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方勇 唐建濤
(浙江省錢塘江流域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6)
浙江省河湖治理工作主要分為4個階段:2003年以前河湖治理重點為解決河湖防洪薄弱環節,實施了三江治理、千里江堤、一輪治太等工程;2003年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以改善農村水環境為主要任務,探索研究河道生態治理,開展了萬里清水河道建設;2013年啟動“五水共治”[1],以“安全、生態、美麗、富民”為目標,以中小流域與水系連通試點縣為主要抓手,推進集中連片與流域為單元的河湖綜合治理;2018年浙江省啟動美麗河湖建設,更加注重發揮河流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以水為核心促進山水、文化、旅游等資源整合,打造河流優美形態,以河流為紐帶促進產業、交通、城鄉優化布局,發揮河流綜合功能[2]。
本文在總結浙江省河湖建設現狀、舉措及成效的基礎上,針對美麗河湖建設的不足,提出相關對策,為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建設提供參考。
浙江省通過開展“大花園”建設、“百江千河萬溪水美”工程,以美麗河湖串聯起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營造“一村一溪一風景、一鎮一河一風情、一城一江一風光”的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3]。至2021年底,共建成省級美麗河湖443條(個)。
1.1.1 數字賦能
浙江省水利廳全力推進“浙水安瀾-浙水美麗”應用建設,完成美麗河湖建設管理模塊建設并上線運行,實現項目申報、計劃下達、組織實施、服務指導、項目驗收等全過程閉環管理,為主管部門、建設單位、服務專家、驗收人員提供信息支撐,實時掌握項目動態,實現“無紙化”辦公,建設進度同比提升10%以上,嚴格把控民生實事美麗河湖建設質量。各地以美麗河湖建設為載體,新增視頻監控400余處、水雨情監測設施40余處,采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動態感知等科技手段強化河湖保護,積極探索河湖智慧管理;長興縣圍繞河長履職、協同治理、健康評價、績效評價等核心業務,推進河長在線應用建設;杭州市、余杭區、建德市、南潯區、海鹽縣圍繞幸福河湖指數、幸福河湖建設管理、運行管理等核心業務,推進幸福河湖場景建設;遂昌縣、天臺縣、椒江區建立問題發現機制和協同處置機制,推進水域保護管理場景建設;德清縣聚焦“河湖問題我來報、河湖美景我來享”,推進大眾護水場景建設;紹興市打造美麗河湖健康碼場景,實時顯示河湖健康動態。
1.1.2 部門聯動
美麗河湖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涉及防洪排澇、水污染防治、文化旅游等多行業、多領域,需要各部門協同發力,各級水利部門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
a.主動擔當。省水利廳聯合省治水辦下達年度建設計劃,各地水利部門牽頭負責實施,與治水辦(河長辦)、發改委、生態環境、住建、文旅、農業農村、體育等部門密切配合,以實現“美麗河湖+”為目標,把美麗河湖建設與美麗城鎮、美麗鄉村、文化旅游、運動休閑、生態農業、教育研學等工作有機融合,做到規劃、設計、建設“三同步”。
b.互動配合。由省住建廳牽頭,省水利廳、省發改委等部門協同評出的第五屆最美綠道,83%為各地結合美麗河湖建設的沿江、沿河、沿湖型濱水綠道。各地水利部門加強與治水辦(河長辦)等部門互動,共同開展治水護水、綠道毅行、運動比賽、文化展覽等活動,共享美麗河湖建設成果。
1.1.3 要素保障
要素保障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a.強化技術支撐。省水利廳按照推進“三為”專題實踐活動要求,廳領導帶隊赴各市服務指導美麗河湖建設項目;省錢塘江流域中心組建專家服務團隊,會同市縣專家對美麗河湖建設項目實行全覆蓋服務指導,累計服務指導573人次,督促做好問題閉環整改,確保高質量建設美麗河湖。
b.堅持標準先行。省錢塘江流域中心會同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等單位修訂《美麗河湖建設規范》,各地積極探索“幸福河”的精神實質與豐富內涵,謀劃河湖從“美麗時代”向“幸福時代”蝶變,紛紛研究制定幸福河湖評價規范,其中杭州市、嘉興市先后出臺市級標準《幸福河湖評價規范》。
c.強化資金保障。大部分市縣將美麗河湖建設納入政府民生實事,并重點保障美麗河湖建設項目用地、資金等要素。溫州市、臺州市等安排市級專項資金,用于獎補美麗河湖建設項目,全省30%以上縣(市、區)也出臺相關資金激勵政策。
1.1.4 氛圍營造
省水利廳在《浙江日報》《中國水利報》開辟美麗河湖專欄,定期宣傳各地美麗河湖建設成效,人民網、《農民日報》《錢江晚報》、浙江在線等各級媒體也紛紛報道浙江省美麗河湖建設工作;新華社、中新社、《浙江日報》以及水利部河湖采風團多次到浙江開展“幸福河湖”采風采訪,足跡遍布全省11個市,各級媒體累計報道百余次;各級水利部門通過新聞發布會、美麗河湖攝影比賽、水文化宣傳、愛水護水等活動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傳美麗河湖建設成效;省錢塘江流域中心聯合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組建“尋找家鄉美麗河湖”實踐團,分赴各地調研居民和游客對美麗河湖建設項目的滿意度[4]。
目前,浙江省已建成443條(個)美麗河湖,近5000km堤防全線達標,串聯濱水公園、文化節點2980余處,完成投資約64億元,覆蓋除嵊泗縣外的89個縣、568個鄉鎮、2270個村莊、1235萬人口。在省美麗河湖建設群眾滿意度調查中,美麗河湖建設好評率達99.1%。其建設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2.1 防洪排澇能力顯著提升
浙江省通過新建、加固和改造等措施,已建成的443條(個)省級美麗河湖5000km堤防全線達標。部分河湖通過退堤還河、打通斷頭河等措施新增水域,顯著提升了河湖行洪排澇能力。如寧波市象山縣東大河、鎮海區同心湖等9條河湖,在建設中通過打通斷頭河、拓寬河道等措施,合計新增水域面積945畝;義烏市義烏江對全線堤防進行提標加固,部分堤段實施退堤還河,增加水域面積約60畝,增強了河道行洪能力。所有省級美麗河湖在臺風及洪水期間均未出現險情。
1.2.2 河湖生態健康明顯改善
浙江各地通過水生態修復、污水零直排區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整治、水環境治理等方式提升河湖水質。開展河湖健康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采取針對性措施提升河湖水生態環境。如桐鄉市探索長山河市區片水系科技治水新路徑,創新應用微生物濾床、食藻菌等多項生態凈水新技術,采用曝氣設施和微生物馴化系統持續改善河道生態;臺州市路橋區南官河保峰橋段通過人工濕地凈化水質,有效去除南官河河水中的氨氮、總磷等污染因子,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
1.2.3 河湖文化之美逐步彰顯
美麗河湖建設與城鄉文明建設緊密結合,以文化為引領,普及宣貫治水、管水、護水等故事,深入挖掘河湖水文化遺產和當地特色資源、鄉風民俗,并利用現有堤、堰、閘、站等載體進行有效展示。采取各種措施有效地保護了河湖沿岸歷史文化古跡,讓居民真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彰顯河湖“人文美”。如杭州市拱墅區深入挖掘上塘河片區古運河歷史文化,提升上塘河沿線景觀,開發“如夢上塘”沉浸式古運河夜游秀,打造有文化、有風景、能互動的詩畫上塘都市山水品牌;宋詩之河(常山港)、詩畫艇湖、慈圣大坑、水韻梅溪、塘棲運河等河湖續寫詩路文化帶新篇章。
1.2.4 人居環境品質逐年提升
美麗河湖建設工作中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針對性地優化提升基礎設施,以打造15分鐘親水圈為目標,在河湖周邊合理建設親水平臺(埠頭)、濱水游步道、濱河綠地、濱水景觀公園等休閑設施,增設椅凳、廊亭等便民設施,基本達到村村有埠頭、鎮鎮有平臺,助推沿線村莊陸續完成了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的創建。如瑞安市石垟湖建設中,充分征求百姓意見,在保留原始島嶼地貌的基礎上,通過新建游步道、景觀橋梁等措施,串聯周邊的江橋古街、農耕文化展示館等景觀節點;在德清縣盤溪整治中,按照百姓需求在河道沿線合理設置濱水休閑綠道、堰壩等親水設施,助推沿線村莊陸續完成了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的創建。
1.2.5 河湖生態價值有效轉換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河湖水清景美后,城市框架隨美麗河湖軸線延展、高端產業沿美麗河湖布局趨勢明顯,周邊級差地租明顯增加了財政收入。美麗河湖周邊旅游觀光、游憩休閑、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產業發展較為突出,進一步拓寬了河湖“兩山”價值轉換通道,為兩岸經濟發展提供綠色水動力引擎。如杭州市富陽區壺源溪的龍鱗壩,高峰期每日游客3萬余人,兩個月迎客50萬人次;湖源鄉農戶開辦的民宿、餐飲店就達50余家,旅游收入達到20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突破6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村、小康村;龍泉市寶溪鄉結合寶溪美麗河湖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沿線開辦農家樂民宿達60余家,旅游人數增長至年均15萬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達到3000余萬元。
根據浙江省水域保護辦法相關條文規定,美麗河湖建設中修建的部分親水、便民設施與現行法規存在沖突,部分在建項目甚至被列入“四亂”清單要求拆除或整改。此外,因缺乏流域治理規劃,一些跨設區市、跨縣(市、區)的河湖在美麗河湖建設中難以統籌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無法進行統一規劃、按規實施,導致同一河湖不同行政區域內的面貌差異較大。
目前,美麗河湖建設未落實省級資金獎補,也缺乏省級層面褒揚激勵等精神鼓勵手段,各地對全域美麗河湖建設顧慮重重,部分地方積極性不高。個別地區對美麗河湖建設不夠重視,水利系統主體責任不強,對以評促建、以評促管的認識不到位,存在坐以待評現象。
部分縣(市、區)對美麗河湖的內涵實質理解不夠,造成了在實施美麗河湖的建設過程中有一定的工作偏差。尤其是沒有把握湖泊、山區型河流與平原型河道的特點在自然景觀、生態及文化方面的分別展現,還是以傳統性的工程投入為主的方式進行美麗河湖創建,忽視了水文化、人文歷史、遺產遺跡、當地文化特色的挖掘展示。
驗收評價標準不夠系統,沒有根據山區、平原特點及河湖自然文化稟賦特色、城鄉差異等設立不同類型的美麗河湖評定標準。尚未制定美麗河湖管理養護標準,各地建成后缺乏申請后續管養資金的依據。加之部分縣(市、區)日常工作任務重,未能建立美麗河湖長效管護機制,存在“重建輕管”現象。此外,各地在有效依托美麗河湖資源輻射效應,吸引社會資本、引領當地社會經濟效益增長方面做得還不夠,綠色產業發展反哺河湖治理管護存在不足。
從河流覆蓋面來說,全省865條流域面積50km2以上河流中,除部分無美麗河湖建設需求的河流以外,已有208條開展美麗河湖建設,但基本全線建成美麗河湖的僅100條。從受益覆蓋面來說,離全域建設美麗河湖目標差距較大。
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目的出發,梳理美麗河湖建設內容與現行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存在的沖突,適時提出法律法規的修訂申請,在修訂時建議將親水、便民及水文化宣傳展示等設施作為水利工程的附屬設施,可以與水利工程主體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避免在建設中產生法律風險。此外,涉及多個行政區域的河湖,由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協調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組織編制流域綜合治理規劃,以規劃引領流域美麗河湖建設。
積極向中央和省級財政爭取美麗河湖建設專項獎補資金,通過以獎代補增強地方建設積極性。將美麗河湖建設納入省市縣政府綜合考核、河湖長制績效考核、督查懲罰激勵機制等考核評價體系,并與最美河湖長、河長制先進集體、個人評選等榮譽稱號掛鉤,提升各地工作成就感與獲得感。同時,對未完成年度任務,或美麗河湖建設中有上級通報、媒體曝光等負面影響的,設立相應的懲處措施,確保美麗河湖建設順利推進并取得預期實效。
遴選防洪安全、工程建設、水文化、園林景觀等各方面的專家,組建專家服務指導團隊,按照“三服務”工作要求,分地市現場開展美麗河湖建設服務指導工作,針對湖泊、河流等不同建設項目的特性進行分類服務指導,積極幫助地方解決美麗河湖建設中的各類問題。指導地方在美麗河湖建設中如何挖掘水文化、當地特色文化,充分利用現有水利設施,采取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增強美麗河湖文化內涵。組織各地美麗河湖建設管理人員開展美麗河湖建設管理培訓,提高各地對美麗河湖建設的內涵實質理解和思想認識水平。
加快美麗河湖建設相關標準制定工作,修訂美麗河湖建設規范,制定美麗河湖評價、管理養護規范等省級地方標準。修訂美麗河湖建設評價管理辦法,完善美麗河湖制度,設立省市二級及特色精品等多層級多樣化的美麗河湖類型。從日常管護、管理提升、公眾參與、監督檢查、問題閉環機制等方面制定美麗河湖長效管護機制并納入河湖長工作內容,鼓勵各地探索開展河湖沿線綠色產業反哺河湖管護機制,對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給予相應的激勵并向全省宣傳推介。
按照美麗河湖全域目標總體定位,提請省政府或以總河長令方式印發與部署新一輪美麗河湖建設行動計劃,優化美麗河湖建設工作、組織、考評體系。賦予河湖治理等工程及各類試點建設績效新目標,在干堤加固、中小流域治理、江河流域水生態修復提升等水利工程及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濱水提升與開發等其他行業項目可研及初設階段融入美麗河湖建設有關要求,進一步提升治理工程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等多重效應;農村水系連通與水美鄉村試點縣、幸福河湖試點縣建設要積極探索全域幸福河湖實現路徑,并率先在全域實現美麗河湖與幸福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