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平
長汀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福建 長汀 366300
澳洲淡水龍蝦又名紅爪龍蝦或藍雀龍蝦,原產地是澳大利亞,是一種生活在淡水環境中的大型十足目甲殼動物。澳洲淡水龍蝦以其良好的品質、高營養價值和適應性強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在全球范圍內廣受歡迎。福建省長汀縣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產業發展迅速,當前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包括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是當地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澳洲淡水龍蝦高效生態養殖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澳洲淡水龍蝦在我國的養殖歷史已有數十年,長汀縣作為我國澳洲淡水龍蝦的重要養殖基地之一,近年來對澳洲淡水龍蝦的養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近年來,長汀縣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逐漸成為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的重要中心。最新數據顯示,過去5 年,長汀縣淡水龍蝦養殖面積從2018年的2 000 hm2增加到2023 年的3 500 hm2,年產量也從10 000 t 提升至16 000 t,增長率達60%。這一增長趨勢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快速發展,而且穩固了長汀縣在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產業中的領先地位。
根據近期的研究數據,長汀縣大力推廣澳洲淡水龍蝦現代化養殖技術,采用生態、高效的養殖模式,確保了水質的持續清潔,使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存活率提高了15%,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了20%。
近年來,澳洲淡水龍蝦在全球市場的需求量穩步增長。據統計,2019—2021 年,澳洲淡水龍蝦市場需求增長率達12%。長汀縣緊跟趨勢,不斷提高澳洲淡水龍蝦產量,注重品質的提升,使得當地養殖的澳洲淡水龍蝦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從2019年的7%提升到2021年的11%。
針對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產業對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長汀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自2018 年起,當地政府投入了超過1 億元用于水質檢測和污染治理項目。截至2021年,長汀縣已有95%的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場達到了國家設定的環保標準,與2018 年相比提高了近30%。這一舉措確保了長汀縣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澳洲淡水龍蝦高效生態養殖展示了生態和經濟的雙重重要性。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澳洲淡水龍蝦高效生態養殖實施了一種可持續性的水生資源管理模式,通過維護良好的養殖環境水質,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平衡。其嚴格的水質監管不僅保障了澳洲淡水龍蝦的健康生長,也避免了對周邊水體的污染,有力地維護了水源地的生態安全和穩定。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澳洲淡水龍蝦養殖成為我國某些地區的重要產業鏈環節。以長汀縣為例,當地澳洲淡水龍蝦養殖業已形成一套完善的產業體系,涵蓋了養殖、運輸、加工和餐飲等多個環節。這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還通過推動相關產業鏈的升級和拓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結構多元化發展。此外,長汀縣澳洲淡水龍蝦養殖作為一種地方特色產業,對推動地區旅游和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其特有的養殖技術和工藝已成為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資產,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來參觀和學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的旅游業發展。
3.1.1 養殖池的設計和布局
澳洲淡水龍蝦養殖池的最佳形狀是長方形,且走向以東西方向為佳,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氧氣。在規模方面,建議養殖池面積控制在0.02~0.04 hm2,以便實現集約化和高效的管理。此外,養殖池的底坡設計也非常關鍵,通常坡度為1∶(2.5~3.0),可在確保水體流動的同時,避免過多的泥沙沉積。
3.1.2 土質與底質
養殖池的土質和底質是影響澳洲淡水龍蝦生長的重要因素。養殖人員需要確保養殖池所在地的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由此減少水源的浪費和保護地下水資源。在底質方面,推薦使用砂質土或硬土,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養殖池塘內泥沙的產生,還可以避免對澳洲淡水龍蝦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需要注意的是,養殖池內的泥沙厚度不得超過10 cm,以保證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環境良好和池塘管理高效。
3.1.3 進出水系統配備
在澳洲淡水龍蝦高效生態養殖池的設計與運行中,進出水系統配備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養殖人員需要確保養殖池進出水系統靈活可控,這不僅涉及水流的量控,還包括對水質的實時監控和調整。為有效排放養殖池底的沉淀物和有害物質,池底需要設置專門的溢出口來排放污水,并且入水和出水系統應配備獨立的管道和設備來減少交叉污染的風險。同時,所有進出水口都應配備相應的濾網裝置來防止有害生物和異物的入侵。具體而言,入水系統至少需要配備孔徑為0.180 mm 的濾網進行初步過濾,而為了更好地保護養殖池的生態環境,推薦使用孔徑為0.125 mm 的濾網進行二次過濾,確保水源的清潔與安全。另外,可考慮引入先進的循環水處理技術,如生物濾池和沉淀池等,以進一步提升水質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1.4 防逃設施建設
在養殖池的防逃設施建設中,養殖人員不僅要考慮材料的選擇和設計,還需要配合相應的監控和警報系統來實現全方位的保護。在材料方面,可考慮使用碎瓷片、土墻、磚墻、塑料板、玻璃板等多種組合來建設防逃圍欄。這些材料不僅能夠有效阻止澳洲淡水龍蝦的逃逸,還可以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達到美觀和實用的效果。建議圍欄的高度設置為60 cm,以保證足夠的安全高度。同時,圍欄頂部可以設計防攀爬設施,如傾斜的護欄或尖刺,以進一步加強防逃效果。除了物理障礙,還可以考慮引入電子監控系統,如攝像頭和感應器,以實時監控養殖區的安全狀況,并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及時的警報和響應。
在設計防逃設施時,還需要考慮其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防逃圍欄設計應避免對當地野生動物造成傷害,如避免使用對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有害的材料或設計。同時,可以在圍欄上設置適當的通道,允許非目標物種安全通過,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此外,為了提高防逃效果,可以考慮使用生態友好型的防逃措施,如在圍欄周圍種植植物,其不僅可增加圍欄的穩固性,還可提供額外的生態效益,如改善當地生物多樣性和美化環境。
3.1.5 水草種植
在長汀縣澳洲淡水龍蝦的養殖生態系統中,水草的種植是維護水體生態平衡與促進澳洲淡水龍蝦健康生長的重要環節。水草不僅可以作為澳洲淡水龍蝦的天然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更是對水質進行自然凈化和改善的有效工具。
在選擇水草種類時,推薦引入伊樂藻、輪葉黑藻和苦草等多功能性高的水生植物,其可在提供營養源的同時,幫助穩定水體環境。在設計水草布局時,應確保養殖池底至少1/5 的面積由沉水植被覆蓋,遵循棋盤式分布策略,以保證養殖池內的環境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在種植水草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種植密度和覆蓋率,如在3 月底之前進行首次移栽,每667 m2推薦用草量約2.5 kg,以確保水草健康生長。
3.1.6 遮蔽物設置
在長汀縣澳洲淡水龍蝦養殖中,創建適宜的棲息環境是關鍵。養殖池周圍應種植一些鳳眼蓮等水生植物,覆蓋面大約為池塘總面積的1/3,為澳洲淡水龍蝦提供足夠的遮蔽和棲息地。在養殖池底部,應設置足夠的遮蔽物,如利用蜂窩狀PVC 管、瓦片等材料人工筑巢,約占水塘總面積的1/5~2/5。這些遮蔽物可以為澳洲淡水龍蝦提供防御、繁殖和休息的地方,有利于其生長繁殖。
3.1.7 遮陰設施設置
溫度是影響澳洲淡水龍蝦生長的關鍵環境因素之一。由于蝦類的適宜生長水溫為20~28 ℃,當溫度超過33 ℃時,蝦類可能會進入夏眠,甚至可能導致蝦死亡,從而影響其回捕率。因此,為保證澳洲淡水龍蝦的健康生長,養殖池的周邊必須設置遮陰設施,可以采取植物遮陰和人工遮陰兩種方式。植物遮陰是一種自然、環保的方式,可以選用快速生長、遮陽效果好的樹種種植在養殖池周圍;人工遮陰則可以使用遮陽網,遮陽網既可以有效阻擋陽光,還可以降低池塘水溫,提高養殖環境的濕度。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遮陰設施的設置都要考慮其對養殖池的遮陰率,以確保遮陰設施能夠有效地降低池塘水溫,為澳洲淡水龍蝦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
在澳洲淡水龍蝦養殖過程中,清塘消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一步驟主要在3 月上旬進行,具體方法如下。
清塘主要是去除養殖池中的死亡生物、病死蝦、藻類、腐殖物和其他可能帶有病原體的雜物,以防止病菌在養殖池中擴散,減少澳洲淡水龍蝦發生疾病的風險。此外,清塘有助于改善池塘的水質,為澳洲淡水龍蝦的生長提供更好的環境。清塘完成后,需要進行消毒操作,建議每667 m2撒施150 kg生石灰,要將生石灰均勻撒在整個養殖池中,以有效殺死池中的病菌和害蟲。
聯系信譽好的供應商選購健康、活潑、無病的蝦苗。蝦苗放養前,養殖池中應該有足夠深的水(至少1 m 深),以保持適當的水溫。投放蝦苗時,確保水溫適宜(通常在16~26 ℃),逐步讓蝦苗適應池塘的水溫。如果蝦苗體長在2 cm 左右,則每667 m2放養1 000~2 000尾蝦苗、精養蝦4 000~6 000尾。同一水塘內養殖的蝦苗規格必須達到統一標準[1]。
養殖人員應根據澳洲淡水龍蝦的體型、生長時期、生活狀態、生理狀態(去殼、性成熟等)、天氣、水質、水溫等確定飼料的種類與品質[2]。對于幼體蝦來說,日投喂量通常為幼體蝦體質量的5%~8%;對于中成體蝦來說,日投喂量通常為中成體蝦體質量的3%~5%。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1次,早、晚投喂量分別為日投喂量的30%、70%。
通常情況下,在蝦苗進入養殖池后的第3 天開始投喂,飼料主要是豆粉;從7 月下旬開始,可適當地將小雜魚與成熟后的玉米、小麥等植物性飼料進行搭配飼喂。從9 月底開始,水溫開始降低,澳洲淡水龍蝦也開始了快速生長和繁殖的關鍵時期,養殖人員應適當加大投喂量,堅持早晚3次巡塘。
3.5.1 增氧管理
在澳洲淡水龍蝦生態高效養殖過程中,科學的增氧管理是確保澳洲淡水龍蝦健康生長及提高養殖效率的重要環節。在實際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可采取微循環水流供氧模式,不僅能保證水體內氧氣的充足和均衡分布,還可以促進水體中有害物質的分解和去除,從而大幅改善養殖水體的水質條件。例如,對于面積約0.6 hm2的普通養殖池,建議配置具備高效能效比的2.2 kW 微型增氧設備和抽水機,這樣可以實現高效、精準的氧氣供應,并確保各個角落的水體氧氣均衡。同時,為與增氧設施相配套,養殖人員應設計和實施一套科學的水質監控和管理體系,包括定期對水體中的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等關鍵指標進行監測,通過數據驅動的方法來精準控制水體的氧氣濃度和水質條件,避免因缺氧或水質惡化導致澳洲淡水龍蝦出現大面積死亡的情況。此外,推薦引入現代化的遠程監控技術,以實現對養殖水體的實時監控和管理。借助現代通信技術和物聯網設備,養殖人員可隨時獲取池塘內的水質和氧氣數據,及時做出調整和應對,降低風險,提升養殖效率和效果。
3.5.2 養殖池底質管理
養殖人員應定期檢查養殖池的底質狀況,及時清除過量的有機物質和污泥,以防止有害氣體的積累和水質惡化。采用適當的底質翻耕和曝氣技術可有效改善底質環境,增加底層的氧氣供應,促進澳洲淡水龍蝦的健康生長。此外,在底質管理方面,還可考慮引入生物修復技術,如使用一些底棲生物幫助分解底質中的有機物,從而保持水質清潔,此類生物可改善底質條件,并為澳洲淡水龍蝦提供額外的食物資源。
3.5.3 水質管理
第一,養殖人員應定期監測水質參數,使用水質測試儀器或測試套件檢測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透明度和溶解氧等參數,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水質,確保各項指標處于理想范圍內。第二,養殖人員應控制飼料投放量,根據澳洲淡水龍蝦的實際攝食情況調整飼料投放量和頻率,避免過量投喂造成水質惡化。在此過程中,還需要配合使用高質量、易消化的飼料,減少飼料殘渣對水質的影響。第三,養殖人員應加強曝氣和循環,通過增加曝氣設備,如曝氣泵和微孔曝氣管,確保充足的溶解氧供應,并定期循環水體,改善水底條件,減少底泥中有害物質的積累。第四,養殖人員應根據水質狀況,定期更換水體,幫助穩定水質參數,尤其是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更換水體時應確保新水的質量和溫度與池塘水相近,避免對澳洲淡水龍蝦造成應激。第五,養殖人員應使用生石灰或碳酸鈉等堿性物質適當調整水體pH 值,使其保持在適宜范圍。第六,養殖人員應加強生物過濾和植物凈化,建立生物過濾系統,利用有益微生物降解有機物質,減少水體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在養殖池邊種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水蓮等,以幫助吸收多余的營養鹽,避免藻類過度繁殖,凈化水質[3]。
3.5.4 防逃設施和遮蔽物管理
養殖人員應定期對防逃圍欄進行檢查,確保沒有損壞或漏洞,特別是在極端天氣后,如暴風雨或洪水,在此情況下防逃設施更容易受損。對于損壞的部分,養殖人員應及時修復,以防澳洲淡水龍蝦逃逸。
遮蔽物的維護和清潔也很重要。養殖人員應定期檢查和清潔遮蔽物,以防止有害生物的滋生和積聚污垢。這不僅有助于維持良好的水質,還能確保澳洲淡水龍蝦處于健康的生活環境。此外,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和澳洲淡水龍蝦的生長,遮蔽物的布局和數量可能需要調整。養殖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以滿足澳洲淡水龍蝦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通過以上措施,可以為澳洲淡水龍蝦創造一個接近自然的棲息環境,有利于其健康生長和繁殖,從而提高養殖的可持續性。
在長汀縣澳洲淡水龍蝦養殖中,常見病害有白斑綜合征、水霉病、黑鰓病、對蝦腸炎病、腐皮病等,以下對這些常見病害的防治措施進行總結。
3.6.1 白斑綜合征
目前,白斑綜合征尚沒有有效的化學治療方法,主要依賴預防。在實際養殖中,需要選擇抗病品種,嚴格執行蝦苗檢疫程序,避免引入帶病蝦苗[4-5];保持良好的水質管理,避免過度擁擠,減少應激;一旦發現白斑癥狀,應立即隔離病蝦,并對池塘進行徹底消毒。
3.6.2 水霉病
防治水霉病可使用適當的抗生素,如恩諾沙星、弗羅霉素等,按照獸醫指導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和時間。
3.6.3 黑鰓病
防治水霉病,可對池水進行氧化處理,如使用過氧化氫,以及增加曝氣,提高水質,控制有機質和氨氮質量分數,避免蝦塘過度污染,定期檢查并調整水質參數,必要時使用抗生素或消毒劑進行治療。
3.6.4 對蝦腸炎病
防治對蝦腸炎病,需要提供易消化的高質量飼料,使用益生菌和免疫增強劑,加強飼料質量控制,確保營養均衡,避免過量投喂,保持適宜的餌料水平;對于重癥個體,可以采用靶向的抗生素治療。
3.6.5 腐皮病
防治腐皮病,應維持水體適宜的pH 值和鹽度,避免蝦體機械損傷和微創傷;定期清除池底積泥和殘餌;對患病蝦進行隔離,使用含銅或含碘的消毒劑進行外部處理。
基于長汀縣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產業現狀,總結澳洲淡水龍蝦高效生態養殖技術,包括養殖池建設、清塘消毒、蝦苗放養、合理投喂、后期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該技術的實施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澳洲淡水龍蝦養殖效益,減少環境污染,而且可以為澳洲淡水龍蝦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