今也就不怕給先人們和名人們丟臉。我乃一介草民,讀書少,只可能誤自己,即使想誤國誤民也是癡心妄想。我還有一些偏見:最重要的知識不在身外,而在自己內心。搞社會人文的不像搞理工科技的,不需要讀那么多的書。個人體驗、感受和感悟更重要……
我向來不喜歡打擾別人,也不喜歡被人打擾。與人交往,始終堅持真誠、自然、隨緣。喜歡某人不需要理由。心靈相通不需要解釋說明。我嚴重缺乏交際天賦,尤其討厭有目的的交往應酬。“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明天會更好”,“友誼需要時間的檢驗”,“朋友是拿來麻煩的”,“交往多機會就多”,“海灘上曬太陽的老人”,“貧窮限制想象力”之類的名言、勵志故事,基本上都是扯蛋、喝多了只會讓人虛胖的心靈雞湯。
我不算幼稚,也不算特別成熟。我早就發現自己是個很難成熟的人。年過半百,我也不打算成熟了,最好是永遠都不成熟。瓜熟了,蒂就落了,不是被人和動物吃掉,就是腐爛了被泥土和光陰消化掉。人成熟了,跟瓜的結局差不多。我是個遲慧之人,后知后覺之人。跟多數人相比,我干啥事都慢半拍、遲一步。也許是我一直生活在“慢成都”的緣故,也許是我有活得比多數人長久的渴望。
我還有很多缺點,比如:固執得好像千年遺老。要么沉默要么說人話。不屑算計。不喜歡跟人勾心斗角。討厭爭東搶西。愛開玩笑。鄙視一本正經。相信一切又懷疑一切。嫉惡如仇、愛憎分明、膽小怕事、直來直去……也許,我最大的缺點,就是始終堅持這些缺點。我認為,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不是因為我的優點,而是因為這些缺點。這些缺點陪伴了我這么多年,我懦弱得根本狠不下心來拋棄它們。
我的優點,他人不一定知道得比我多。但是,我的缺點,他人一定比我知道得多,包括一些人在我背后編排的缺點……就此打住。我倒不擔心自己的缺點暴露得太多失去朋友,而是膽小,害怕繼續寫下去,我的缺點就跟罄竹難書罪不可赦這些成語產生了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