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嵩陽
(吉首大學,張家界 427000)
近代的中國由于戰火對國土和經濟的打擊,對城市的損毀,中國處于一個文化大亂燉的時代,多種的文化交融貫通在中國的大陸上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國的城市住宅設計。各個階層群體都探索著適合當時時代環境的城市住宅。
大資本家們紛紛跑到租界尋求戰時的庇護,聘請國際著名的建筑師來設計自己的宅院,而上海的石庫門,里弄也伴隨著art-deco(藝術裝飾風格)的風格應運而生,它深受折衷主義的影響,結合中西方文化,吸收江南傳統民居式樣,石頭門框,實木門扇,也成為了近代時期最有標志性的城市住宅形式。而在1927年中國國民政府提出“首都計劃”,城市分成6個區,住宅分成三大類,第一類住宅為獨立花園的歐式小洋房,基礎設施齊全,而第三類住宅則是破舊不堪,處于低洼地帶,是臟亂差的棚戶住宅。也因此一種有權有錢人住洋房的觀念,對至今的城市住宅還有著一定的影響[1]。
那時候的中國城市住宅設計可以說是文化交融的住宅設計,是富商,地主,官紳的私宅發展的住宅設計。
近現代中國處于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國家要建設,經濟要發展,但由于城市住宅受戰爭損毀嚴重,所以城市住宅的環境,質量條件都十分惡劣,國家也將大部分的資金都投入到了國防工業建設上,城市住宅設計的發展幾乎是停滯的。所以這一時期主要的城市住宅設計是從福利制的住房政策出發,以解決住房需求為主的,而個人需求和住宅功能等則放在了其后。
在這一時期,我國城市住宅設計主要的方向主要是模仿蘇聯的模式,引入蘇聯的城市住宅標準圖集的一種系統化住宅設計,由此產生了我國城市住宅發展史上的一種代表性住宅形式——筒子樓。這種一條狹長的長廊串起來兩面狹小的許多房間的局促的住宅模式,雖然陰暗,狹窄,通風采光都存在問題,但是卻實在的為以后的城市住宅設計的標準化探索了道路,奠定了基礎[1]。
改革開放使我國的城市住宅設計迎來了第一個春天,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隨之而來的西方大工業時代背景下的城市住宅設計思想理念也被引進,這也是我國城市住宅設計最活躍的時期,新材料,新技術層出不窮為城市住宅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在這一時期,工業化成了主要的方向,學習蘇聯的模式,力圖可以實現建筑的工業化,在能夠快速生產解決增長的人口住房問題的同時,兼顧著考慮功能環境,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人文關懷,并且更加注重住宅建筑對于城市面貌的影響,它受到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思潮影響,向多元化轉化,逐步建立了標準化設計為特點的工業化建筑。
自此我國的城市住宅設計開始向著集中化,標準化發展。并在發展中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和道路。
我國的城鎮化不斷加速,而為滿足能夠快速經濟的建造起具有商業價值的商品住宅,導致城市住宅的設計大同小異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城市住宅的多樣性被扼殺,設計師們的思想也被限制。建筑師們隨著這樣大量繁殖復制的市場,很少去迸發新的設計思想設計觀念,去構建一個有個性的住宅形式,大量的住宅設計都是多塊好省的建造了出來,建筑的功能,空間,適應性等等甚至都沒有考慮,極大的導致了人力物力資源環境的浪費,而帶給住戶的感受也是形成了千百家住宅千篇一律,千萬家住戶感受同一的狀態。
正是由于我國城市住宅設計的標準化,重復化,同時也導致了城市文脈的斷裂和喪失,過度的標準必然會弱化了豐富的文化符號。我國城市住宅自發展后便盛行歐陸風,北歐風情等等帶有商業噱頭的城市住宅,自現在亦是如此,忽視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符號,并很少嘗試將其用于其中。
城市的文脈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問題,更是一個國家的問題,城市文脈是彰顯一個民族文化魅力最直觀的所在,是維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必然方式。而目前這種標準化,重復化導致的千城一面的現象將會使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不能很好的維持,所以建筑設計師們一定要立足于本土,結合其他文化,很好的延續文脈背景在住宅建筑上的符號傳承。
現在已經有很多的建筑師覺醒并開始找回我們遺失的文化符號,最具代表的是2012年獲得普利策獎王澍大師,他一直致力于找尋我們傳統文化中那些美妙的充滿智慧的文化要素,和空間的組成,像“錢江時代”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中國式住宅的可能性[3]。值得我們新一代的建筑師去思考學習。
目前的城市住宅設計幾乎還是停留在最基本的使用功能需求上的設計,建筑師們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貫徹不足,沒有適應時代的改變而做出大的變化。
由于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居民住宅也已經不僅僅是日常作息,飲食的區域,也更多變成了一個放松的場所,工作的空間,交流的平臺等。對于住宅的需求也逐漸從物質轉向了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面,而還僅僅停留在日常的功能需求設計上,體現了我國城市住宅設計上缺乏了人文關懷。并沒有考慮到人的需求因素,而僅僅是對以前標準形式住宅的升級和改造。
并且過度的把眼光放在了室內的空間,忽略了公共空間的設計,忽視了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交流集會的需求。過度的開發了建筑而忽略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等等[2]。
由于人口增長,環境也隨之惡化,目前地球的環境已經到了一個足夠引起全人類警惕的階段,也因此可持續發展成為了全人類的重大課題,近兩年碳中和,碳達峰的話題極為重要,而作為和人類息息相關的住宅,也應該完全的貫徹這一概念進行設計作業。這也是我國未來的城市住宅設計的主要方向。
像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越來越多符合可持續發展的住宅建筑形式映入了人們的眼簾,但就目前來看住宅建筑的生態化還是較弱,這和設計師有著必然的關系,由于設計師過于注重運用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來實現所謂的生態化設計,導致建筑的設計建造成本過高,造成了“偽生態”的現象,這種過多的資源消耗而實現生態化設計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建筑。
所以在未來我們要去探索一條低能耗,高效率,更為經濟的城市住宅生態化設計,從建筑的聲光熱,景觀環境,建筑的水循環,水環境等方面出發逐一攻破,合理的運用高新的技術手段作為輔助的設計條件。平衡可持續性和生態設計的建筑能耗和材料環保等一系列要考慮的問題要素。
城市文脈斷裂,城市文化喪失,這些都導致了我國城市住宅設計陷入了一種單調,單一的漩渦之中,未來的城市住宅也必然會向著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和更具有創新性的發展。類似于簡.雅格布斯所說:“城市需要傳統的街道,宜人的街區,古老的房子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方格網絡和龐大的建筑。”
我國的城市住宅設計應該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與現代建筑結合,構成一個完整統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帶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城市住宅,并且還可以去盡可能的融合其他民族的特色,讓不同的文化都可以和我國的文化符號和諧統一,共同在中華的大地上煥發光彩,讓中國式住宅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這樣才可以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中國城市住宅設計的多元化發展。
未來的城市住宅設計更應該全方位的去考慮,新世紀新的多樣的家庭結構,多樣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和內容來實現空間組合的多元化多樣化。像SOLO,SOHO,LOFT這樣的形式便是從適應新時代人的社交生活方式而誕生的多元產物。
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建筑師卻連一個好的中國式住宅都無法設計,這是我們值得去反思的問題,也是我們未來所要去奮斗,前進的方向。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住宅多樣化的需求加深,“人”成為了城市住宅設計中的至關重要的一項要素,城市住宅設計承載了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文脈,是民族文脈和生態回歸的標志和代表,要實現一切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發展,要以“人”為基石,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是城市住宅設計的必然要求。
人性化的設計不僅僅要從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出發,更要從把“人”作為一個社會的集合體來整體考察,用整體的觀念來實現個體的設計。對于城市住宅的環境全面的考察,進而來分析人對于居住環境的歸屬感,領域感,私密空間,半開放空間,開放空間,自我實現感等多項需求。
例如:上海15分鐘生活圈的設計活動,把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生活考慮到了城市住宅的設計之中,進行人性化的設計,從人在15分鐘內的活動范圍來劃分社區活動空間和功能設施,給人們以最好的社區生活體驗。
目前全國各地都開始注重城市住宅的人性化設計,人性化的設計更是綜合了以上提出的未來城市住宅設計的發展方向,綜上未來的城市住宅設計必然會向著人性化進一步發展。
智能住宅是一種有著適應性,預測性的智能服務系統,它利用家庭總線技術,連接家庭通信,安保,防火,家具,電器等所有的住宅系統,對家庭事務和環境進行統一高效的處理或調節,并用最新的ICT技術,讓住宅內部所有的機械設施都能都進行交互聯系。而對于未來的設計師而言,將智能化設計在住宅中無疑是未來城市住宅的必由之路。而要想做好智能化設計,我們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因為智能化要深入分析了解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包括各個年齡段人群的需求,甚至是各個階層人士的需求。
總的來說我國的城市住宅設計由以完成為目標到追求品質,由單一的住宅設計到居住環境和城市空間的多元設計,由經濟型到舒適型再到現在追求的生態型和智慧化不斷地發展演變著。在未來我國的城市住宅設計將向著:生態化、文脈和人脈相結合、數字化、高密度、多元化和個性化等方向進一步的發展,新型的住宅模式也將逐步進入人們的生活。而我們的建筑師也應該勇于敢于去突破成規,創造屬于我國的中國式住宅,這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每一個年輕建筑師肩上應該肩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