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蔚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在促進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和能力仍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路徑顯得尤為迫切。基于此,筆者立足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特征,探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意義,并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路徑,旨在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
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行動主體,其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耕作者,更是農業現代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與傳統農民不同,新型職業農民的心態和眼光已經發生轉變,其將農業生產視為職業而非生存手段。這種職業化心態導致其在農業經營管理上追求效率和效益,并嚴格要求品質。新型職業農民通常會采取現代企業經營的理念,制訂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計劃,優化資源配置,實施標準化生產,以期實現經濟回報和社會效益最大化[1-3]。
在鄉村振興的宏觀背景下,較強的生態意識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核心特征,其生態意識不僅體現在保護自然環境上,還反映在日常農業生產的多個方面。具體而言,強烈的生態意識使得新型職業農民在選擇耕種模式和種植作物時,優先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多傾向于采取輪作、間作等多元復合種植模式,以保持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樣性,從而有效減輕農業生產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同時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穩定和恢復,實現農業生態化、綠色化發展。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農業生產已經不再是封閉和自給自足的體系,而是需要與市場緊密相連,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和需求。在此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以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較高的市場參與度,體現出與傳統農民的顯著差異。較高的現代市場意識使得新型職業農民密切關注市場信息,通過預測消費趨勢,合理安排種植結構,并選擇市場需求大、利潤空間大的作物進行種植。這種由市場驅動的生產模式不僅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而且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樣化的農產品。
第一,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對于推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農業生產不僅需要滿足數量上的增長,還需要注重品質和效益的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受過專業培訓,能夠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適時調整農業結構和生產方法,促使農業從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模式轉向更為精細化、市場化的生產方式。第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能夠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農村地區需要更多具備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勞動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可以有效吸引和留住農村青年,減少農民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穩定農村社會結構,而且能夠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第一,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和技術性。在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土壤退化、水資源短缺等一系列挑戰時,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新型職業農民能更有效地推進精準農業、生態農業等,減小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壓力,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推動農業生產向可持續的方向轉變。第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增強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識和推廣。隨著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對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是推廣這一理念的先鋒,可通過自身的實踐示范和社區交流,引導更多農民了解并采納可持續農業理念,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
第一,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整體品質。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品質的提升不僅取決于生產技術,還涉及整個生產鏈的管理和優化。新型職業農民能夠更好地掌握農業生產現代化技術,從而熟練應用病蟲害綜合防治、土壤肥力科學管理、農作物精準灌溉等技術。此類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第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精準做好農產品的市場定位。隨著農產品消費市場的多樣化,高品質、特色化的農產品愈發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新型職業農民能夠理解市場營銷的基本原則,在產品設計、包裝、品牌推廣等方面做出創新,從而形成獨特的市場賣點,提升農產品的市場價值。第三,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實現農產品的價值最大化。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農產品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直接銷售上,還體現在其深加工、農業旅游、文化體驗等附加值的開發上。新型職業農民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農產品資源,結合當地特色,開發出多樣化的農產品衍生服務,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首要路徑是建立健全農業知識與技術教育體系,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相關部門應構建涵蓋作物栽培、畜牧養殖等多個領域的全面的農業教育課程體系,以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掌握從基礎到高端的農業技術和知識,確保其能夠應對當代農業生產中的多樣化需求[4]。
第二,職業技術學院和培訓機構應與農業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共同開展針對性研究與開發活動,及時將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實用的課程內容,如將最新的農業技術、種植方法、病蟲害防治措施等納入課程體系,供新型職業農民學習,確保新型職業農民接受的教育內容與時俱進,與當前農業發展的最前沿保持同步。
第三,相關部門需要引入國際先進的農業教育資源和模式,同時借助遠程教育平臺打破地域限制,使得偏遠地區的新型職業農民也能夠享受高質量的農業教育資源,從而提升農業知識教育質量及效率,拓展新型職業農民國際視野。
第四,為確保農業科技成果能夠快速地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可學習的課程內容,教育機構需要設立專門的課程開發團隊。團隊成員應具備農業科學、教育學及市場運作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其主要任務是對農業科研成果進行教育性的轉化與整合,制訂出適合不同層次新型職業農民學習的教學計劃和材料。
第五,職業技術學院和培訓機構應通過設置實踐操作課程,將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使新型職業農民能夠直接在實際生產中應用新的技術和知識。例如,培訓機構可以通過模擬農場環境的實訓基地,讓學員親手操作最新的農業機械,實踐最新的種植技術,體驗現代化農業管理的具體流程,從而增加學習趣味性,提高培訓實效性。
整體而言,建立健全的農業知識與技術教育體系,不僅需要覆蓋廣泛的課程內容,而且需要確保教育的及時性和國際性,從而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提供有力支持。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注重強化農民實用技能及創新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相關部門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相關部門應積極舉辦農業技能工作坊和現場演示活動,通過定期安排活動,使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如何應用智能灌溉、精準施肥等先進農業技術,從而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第二,相關部門應設立創新試驗基地和孵化中心,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試驗場地,以及資金、技術、政策支持,鼓勵新型職業農民進行種植模式、農業技術、農產品加工、農業物聯網應用等方面的嘗試及創新,幫助新型職業農民將想法轉化為實踐,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及應用[5]。
第三,相關部門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協調企業資源,開展農業技術競賽和創新大賽,激發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新熱情,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展現自我、相互學習的平臺,同時促進企業與新型職業農民直接溝通,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并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推動新型職業農民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提升。
總的來說,相關部門應積極作為,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實用技能與創新能力并重的培養環境,讓新型職業農民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同時激發其創新精神,進一步推動農業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提升農民的信息化和市場化素養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關鍵,相關部門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相關部門可針對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營銷培訓,從而提升新型職業農民信息化素養。具體培訓課程應包括電商平臺的使用方法、網絡營銷策略、品牌建設技巧等內容,以指導新型職業農民如何在互聯網上開拓市場、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產品推廣,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第二,相關部門應定期開展培訓,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市場分析和預測教育,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掌握市場需求變化、價格波動及消費趨勢等方面的知識,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市場敏感性,讓新型職業農民了解并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幫助新型職業農民預判和規避市場風險,合理安排生產計劃,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第三,相關部門應組織專門培訓,指導新型職業農民如何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引導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數據分析指導精準種植,利用物聯網技術進行土壤水分監測和作物生長管理,從而提升農業信息化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以上措施,有助于農民成為能夠自主創新、自主經營、自主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有效提升其在信息化時代的競爭力,更好地適應市場化的農業生產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多方合作,相關部門應積極創新培訓模式,形成符合新型職業農民實際需求的多元化培訓模式。
第一,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和可能性。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線上與線下教育資源,如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網絡研討會、在線工作坊等線上教育資源,以及實地教學和操作實訓等線下資源,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更為靈活便捷的學習方式,以滿足新型職業農民不同的學習需求,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掌握實用技能。
第二,由于農業類型的多樣性及各地區農業發展不平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內容和方法不能一概而論[6]。例如,水稻種植區的農民需要掌握水稻栽培技術及水資源管理知識,而果樹種植區的農民則更需要掌握果樹修剪及病蟲害防治技能。因此,相關部門應在開展需求調研、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實施定制化培訓計劃,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農業類型和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定需求設計培訓內容,從而更有效地提升培訓效果。
第三,相關部門應采用案例教學法,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實際生產經驗及案例進行分析,從而增強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案例教學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生產活動相結合,通過具體案例的討論和分析,幫助新型職業農民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相關部門應鼓勵新型職業農民分享個人成功案例及經驗,形成互助合作的學習氛圍。
總的來說,相關部門應著手構建多層次、寬領域、高適應性的培訓模式,確保新型職業農民能在培養過程中充分提升自身能力,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加強職業培訓與鄉村實際需求之間的銜接,對于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重要意義。相關部門應采取以下行動,確保職業培訓的實效性和適用性,以培養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
第一,實地調研能夠為制訂和調整培訓計劃提供依據,確保培訓內容與鄉村實際需求緊密對接。因此,相關部門應建立由專業團隊組成的鄉村調研隊伍,深入農村,定期收集和分析鄉村發展的具體需求,如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需求,全面了解鄉村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從而設計出更加精準和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
第二,相關部門應加強與地方政府和農業企業的合作,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與地方的農業發展計劃、企業的人才需求同步,從而在新型職業農民與企業之間建立起直接溝通的橋梁,既能夠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和人才短缺的問題,又能夠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就業和創業的機會。通過對接企業的實際需求,培訓可以更加注重實用性,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就業競爭力。
第三,相關部門應引導和支持新型職業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及公共服務,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其綜合能力,同時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社會參與意識。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治理的主體,他們的參與可以有效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促進公共服務優化。同時,相關部門可引導新型職業農民積極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文化傳承等活動,使其學習與掌握組織管理、項目規劃等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總之,加強職業培訓與鄉村實際需求銜接,需要相關部門建立多維度的反饋機制,并不斷地從實踐中學習和調整,形成動態的、互動的培訓發展模式。動態培訓發展模式能夠確保培訓內容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能夠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可操作的技能和知識。相關部門在此過程中需要提供策略引導、政策支持,并建立起與新型職業農民、企業、社會的有效溝通機制,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貢獻力量。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系統工程,相關部門需要在教育體系、培訓內容和方法上進行創新,同時需要確保職業培訓與鄉村實際需求的緊密銜接,不斷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與職業技能,激發新型職業農民的創新意識和市場競爭力,從而充分發揮新型職業農民的作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