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波,李軒宇
(榆林學院,a.化學與化工學院;b.管理學院,陜西榆林 719000)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紅色旅游迅速發展。陜北榆林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是陜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轉戰陜北(以下簡稱“轉戰陜北”)期間留下的紅色革命資源、提煉的紅色精神內涵和現代啟示對提升文化軟實力及帶動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有重要意義,是陜西人民彌足珍貴的紅色遺產[1-3]。2021 年9月1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革命舊址考察時強調,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這一重要論述為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及紅色文化的健康發展、開發傳承及弘揚指明了方向。
轉戰陜北過程中途徑的駐留村莊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轉戰陜北駐留村莊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了新的機遇,而發展紅色旅游也是實現鄉村地區人民增收致富、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4,5]。轉戰陜北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革命老區榆林特有的精神財富,革命老區要實現鄉村振興,紅色精神不能丟棄[6],另外轉戰陜北紅色旅游作為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價值教育融為一體的新型旅游資源,不但有利于促進轉戰陜北鄉村經濟的發展和當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轉戰陜北具有的豐富文化內涵可有效促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德育素質教育的發展與提升。紅色旅游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載體和有益補充,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利用轉戰陜北紅色旅游開展高校價值教育活動,對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積極意義。
1947 年3 月18 日,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陜北,一年多的時間里,途經陜北11 個區縣[7],時間最短的僅幾個小時,最長的達4 個多月,其中在延安安塞縣王家灣村、榆林靖邊縣小河村、佳縣神泉堡村及米脂縣楊家溝村駐留的時間較長,均超過1個月(表1)。毛主席在轉戰陜北尤其是轉戰榆林期間,撰寫了各種政策性的指示、文章和講稿,是轉戰陜北時期理論創作的高峰。轉戰陜北期間駐留村莊作為鄉村振興背景下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基地,其中米脂縣楊家溝革命舊址、佳縣神泉堡革命紀念館和靖邊小河會議舊址等單位已入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及紅色精神內涵豐富,留下了百折不撓、勇于擔當、奮斗到底的堅韌意志,具有歷史見證價值、經濟發展價值及精神教育價值。因此,把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把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在轉戰陜北紅色文化的傳承中實現傳播紅色故事、弘揚紅色精神、鞏固脫貧、助力鄉村振興[8,9]。

表1 轉戰陜北期間駐留村莊分布情況
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及其蘊含的紅色精神是帶有紅色印記的文化資源,既有看得見、可觸摸的紅色文化遺跡,又有內化后的紅色精神,因此具有良好的育人價值,使其政治學習與體驗記憶更深刻,教育啟迪價值更高。學習和了解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及文化資源,可以重溫黨的革命歷史,追尋黨的奮斗足跡,在學習與感悟中用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堅定理想信念[1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是首次將農業農村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最終的目標就是讓農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實現農民的生活富裕。紅色旅游在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的助推下取得了迅速發展,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作為陜北鄉村地區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憑借其豐厚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和活力。新時代農民生活的富裕不僅在于物質條件的滿足,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所在地鄉村農民可在獨有的紅色旅游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同時鄉村農民通過轉戰陜北紅色旅游的開發將在“口袋”“心理”“腦袋”“生態”等方面取得共贏,進而助力和推動鄉村振興。
轉戰陜北駐留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理位置較偏,在道路硬化、夜間照明、供水、網絡、治安、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上還不夠完善,再加上農村大部分中青年農民都進城務工,因此鄉村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改善應提上日程。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有利于完善轉戰陜北駐留鄉村地區的基礎和服務設施建設,使鄉村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網絡通訊、郵政及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得到完善與強化。
發展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對優化鄉村的產業結構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挖掘開發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將紅色旅游融入到鄉村產業鏈及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因地制宜打造出“紅色+鄉村游”“紅色+研學游”等“紅色+”鄉村旅游產業模式[11],探索鄉村經濟多元發展路徑、延長產業鏈,同時可通過與轉戰陜北駐留鄉村所在地農業、食品等相關部門的合作,構建參觀、地方美食、民宿及紅色文化教育為一體的紅色旅游線路,用制度創新、產業創新、科技創新構建轉戰陜北駐留鄉村基于現代農業和紅色文化旅游的產業體系[12],并通過優化鄉村基礎設施和組織服務,高質量推動轉戰陜北駐留鄉村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農村及農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則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轉戰陜北駐留鄉村村民通過對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的挖掘,可更清楚、全面地了解轉戰陜北革命事跡,切身體會革命前輩當時生活環境的困難及表現出的優秀品質,切實參與到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和傳承,發自心底地熱愛自己的家鄉,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民主意識及對農村公共事務的參與度和熱情等精神風貌,有效促進鄉村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及淳樸民風的建設,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13];此外,轉戰陜北駐留鄉村村民可通過弘揚黨中央轉戰陜北的精神價值,傳承革命文化所凝聚的奮進力量,持續提升轉戰陜北鄉村居民的精神風貌,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鄉村振興的建設,應以生態保護優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14],如果單純依靠農村地區單一的農業產業,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不利于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轉戰陜北駐留鄉村可通過將紅色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維護和恢復轉戰陜北舊址,通過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改變農村經濟結構進而增加村民的收入,使村民主動加入到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中,減輕生態環境壓力、改善人居環境,留住鄉村的青山綠水,并通過不斷完善道路交通、配套路網、生態綠化、墻面美化、衛生潔化等基礎設施進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發展,同時通過提升鄉村農民素養不斷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真正實現轉戰陜北駐留鄉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局面。
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既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具有弘揚優良紅色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團結的文化教育功能。高??赏ㄟ^利用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及所蘊含的紅色文化、紅色精神,開展愛國主義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用紅色文化事實教育人,用紅色歷史啟發人,用紅色精神鼓舞人。因此,將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及所蘊含的紅色文化、紅色精神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對強化高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前沿陣地。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和鮮活教材,其承載的精神價值是高校大學生的精神食糧,具有德育素質教育中培養學生道德、精神、意志等重要教育要素,所呈現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民族文化傳承性及蘊含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是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所蘊含的意識形態功能,可為高校學生提供正確的政治引導;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所蘊含的文化傳承功能,可為高校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石;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所蘊含的道德示范功能,可為高校學生樹立生動的學習榜樣[15]。高??赏ㄟ^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發揮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和榜樣力量做好學生的德育素質教育,切實做好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育人性和實效性。
廉政文化進校園改革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明確廉潔教育內容,扎實推進廉潔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中有許多廉潔方面的感人事跡及廉潔自律行為,高??赏ㄟ^典型案例的分析與講解,引起教師和學生共鳴,使師生充分受到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中廉潔思想教育感染,培養師生較強的廉潔自律意識,把廉潔自律作為工作學習的行為準則,并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是高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優質資源,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要素材,不但有利于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樹立共產主義理想,而且有助于學生養成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因此,高校應把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寶貴財富,不斷挖掘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整合紅色文化內容與模塊,創建形成校園紅色文化資源庫[16]。將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與校園文化教育建設緊密結合,有效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及文化教育的內涵與品味。
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中的革命基因、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財富和重要載體,對學生革命精神的傳承、家國情懷的培養、理想信念的樹立、使命擔當意識的樹立具有潤物無聲的作用,讓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全面夯實鄉村振興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功能,同時實現紅色旅游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及紅色文化作為理論學習的生動教材,高??赏ㄟ^紅色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思政教育和思政實踐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借助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真正了解革命歷史文化、感悟紅色征程、領略革命歷史精神,助力點燃學生的愛國熱情,激發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將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及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有效提升學生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向上成長。首先,高??赏ㄟ^挖掘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及其蘊含的紅色文化、紅色精神,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創立紅色文化課堂,開設紅色文化資源教育課程,通過將轉戰陜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形勢與政策、黨課學習等思政教育課堂教學,講好紅色故事,做好轉戰陜北紅色文化資源進課堂、進教材及進思政,使高校學生充分汲取革命先輩們艱苦樸素、頑強拼搏、敢于斗爭的精神財富,讓紅色文化資源的紅色內涵入眼入腦入心,發揮好轉戰陜北紅色文化及精神的教化和育人作用。其次,高校應鼓勵科研機構、黨史辦、思政教研室等相關領域老師及學者積極開展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及文化資源的理論研究,深度挖掘轉戰陜北紅色文化資源的教學及育人價值,確保轉戰陜北紅色文化資源教育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此外,高??梢劳兄黝}黨日和主題團日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轉戰陜北紅色文化活動,如紅色詩歌朗誦、紅色話劇、紅歌會、紅色攝影展、紅色影視作品展、革命故事大賽及征文比賽等一系列寓教于樂的紅色文化創意活動,讓高校學生從轉戰陜北紅色文化資源中汲取精神養分,傳承紅色基因。
高校黨團組織在做好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轉戰陜北紅色文化研學活動作為黨日和團日實踐活動,定期組織學校共產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共青團員“重走轉戰陜北路”到棗林則溝會議舊址、佳縣神泉堡革命紀念館、米脂楊家溝革命紀念館等轉戰紅色鄉村及紅色教育基地進行現場觀摩學習,接受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熏陶。
積極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高??赏ㄟ^開展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研學旅行、冬夏令營等“重走轉戰陜北路”活動對高校大學生進行轉戰陜北紅色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傳承轉戰陜北紅色精神。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作為地方特有的紅色文化,高校應加強與轉戰陜北紅色旅游教育基地的深度合作與交流,創建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教學實踐基地、轉戰陜北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等實踐平臺。
高校思政課教研室每學期可通過開展紅色培訓、紅色研學、史實調研等實踐活動組織教師和學生參加轉戰陜北紅色鄉村的實踐教學,增強高校師生對轉戰陜北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認同感。此外,高??蓪⑥D戰陜北紅色旅游納入新生入學教育,作為新生開學第一課,做好轉戰陜北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領悟與傳承。通過各種實踐教學和研學活動,充分發揮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作為高校紅色文化載體和紅色教育基地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了解黨的歷史,汲取歷史智慧,接受精神洗禮,凝聚奮進力量,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
優秀的校園文化對師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轉戰陜北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發展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強化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對紅色基因、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認同、傳承和弘揚,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地方高校要加強轉戰陜北紅色文化資源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通過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形成教育合力,加強高校校園紅色文化建設,充分發揮轉戰陜北紅色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和育人功能[17]。
高校應積極主動與佳縣神泉堡革命紀念館、米脂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建立校館合作的創新文化教育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轉戰陜北紅色紀念館及舊址的講解和志愿服務中,深度感悟其中所蘊含的紅色精神和教育意義。同時,高??赏ㄟ^國慶節、建黨節和建軍節與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鄉村及基地合作開發轉戰陜北紅色文化旅游項目,聯合舉辦紅色題材文藝匯演、參觀等創新活動,傳播和傳承轉戰陜北紅色文化。
高校通過成立轉戰陜北紅色文化社團將轉戰陜北紅色文化與高校社團、文體、學術等學生活動創新融合,利用廣播臺開設轉戰陜北紅色廣播欄目,校園網站開設轉戰陜北紅色板塊等途徑探索校園文化宣傳的新途徑;可結合轉戰陜北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探索和構建校園紅色文化宣傳及學習陣地,建立“互聯網+”紅色教育平臺及紅色教育圖書專欄[18],讓高校學生真正把轉戰陜北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促進轉戰陜北駐留鄉村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實現有重要意義,轉戰陜北駐留鄉村應充分發揮轉戰紅色文化對促進鄉村紅色旅游、提升村民素養、實現鄉村現代化的積極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早日實現。
結合轉戰陜北紅色旅游資源所蘊含的紅色文化、紅色精神及價值內涵,通過積極探索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將紅色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讓高校學生把家國情懷、愛國情懷、理想信念及正確價值觀的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使新時代高校青年為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