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源起
湖南博物院收藏有一臺烈士郭亮愛妻李燦英的縫紉機。這臺“SINGMAI”牌縫紉機,機身高72厘米,長104厘米,機板為木制,機頭和機架為金屬制。因常年未曾使用,機輪皮帶已斷,機板已大面積腐黑,機體已多處生銹。機頭上還纏繞著李燦英當年做縫紉時未用完的縫紉線。1955年,衡陽市婦聯將其捐獻給了湖南省博物館(現更名為“湖南博物院”)。
李燦英是革命烈士郭亮的愛妻,她與郭亮心心相印,在革命的道路上相濡以沫,是郭亮革命事業堅定的支持者和追隨者。這臺縫紉機陪伴了李燦英許多年,見證了她從事革命的崢嶸歲月。
喬裝巧計助脫險
1919年,郭亮在湖南參加了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運動。一次,郭亮在銅官秘密散發驅張的傳單,向群眾宣布張敬堯的罪行,不幸被軍閥的眼線李麻子和何八屠夫獲悉,要將他逮捕。危急時刻,郭亮躲進了未婚妻李燦英的家中。
不一會兒,李、何二人尋至附近。這時,從李家大門里走出兩個年輕姑娘,一個身材豐潤、皮膚白皙,梳著蘇州頭,穿著素色衣,提著小花籃;另一個身材苗條、粉面桃腮,身著時髦的花衣,留著流行的短發,佩戴叮當的耳墜,手上打著一把廣州傘。李麻子是李家的遠親,他自然認得那個素衣姑娘是李錫林的女兒李燦英,但另一個女孩子卻沒見過。
“喲,燦英這是上哪去呢?”李麻子問。李燦英答道:“是二叔啊,我送姨表妹去車站,她要回廣州姨夫家了?!庇谑?,“姨表妹”先向李麻子鞠了一躬,又向何八屠夫施了一禮。李麻子知道李燦英確實有一個姨夫在廣州做生意,便不再懷疑。兩個姑娘挽手共傘,姍姍而去。李麻子和何八屠夫望著她倆離去,當即評論這位來自城里的李家“姨表妹”端莊貌美,知書達理。殊不知,這位從他們眼下走過的李家“姨表妹”,正是由郭亮喬裝打扮而成,郭亮在燦英的幫助下逃過一劫。
樸素婚禮顯風采
1923年,在長沙自治女校學習縫紉的李燦英由羅學瓚、夏明翰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年寒假,郭亮和李燦英從長沙回到老家銅官準備完婚。因為兩家關系要好,郭母主張婚禮大辦,花轎、鞭炮、鼓樂、酒席樣樣不能少。但李燦英卻不同意,她認為自己和郭亮是共產黨員,都在做革命工作,應該視自己的婚姻為小事,視人民的幸福為大事。如果大辦婚禮,不僅鋪張浪費,工友和農友還會隨份子、送禮金,這與那些以婚禮壽宴斂財的軍閥又有何異呢?在李燦英的堅持下,婚禮辦得非常樸素。即使如此,郭亮的嫂子還是為兩位新人精心地布置了洞房,房內點著紅燭,床上鋪著喜被,墻上貼著雙喜字,還生了盆紅彤彤的炭火,氣氛很是溫馨。
本以為兩人會有一個幸福的洞房花燭夜,不想,一封突如其來的信打斷了溫馨。信上說吳佩孚鎮壓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殺害了領導者施洋和工人林祥謙,湖南工團聯合會將發動工人支援京漢鐵路工人的斗爭。郭亮看過信后心急如焚,決定馬上回長沙,李燦英本想跟著一同去,但郭亮讓她暫時留下做一些善后工作。李燦英深知事情的嚴重性,立即為郭亮收拾了一些行李,叮囑他一切小心。臨別前,兩人深情對望,一切盡在不言中。新房內,紅燭依然點亮,炭火依舊燃燒,但兩位新人卻不在場,新娘李燦英在堂前安撫親友,新郎郭亮奔赴在支援罷工的路上。
革命路上不停步
1928年3月29日,郭亮在長沙司門口被反動派殺害。郭亮的犧牲,給了李燦英莫大的精神打擊,但她將悲痛埋藏心里,繼續為革命而奮斗。
不久后,李燦英在上海尋找到了黨組織,并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她多次與敵人周旋,均憑借機智勇敢化險為夷。一次,李燦英帶著兒子去給一位同志送消息,不料碰到巡捕搜查,李燦英裝作吃糖的樣子將寫著情報的紙條塞到口中嚼爛咽下,巡捕未搜到情報,沒收了一些錢便作罷。1934年,李燦英幫助同鄉同志袁仲賢在上海找到黨組織。而后,兩人接受指派任務,假扮夫妻回到湖南。李燦英重拾舊藝以開縫紉店為掩護,繼續開展地下工作。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李燦英被安排至漢口從事兒童保育工作。當時,從各地來的難童不計其數,李燦英將他們一批批接收下來,妥善安置。武漢失守后,李燦英又冒險將他們轉移到湖南和四川,并帶領一批保育員到長沙戰時保育院從事難童的接收和保育工作。當時,日軍從南北兩面夾擊長沙,戰時保育院決定臨時緊急轉移至廣西桂林。其間,敵機頻繁轟炸,李燦英常不顧個人安危,堅持巡查督促,確保每一個兒童的安全。她年幼時纏過足,跑起來很吃力,在一次轟炸中,一枚炸彈落到離她不到10米的地方,緊急關頭,跑不快的李燦英只能躲到旁邊的一條水溝里,炸彈爆炸后,濺起來的泥土將她埋了半身。李燦英的忘我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大家,那些被她呵護備至的孩子已然將她視為母親。
李燦英在安置好難童后,根據徐特立的建議回到長沙創辦進德女子職業學校,以辦學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因為缺少周轉經費和教學設施,李燦英便和哥哥李炳奎商議,從老家后山砍幾棵大樹制作桌椅,又從家里搬了縫紉機作為教學用具,其他經費也由李家兄妹想辦法籌措。在辦學期間,李燦英還發展進步教師和學生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幫助成立了以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抗日救亡宣傳隊,開展抗戰宣傳活動。
1940年8月,為躲避反動派的緝捕,李燦英轉移到衡陽的一所學校任教,同時負責黨組織文件的抄寫和傳遞以及秘密發展黨員等工作。1949年秋,衡陽解放,李燦英被調任為衡陽市民主婦女聯合會主任、湖南省民主婦聯籌備委員會委員。由于長期的地下斗爭,李燦英積勞成疾,加上當時醫療條件不好,身體每況愈下,于1950年病逝。臨走前,她將那臺陪伴了她10多年革命歲月的縫紉機捐給了當地的婦女生產合作社。
(作者單位:湖南博物院)
見證人的話
謝靜(湖南博物院近現代藏品研究和展示中心館員):李燦英在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不辭艱辛、頑強斗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彰顯出了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和革命精神,是我們后輩學習的光榮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