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雪雁,王成海
(1.廣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南寧 530200;2.廣東省東莞國藥集團常平醫藥公司,廣東東莞 523560)
雀梅藤[Sageretia thea(Osbeck)Johnst.]屬于鼠李科(Rhamnaceae)雀梅藤屬(Sageretia),別名雀梅刺、對節刺、碎米子、刺楊梅等[1]。雀梅藤主要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其藥用化學成分主要為黃酮及其苷類、糖苷類、有機酸類、酯類、蒽醌類、萜類、植物甾醇、天然色素、木脂素和新木脂素等[2]。其地下部分具有行氣化痰、祛風除濕的功效,主治咳嗽、胃痛、哮喘、鶴膝風、水腫等病癥[3]。本研究通過超高液相色譜-串聯四級桿飛行時間質譜(UPLC-QTOF-MS/MS)技術對雀梅藤根水提物的化學成分進行定性分析,為雀梅藤的藥效物質基礎的闡明提供參考。
Sciex X500R Q-TOF 型液質聯用儀(配有ESI 源和Sciex OS 數據處理軟件),美國Sciex 公司;Waters Acquity Arc 超高效液相色譜儀(四元泵、自動進樣器、柱溫箱、2998PDA 檢測器、Waters 工作站),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SB-800DTD 型超聲波清洗機,寧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QP 型十萬分之一電子分析天平,賽多利斯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本研究所用雀梅藤藥材采集于廣西南寧;乙腈(HPLC 級,德國Merck 集團);甲酸(LC/MS 級,賽默飛);甲醇(分析純,成都市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水為去離子水。
1.3.1 色譜及質譜檢測條件 色譜條件,色譜柱為Thermo scientific Accucore C18 柱(100 mm×2.1 mm,2.6 μmol/L);流動相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脫,0~1 min,5%乙腈;1~5 min,5%~27%乙腈;5~15 min,27%~70%乙腈;15~18 min,70%~95%乙腈;18~20 min,95%~5%乙腈;體積流量0.4 mL/min;柱溫40.0 ℃;進樣量3 μL。
質譜條件,電噴霧電離源(ESI),正、負離子模式,掃描范圍(m/z)100~2 000;碰撞能量35 eV;離子源溫度為600 ℃;噴霧電壓5 500 V。通過一級質譜信息確定精確相對分子質量,二級質譜獲得裂解信息,搜索數據庫和查閱文獻推測化合物的結構式。
1.3.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干燥雀梅藤根部粗粉210 g,用8 倍量水回流提取3 次,每次2.5 h。合并提取液過濾并用旋轉蒸發儀減壓濃縮,后除去殘余水份,得到凍干的提取物13.82 g,得率為6.58 %。取適量提取物溶于甲醇,配制成1 mg/mL 樣品溶液,用0.22 μm 濾膜過濾,裝于液相小瓶內,待用。
采用UPLC-Q-TOF-MS/ MS 對雀梅藤進行分析,選擇正、負離子模式分別對供試品溶液進行掃描,總離子流見圖1、圖2。通過SCIX OS 數據處理系統查找質譜響應較高的成分的精確相對分子質量,與天然產物高分辨質譜數據庫(Natural procducts HR- MSMS 2.0)進行比對,獲得候選化合物,通過二級碎片離子及母離子可能的斷裂規律來確定其結構。結果表明,從雀梅藤中鑒定出43 個化學成分,各化學成分的保留時間、質譜信息見表1。通過UPLC-Q-TOF-MS/MS 聯用技術,并通過對比參考文獻對雀梅藤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初步鑒定,發現雀梅藤中所含化學成分可分為有機酸、黃酮及其他3 大類。

圖1 雀梅藤正離子TIC

圖2 雀梅藤負離子TIC

表1 雀梅藤化學成分的UPLC-Q-TOF-MS/MS 鑒定結果

續表
雀梅藤有機酸成分較多,該類成分的二級質譜裂解特征通常易失去H2O、CO、CO2、CH2等中性碎片。有機酸類中的兒茶素及其衍生物是抑制環加氧酶-1 的有效抑制劑,是抑制癌癥的天然重要活性成分之一[42]。以化合物兒茶素為例,其在正離子模式下的準分子離子峰為291.086 6,tR為6.34,二級質譜中存在的離子碎片主要為93.034 5。表1 中鑒定得到離子碎片(m/z)主要為119.051 4、139.039 8、147.045 0、165.055 4,根據其裂解規律與文獻[30]對照基本吻合,推測化合物30 為兒茶素,可能的斷裂途徑見圖3。

圖3 兒茶素可能的裂解途徑
黃酮類化合物是中草藥常見的有效成分之一,雀梅藤中含有較多的黃酮及異黃酮類成分。黃酮類成分能夠減輕關節炎程度,保護關節組織,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軟骨破壞和骨侵蝕改善關節組織關節翳形成,炎性細胞浸潤和骨侵蝕[43]。以異槲皮素為例,其在負離子模式下的準分子離子峰為463.124 8,tR為4.69,二級質譜中存在的離子碎片主要為151.002 8、271.024 5、301.135 9。根據其化學結構和二級碎片信息,其裂解規律與文獻[24]對照基本吻合,推測化合物23 為異槲皮素,可能的質譜裂解途徑見圖4。

圖4 異槲皮素可能的裂解途徑
本研究鑒別出的有機酸類化合物如兒茶素、綠原酸、水楊酸等都具有良好的藥理活性。據文獻報道,有機酸類中的水楊酸及其衍生物是COX-2 活性的有效抑制劑,是抗炎的天然重要活性成分之一[44]。水楊酸顯著降低C57Bl/6DIO 小鼠網膜脂肪組織中的11β-HSD1 mRNA,其在腸系膜脂肪中具有相似的趨勢(P=0.057)。在C57Bl/6 DIO 小鼠的腸系膜脂肪中,水楊酸也降低了11β-HSD1 酶的活性[45]。本研究通過UHPLC-Q-TOF-MS/MS 分析,鑒定出雀梅藤地下部分潛在的主要成分,并查閱相關報道了解這些化合物的主要藥理活性,發現確實存在抗炎活性成分,與雀梅藤傳統藥理作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