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明 李雪銀

馬克思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新疆,經濟落后,物資奇缺,人民生活困苦,到處是未開發的荒原戈壁,為鞏固邊防、加快發展,減輕新疆各族人民的負擔,黨中央決定從內地招收各方面人才支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設。在這一背景下,八千湘女遠赴新疆,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與戰友們一道創造了歷史的奇跡。她們以“赤膽忠誠的愛國情懷、精忠報國的理想信念”“不畏艱險的奉獻精神、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勤勞勇敢的艱苦奮斗精神、自力更生的頑強拼搏精神”和“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奮勇向前的進取精神”生動詮釋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的價值內涵,被譽為“兵團的第一代母親”。
熱愛祖國是兵團精神的核心和靈魂
兵團精神是兵團人七十多年來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熱愛祖國是兵團精神的核心和靈魂。援疆湘女正是懷著“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壯志,肩負著“為祖國站崗放哨”的光榮使命,為國家安定和民族振興而不懈奮斗。
援疆湘女赤膽忠誠的愛國情懷。建設新中國的追求是兵團精神形成的動力源泉。新中國成立初期,參軍報國是許多青年的理想和追求。1951年2月10日,隨著《新湖南報》刊登的《新疆省人民政府、軍區司令部湖南招聘團啟事》招女兵信息的發布,湖湘大地上一批批女青年紛紛報名應征,其中有大學甚至中學學生,也有來自城市或鄉村的社會青年,她們爭先恐后地來到長沙營盤街征兵點報名應征。其中,很多人是徒步到長沙的。前后共約八千湘女進疆,生動詮釋了她們赤膽忠誠的愛國情懷。
湘女柳慶雙出生于1934年10月,自幼深陷水深火熱的艱苦環境中,歷經摧殘、見證血腥、飽受屈辱。新中國成立后,她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一心想著參軍報國,終于在1952年加入了援疆隊伍。在援疆期間,柳慶雙面對茫茫荒野,克服了種種困難,挖渠引水、種植防風林帶、修建道路、開荒造田,因業績突出,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湘女毛溫含在報名援疆后,遭到了家中親人的反對,但她仍然登上了西進的列車。毛溫含進疆后,在瑪納斯駐地開荒生產的幾十年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立過兩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這些援疆湘女身上體現的赤膽忠誠的愛國情懷,正是兵團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精神凝結。
援疆湘女精忠報國的理想信念。援疆湘女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始終牢記黨和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知難而上地承擔起保衛國家安全的重任,在祖國需要時勇往直前、不畏犧牲,全力維護邊疆的穩定和祖國的安寧,忠實實踐著精忠報國的理想信念。
1951年,湘女劉玲明應征入伍,踏上了保疆援疆的征途。面對天山深處匪徒騷擾襲擊百姓、掠奪部隊物資、槍殺駐疆戰士的罪行,作為一名參軍時間短、護理知識少、經驗不豐富的新護士,劉玲明不但不害怕,而且從未叫苦、偷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作出了突出貢獻,榮獲三等功。援疆湘女饒鐘琦參軍入伍后不久隨剿匪部隊奔赴昆侖山。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饒鐘琦同騎兵團男戰士一起直面匪徒的襲擊,英勇善戰,全力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就這樣,援疆湘女胸懷精忠報國的理想信念,時刻將衛國戍邊放在優先位置,心中時刻裝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
無私奉獻是兵團精神的價值追求
在新疆人跡罕至的亙古荒漠上,援疆湘女用她們的青春和熱血賦予了這里綠色和生命;用她們大半生的堅守和付出,詮釋了“無私奉獻”這一兵團精神的價值追求。
援疆湘女不畏艱險的奉獻精神。援疆湘女不畏艱險的奉獻精神集中體現在戰天斗地和清剿匪徒上。援疆湘女王正先到疆后被分到了若羌的第六師騎兵團,騎兵團的主要任務是剿匪。從焉耆到若羌要穿越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女兵們同騎兵團的戰友在去若羌的道路上,一面要與附近的匪徒作戰,一面要克服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種種困難。即便在匪徒襲擊,極度缺水的情況下,湘女們也從未有絲毫的后退與反悔,憑借著她們霸得蠻、不怕苦的精神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由于邊防的需要,兵團的邊境團場大多建在荒涼的戈壁上,那里缺水、缺電、缺房,一年四季或極度寒冷,或大風沙塵,或蚊蠅肆虐。援疆湘女住的是地窩子,睡的是露天草床。在寒冷季節,時常耳朵凍掉都不自知。但她們直面種種挑戰極限的生存條件,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不退縮、不計較、不放棄,不畏艱險、無私奉獻了幾十年。
援疆湘女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你們到新疆去的任務,是為各族人民多辦好事”,湘女進疆后,始終遵循著毛主席給進疆部隊作出的指示,往往把最好的草場、最沃的土地、最凈的水源留給當地農牧民,而自己經常在戈壁荒漠和鹽堿地里開墾駐扎。援疆湘女還將土地改革的有關政策和實施土改的好處編成文藝節目,用歌舞的方式動員當地農牧民參加土地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湘女們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努力適應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主動學習少數民族語言,逐漸愛上了羊肉、干果、磚茶、馕和抓飯,喜歡上了與少數民族同胞和睦相處的美好時光。被譽為“仁醫妙手”的石河子市外科醫生陶勇,經常舍小家為大家,“手術臺上針針線線浸透著慈母心血,無影燈下日日夜夜度過外科生涯”,這便是她踐行的工作理念。此外,還有扎根在可可托海深處默默奉獻的彭翠芳夫婦和將青春與熱血播撒在荒蕪風沙團場的駱玉蘭夫婦,都是舍己為人的典范。在新疆,許多援疆湘女用她們的一生詮釋著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時代的贊歌,用無數感人事跡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兵團人的價值選擇。
艱苦創業是兵團精神的集中體現
幾十年來,援疆湘女與屯墾將士們用勤勞的雙手攻堅克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天山南北的兩大沙漠邊緣架橋修路、興修水利、墾荒造田,建成了一大批現代化國有農牧團場,奠定了新疆現代工業、農業的基礎,集中體現了兵團精神中艱苦創業的價值內涵。
援疆湘女勤勞勇敢的艱苦奮斗精神。兵團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是兵團精神孕育凝結的堅實根基。由于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新疆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湘女入伍進疆后,在戈壁荒漠、堿水鹽灘、冰天雪地的惡劣自然條件下,在缺人、缺糧、缺資金的艱苦社會條件下,毅然深入亙古荒原,一手握槍,一手揮起坎土曼,挖渠引水,開荒造田,同男戰友一樣,風餐露宿,挖穴而居,喝堿水,吞麥粒,滿腔熱情地投入戰天斗地的生產建設中去,分別在阿克蘇、庫爾勒、伊犁、塔城、阿勒泰、奎屯、石河子等地安營扎寨、墾荒造田。僅僅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1950年,兵團開墾荒地83萬畝,收獲糧食3400多萬公斤、棉花7500多擔、油料185萬多公斤,同時還建立了各種作坊,飼養了大量牲畜,極大緩解了國家的經濟困難,減輕了人民負擔,新疆的亙古荒原從此泛起片片新綠。
援疆湘女自力更生的頑強拼搏精神。“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這是王震將軍對農一師歷史的概括。部分援疆湘女被分配到農一師后,將自力更生的頑強拼搏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1950年,王震同陶峙岳等人勘察規劃石河子市時,看到了滿目的蘆葦戈壁。王震將“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改為“瓜果遍地百花開,火車開到這里來”,決定要在這里建一座軍墾新城。在這里屯田墾荒,注定是一場艱巨漫長的戰斗。但這些困難沒有壓倒援疆湘女和兵團戰友們。援疆湘女童應桃在八一農場當了第一代女拖拉機手。當時她的主要任務就是開荒犁地。童應桃明白要完成任務,只有晝夜不停地干,可她最怕晚上犁地,因為總有狼雙眼閃著綠光尾隨著她。漫天的風沙也摧殘著她的身體,每次開荒回來,身上臉上的灰都有銅錢那么厚,如果出汗多,身上便會長“成疙瘩”的虱子,湘女們都把它叫做“革命蟲”。由于過度勞累,許多湘女沒了月經,被她們稱為“干血癆”。即便如此辛苦,援疆湘女同戰友們發揚著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憑借著自力更生的頑強拼搏精神,開動腦筋、克服困難,用肩膀、脊梁、膽量和智慧,硬是在大漠荒野上建立起阡陌縱橫的綠洲生態網。如今,新疆大地棉海無垠,稻麥飄香,牛羊遍地,樹木成林,便是援疆湘女和戰友們勇敢創造出的人類改造沙漠、治理沙漠的奇跡。
開拓進取是兵團精神的本質要求
在半個多世紀的征程中,兵團事業在全體兵團人的共同努力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伴隨著新中國的腳步一同成長。在這里,援疆湘女們以開拓進取的強烈意識和不懈追求為屯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援疆湘女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開拓進取是援疆湘女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而力求新突破的行為風格,是敢為人先、積極進取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狀態。援疆湘女作為兵團建設事業的先驅之一,她們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充分體現在各個方面。如1951年參軍入伍的湘女黃厚瑜,到達部隊后被分配在六師教導營任見習文教。1952年夏,為解決已經扎根新疆、成家立業的軍人的后顧之憂,黃厚瑜等在內的湘籍女兵毫無保留地貢獻了自己僅有的積蓄,用土坯壘課桌,自己造黑板、編教材。在師部大會上,女兵們動員廣大官兵捐獻自己的財物購買教學設備。4月份,在援疆女兵們的努力下,黃厚瑜所在部隊的第一所子弟學校誕生了。在往后的教學工作中,黃厚瑜總是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年年被評為先進,1960年,她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受到了周恩來、劉少奇等許多中央領導人的接見,所在學校被正式命名為八一中學。隨后,各個團場也相繼建立了學校。過去70多年,兵團取得一系列成就與變革,每一步都打下了援疆湘女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與時代精神同步發展的烙印,也唯有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的指引,歷代兵團人才會想干、能干、干得成,并取得超越歷代屯墾戍邊的巨大成果。
援疆湘女奮勇向前的進取精神。從兢兢業業、貢獻卓著的兵團勞模,到頑強拼搏、奮勇向前的企業骨干,到處都有援疆湘女的身影。農五師的駐地原本在哈密,但由于當時哈密的水源問題難以解決,兵團政委張仲瀚提出農五師到博樂開發新墾區。這樣,分配到農五師的援疆湘女隨大軍一起日夜兼程七八天轉移到博樂荒原。在這種艱苦環境下,援疆湘女們以奮勇向前的進取精神,同男戰友一起靠著勤勞的雙手開墾了兩萬多畝荒地,拖拉機運到后,又開荒播種六萬多畝田地。數十年來,援疆湘女們從不怨天尤人,而是抓準時機,積極進取。1984年兵團推行“一主兩翼”的改革,進一步激發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與勞動熱情,掀起了興辦家庭農場、發展庭院經濟的熱潮,不少轉業的援疆湘女帶領團場職工群眾發展成為“萬元戶”。援疆湘女與戰友們七十載風雨同舟,使兵團從貧瘠走向富裕,兵團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援疆湘女奮勇向前的進取精神,都凝聚著援疆湘女的心血和汗水。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關于‘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評析及對策研究”(課題號:20BDJ02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