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
兒童天性愛嬉鬧,稍不注意身上出現一兩個傷口在所難免。若傷口較深、較大又未能正確護理,很有可能會形成終身“印記”,部分兒童可能會由此產生自卑、害羞等不良情緒,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因此,一定要正確護理兒童身上的傷口。
但實際生活中,部分家長對兒童傷口處理存在以下誤區:
大部分兒童家長認為,兒童傷口會有細菌或其他顆粒入侵,因此在后續的傷口護理中需要大量使用碘伏、雙氧水、酒精等消毒液大力沖洗傷口,認為這樣才能促進傷口愈合。這種想法及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雖然這些消毒液的應用能夠殺滅細菌,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殺滅新生的肉芽組織及促進傷修復的細胞,且雙氧水還具有一定毒性作用,反而會讓傷口愈合變得緩慢,會對兒童皮膚構成危害性。
近年來兒童家長對于傷口護理重視程度有顯著增加,對傷口護理有著嚴苛的要求,但有的家長會認為將傷口暴露在空氣中,保持干燥狀態能促進傷口愈合。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首先,為了讓傷口快速干燥讓其暴露在空氣中,缺乏繃帶的保護,傷口處很容易感染,反而會影響傷口愈合速度;其次,因為傷口暴露,在恢復過程中兒童會因“癢”“痛”等癥狀抓撓結痂處,會引發傷口再次裂開、感染等不良情況,影響傷口愈合速度。
在很多家長的認知中,傷口有結痂便表示快要愈合,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傷口出現結痂的情況主要是在干燥缺水條件下所形成的,結痂的出現主要是為了防止水分大量流失,但其存在也會妨礙到機體皮膚表皮愈合,會增加留疤風險。另外還有部分家長在看到傷口愈合后新生肌膚顏色暗淡時也會認為傷口已經愈合,但卻并沒有注意到一段時間之后出現的傷口凸起與顏色加深,反而形成了明顯疤痕。
那么,針對兒童傷口該如何進行正確護理呢?
首先,家中需要常備碘伏、無菌紗布、棉簽等。發現孩子身上有傷口,盡量使用 37℃左右的溫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如果有擦傷滲血情況,一定要注意先消毒后,再使用創可貼或新型不粘敷料進行覆蓋,待止血完畢后,外用少量抗菌藥物涂抹,預防感染情況發生。兒童受傷若較為嚴重,還是需要盡快就診。
其次,兒童傷口在就診治療過程中,可能會需要縫合,主要是為了減少裂開現象的發生,這一階段,需要家長遵循“濕性療法”護理原則,傷口保持干凈,約3天左右不要碰水,使用防水敷料貼起來,維持傷口濕性環境,能夠促進傷口愈合,同時也能避免后續留疤。
受傷后,部分家長迫切渴求傷口愈合,會采取曬太陽、涂抹蘆薈膠等方式促愈合,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甚至還會有家長認為吃醬油對于傷口的色素沉著有影響。事實上,針對“醬油對于傷口色素的影響”的說法目前尚未有科學依據;而蘆薈膠的使用,因不同產品的提取工藝不一,甚至不是無菌的,且部分患者可能會有天然蘆薈膠過敏情況,因此建議兒童家長前往正規醫院購買醫用修復凝膠。正確的做法是,傷口注重防曬,避免有色素沉著情況發生,飲食上應盡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魚、蝦、牛肉等,新鮮的水果蔬菜不能少。傷口愈合后新生肌膚相對脆弱,缺乏保水功能,因此需要合理選擇除疤產品,而對于牙膏、石灰、香灰等一些所謂的“土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對促傷口愈合適得其反,家長們要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