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齊林
(鳳陽縣小溪河農機管理中心站,安徽 鳳陽 233100)
農業發展的出路在于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科技。結合我國當前農業發展情況而言,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點是提高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應用,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導向作用,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畝均產出率。“兩強一增”行動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下文便以鳳陽縣為例,說明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的具體目標任務。
鳳陽縣2021年生產總值為458525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為470681萬元,第二產業為2025903萬元,第三產業為2088670萬元。第一產業同比2020年增長6.0%,第二產業增長9.9%,第三產業增長10.8%。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72萬hm2,同比增長0.86%,糧食產量841400t,同比增長1.09%。從上述數據可看出,鄉村振興戰略下,鳳陽縣第一產業處于持續增長狀態,農業發展取得了較大成效,為擴大成果,相關部門制定了“兩強一增”行動推進方案,下文便以此為例,說明該行動方案的具體目標任務。
科技強農方面,鳳陽縣計劃通過“兩強一增”行動實現全縣建制村或農村社區的科技特派員派駐全覆蓋,將農業科技指導隊伍擴充至200人及以上。提高職業農民培養力度,截至年底應培訓450人以上。收集并保存農業種質資源50個以上,建設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庫1個。提高縣內水稻、小麥良種繁育面積,至少擴大至866.67hm2。增設蔬菜標準園2個,升級畜禽示范場1個。增加鳳陽縣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共計10個以上。結合實際情況新建農產品加工基地1個,農產品加工企業4個。
機械強農方面,鳳陽縣計劃通過“兩強一增”行動培育農機使用專家1人,建設市級農機經合作示范社1個,育秧中心2個、糧食烘干中心3個、機械化農事服務中心1個,并打造農業機械化綜合示范基地1個。系統化培訓農機合作社理事長25名,專業農機手400人。并將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占比提高至26%以上,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91%以上,建設高標準農田0.6萬hm2,建設高標田示范區2個,農產品保鮮庫2個。
農民增收方面,鳳陽縣計劃通過“兩強一增”行動及增加鄉村休閑旅游營業收入至13.5億元,提高土地流轉面積占比達到50%,其中流轉20hm2以上占流轉總面積的40%以上。并于2022年全年完成土地托管1.33萬hm2以上。建設家庭農場140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0個。提高集體經濟強村占比至30%以上,提高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4%。
基于上述“兩強一增”目標任務,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農民增收方面的具體措施如下。
為實現科技強農目標任務,可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深入推進“兩強一增”的科技強農行動。
一是深度開展科技合作。全面落實與省科技學院合作,推進省級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項目,完善項目合作內容。并加強與北大荒農業服務集團與鳳陽縣本土農業服務企業以及綜合服務中心的合作。組織開展水稻以及小麥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向農民展示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方法,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1]。
二是加強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做好新型實用農業實用技術的示范,并結合農業實際污染源以及生態農業建設,推進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全面落實水稻、小麥病蟲害的綠色綜合防控技術,加強物理防控技術、生物防控技術的應用。推廣小麥、水稻以及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配方施肥技術、秸稈回收技術、畜禽養殖廢物利用技術,提高病蟲害綠色防控比例至43%以上、配方施肥技術應用比例至90%以上、化肥農藥利用率至43%以上、秸稈利用率至93.5%以上、養殖業廢物利用比例至90%以上[2]。
三是推進種養業提質增效。此方面措施可從三點入手,具體如下:(1)發展鳳陽縣特色產業,并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優化。(2)全面落實有關于糧食安全的相關行動,對鳳陽縣境內333.33hm2以上的水稻、小麥以及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示范片區的發展進行鞏固。并推進其他區域建設主要糧食作物萬畝示范片區,以此帶動鳳陽縣內小麥、玉米以及水稻的種植面積。以此為基礎,依托于食品加工企業、糧食商貿企業,實施訂單化生產,將鳳陽縣主要糧食作物的訂單化生產占比提高至55%以上。(3)落實“菜籃子”產業。將鳳陽縣境內蔬菜種植面積始終控制在3666.67hm2以上,設施蔬菜種植面積1000hm2以上,提高6%左右。并對縣內生豬產能進行調控,充分發揮基礎生產能力,增加縣內畜禽養殖規模,使得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0%以上,將年出欄生豬控制在42萬頭左右,肉蛋奶年產量控制在8.5萬t左右。水產品養殖面積增加至0.91萬hm2,增加稻蝦養殖面積至0.34萬hm2。
為實現機械強農目標任務,可從下述幾個方面入手,深入推進“兩強一增”的機械強農行動。
一是補上農機應用短板。重新全面梳理縣內農機發展需求,并依托于省級農機裝備推廣聯盟、農產學研對接會商機制,針對實際農機發展需求,創建市級、縣級農機專業合作社。加強落實農機專項科技計劃、首臺農機優惠政策,向農民推廣成套育秧設備,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特色經濟作物以及農機裝備的示范應用。
二是加強機械裝備建設。全面落實農用機械購置補貼以及報廢更新等優惠政策,以此加速農機更新換代速度,提高縣內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并布局糧食烘干中心、育秧中心建設,爭取年底前實現全面覆蓋,打造小麥、水稻以及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種植示范基地。
三是提高農機服務能力。結合縣內實際情況,優化農機裝備資源配置,提高縣內農機服務能力。增設農機化示范大院3個、全過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5個,以此實現縣內全覆蓋。將縣內農機社會化主體發展至150個、農業生產聯合體3個,并積極引導村級組織參與到農業生產“大托管”中,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換人”。此外,還需強化省級農機職能調度信息系統的應用,實現供需職能化對接,加強農機職能裝備技術的推廣。
四是建設高標準農田。始終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進行農田宜機化改造,將小田擴建為大田,結合實際情況布局重點區域,增加改造面積1733.33hm2以上。
五是研發、制造、改造急需農具。始終堅持以農民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分區域、分產區、分作物、分環節梳理農民對于農用機械的實際需求,形成需求清單,圍繞縣內重點農作物與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地研發農用機械裝備。并加快農業生產機械的科技化改造,推動農機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實現“互聯網+農機”“智能化農機”的示范以及推廣,切實實現機械強農。
六是做大做強農用機械的社會化服務。基于第三點中的農機服務主體規模,促進農用機械社會化服務向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支持農技服務向農民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并鼓勵有實力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與農業經營組織形成農業市場中的“雙主體”。積極推行跨區作業、農機租賃以及訂單作業。結合縣內實際情況,探索推廣農機裝備以租代購新模式。
為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任務,可從下列幾方面入手,推進“兩強一增”的農民增收行動。
一是落實工資性收入行動。首先要對地方特色勞務品牌加強宣傳,完善人力資源市場。其次,強化面向農村勞動力的補貼性就業技能培訓,探索實施普惠制農民職業技能鑒定獎金補貼制度,以此提高農民自身的轉移就業能力。再其次,大力鼓勵農民發展小微型企業,支持農民創辦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并做好培育、引進產業帶頭人。最后,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組建“農田保姆”專業服務隊,以此種形式增加農村服務業就業崗位。
二是落實財政性收入行動。首先要盤活縣內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建立城鄉接合的土地市場,積極推動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土地市場。其次,積極推進土地經營方式變更,加強對經營權流轉的引導與扶持,以此培育承包權、經營權流轉市場。再次,推進“三資”市場化運營,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以及資源的管理,對農村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建立起集體產權交易平臺,讓農民從“三資”市場中獲取更多經濟收益。最后,探索“三權”融資,以相關文件、規定為導向,開展經營權抵押融資試點。并引導縣內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以此降低農民融資難度。
三是落實經營性收入行動。首先,以縣內實際情況為準,結合重要利好政策,因地制宜,建立7個中央扶持村。其次,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業發展帶頭人培育力度。通過農機補助等積極政策,打造一批規模大、能力強、信譽好的農業經營主體,以先富帶動后富,促進農民增收。
四是落實轉移性收入行動。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做到對實際生產者精準補貼。并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民政救助,提高農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擴大低保保障范圍,實現應保盡保[3]。
為確保實現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的目標任務,應當從下列幾方面做好保障措施。
一是堅持統籌協調方面。在黨委工作小組領導下,統籌推進“兩強一增”行動落地落實。縣直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細化實化工作舉措,明確時間表與路線圖,形成工作合力。在此基礎上,牽頭組建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三個工作專班,建立清單化、閉環式工作機制。
二是堅持要素集聚方面。突出農業中人才、土地、技術、資本等要素,并進行整合,以此推動土地規模化、組織企業化、技術現代化以及服務社會化,最大限度助力“兩強一增”行動實效。并立足于縣內特色、優勢、重點產業進行精準招商,針對農業裝備實際研發需求,招攬高端人才。加強政策扶持,突出內生培育,促進農業經營大戶健康持續發展。
三是堅持用地安全。始終堅持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管控,確保縣內耕地安全。對于符合鄉村產業用地規定的,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辦理設施農業用地備案手續,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設施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建設農業設施應當使用一般耕地,并依法備案。對于建設用地不符合相關要求的,相關部門應當以實際情況為準,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四是堅持調度考核。首先,建立日常調度機制,縣委、縣政府以兩個月為間隔,調度一次“兩強一增”行動進展情況,并對未按時序進度完成任務或指標較平均水平低的鄉鎮、相關單位負責人進行約談。以一個月為間隔,對“兩強一增”行動指標進行監測,并在季度末進行通報。以上述為基礎,切實將“兩強一增”行動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加大分值比重。相關職能部門應當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專項指導督查,以此補上工作落實過程中的短板[4]。
綜上所述,為實現鄉村振興,實行“兩強一增”行動極為必要。本文以鳳陽縣為例,從目標任務、具體措施、保障措施三個角度,分別說明了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農民增收三項任務的具體落實策略。相關人員可從上述入手,構建培育鏈條,實現科技強農、夯實現代農業裝備支撐,實現機械強農、強化利益聯結、多元促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