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軍

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一般因人而異,每位父母都有其自己的教育方式,大數據顯示有三分之二的父母很自然地會要求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想法去做。但還有相當一部分父母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迫使孩子在很多時候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選擇和作為。教育不是培養滿足自己期待的工具!因此,家長在教育中學會“退出”可謂是“明智之舉”。
俞敏洪曾在書中講過自己母親的故事:當年他創辦新東方后,母親就在新東方邊上開了一家小飯館,照顧他的飲食。不僅如此,母親還要求新東方所有的員工去她那里吃飯,員工不去,她就在路上大罵。母親事無巨細地操控自己的生活,讓俞敏洪又為難又尷尬,最后下跪請求母親離開。生活中許多父母,像俞敏洪的母親一樣,不舍得與孩子分離,拉扯操控之間,鬧得兩敗俱傷。
我雖然是一名教師,但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也不慎掉進了這個“溫柔的陷阱”!
同事們都知道我是一個做事細心,追求完美之人。生活中事無巨細,一切包攬,這種慣性也毫無疑問地遷移到我對兒子的教育中。
兒子小的時候,單單一日三餐就像是“三大戰役”。一怕吃得慢,二怕吃不飽,三怕掉得哪都是。于是餐桌上喂來喂去、哄來哄去,滿屋追來追去、打來打去。這樣的“戰斗”直至我有一次去外地學習一個月回來后才得以停止。
兒子上小學了,早晨時間很緊,從我把兒子從被窩里拽起那刻起,兒子便如木偶般由我擺弄:穿衣穿褲、洗臉刷牙、喝奶喂飯、背書包、穿鞋子,依次完成。下午,兒子放學回到家,我又做起了家庭教師,堅守在兒子的書桌旁:取書、削筆、擦錯字、提醒坐姿、要求寫字端正、耐心講解難題,是我工作的主要內容。等兒子把作業做完,作業本一扔,我又開始為其檢查作業、收拾文具和整理書包等等善后工作。事情到此還并沒有結束:晚上八點半,到了兒子上床睡覺的時間,我又忙著幫他洗臉洗腳,脫衣上床,再講一兩個睡前小故事,陪他進入甜蜜夢鄉。
此時的我已是精疲力竭!盡管十分勞累,卻又不敢有絲毫懈怠,兒子是我的全部,我要全身心地照顧他的學習和生活。哎,可憐天下父母心!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轉眼間,兒子進入了小學二年級。此時,兒子已被我培養成他們班上出了名的“慢羊羊”和“粗心大王”,學習成績也十分不理想。
就在兒子讀二年級的這一年里,我已察覺到兒子與班上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優秀的學生之間的差距,其身上的許多不良習慣已初見端倪,以至影響到學習。剛開始,我認為是孩子好動、自我約束力較弱等天性所致,于是對兒子進行了一番嚴厲的批評教育并約法三章,要求其上課時必須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考試時認真檢查等。兒子極少見我如此兇惡,嚇得臉露怯意,含淚點頭,應許一定按我的要求做。可結果不用說。直到有一天,我有事到班上找兒子,他們班上的學生圍著我爭先恐后地趕著向我匯報:“叔叔,劉麟今天沒背完書,被罰掃地啦!”“叔叔,劉麟今天早上來晚了,家庭作業還沒交給老師。”“叔叔,劉麟上課玩東西,被老師批評了。”“叔叔……”孩子們七嘴八舌,全然不顧我這個做家長的尷尬和內心那份痛楚。
“我沒有,我沒有……”兒子沖那些告狀的孩子大聲嚷嚷,滿腹委屈,極力維護著他那小小的自尊心。
看著班級榮譽榜上兒子名字后面稀稀拉拉的幾顆星星(其中還有一些人情分),我知道他在班上的表現的確不是很好。
問題出在哪里?
班主任老師的一番話讓我如夢方醒。老師說:“俗話說得好,懶家長養出勤快孩子。孩子的許多事,你們做家長的都一一包辦代替了,他哪有鍛煉機會,你需要學著‘退出’呀!”
我的孩子應該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此時此刻,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教育孩子時的態度和行為,質疑自己是否是一個稱職的家長,一個合格的教育者!孩子年紀不大,但他們同樣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無時無刻不在用純潔的心靈感受這個繽紛的世界。作為家長的我們——孩子的啟蒙教育的優先者,應該正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少點兒浮躁,多點兒耐心;少點兒挑剔,多點兒寬容;少點兒批評,多點兒鼓勵;少點兒冷漠,多點兒關愛;少點兒包辦,多點兒退出。只要是孩子,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發生,等待我們去引導、教育,讓他們得到成長。讓我們用科學的教養方式和教養態度來對待孩子,同時學會適時放手,得體地退出,不再做孩子的“手”,孩子的“腳”,更不要代替孩子的“腦子”。
看著陽光、勤奮、向上,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兒子,很慶幸自己醒悟得及時,改變得果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好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主動成長;壞父母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
父母與孩子是一場目送,你遠遠看著他消失在小路盡頭,告訴自己,不必追。這,不僅僅是“退出”,更是一場守望,一種成全!
供稿/黑龍江省家庭教育學會
編輯/莉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