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政辦函〔2023〕176 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辦:
《西寧市疾病預防控制能力三年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 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職責,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西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 年12 月18 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滿足全市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落實落細《青海省疾病預防控制能力三年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 年)》,持續提升全市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切實擔負起推動全省疾病預防控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重要責任,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改革與發展,當期與長遠,按照“一年規劃、二年推進、三年達標”的總體部署,以優化衛生資源配置為基礎,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加快推進各級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不斷強化疾控機構核心功能,努力提升專業隊伍能力水平,聚力在現代化新青海建設上走在前作表率。
(二)主要目標
到2023 年底,全市各級疾控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人員配備基本達標,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到2024 年底,各級疾控機構專業人員能力水平進一步提升,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實驗室檢測能力進一步強化,信息化支撐作用進一步發揮。到2025 年底,基本實現市、縣(區)疾控機構人員配置、房屋建設、儀器裝備標準化,各類疾病和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及研判處置能力全面提升。
(一)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行動
1.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填平補齊”和“滿足基本功能、兼顧未來發展”的原則,高質量統籌推進市、縣(區)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強化資金保障,確保各級疾控機構建設規模、功能布局、設備配備等方面基本達到國家建設標準,基礎設施、服務功能明顯改善。
2.優化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推進西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檢驗檢測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建成投運,硬件設施全面提升,設備齊全,功能完備,達到國家市級疾控中心建設標準,增強區域輻射作用和服務功能。高質量統籌推進縣(區)疾控機構業務樓、疫苗冷鏈庫房、應急庫房等建設項目,進一步改善基層疾控中心基礎設施。
3.配齊配強執法設施設備。以衛生執法監督機構規范化建設為抓手,加強衛生監督執法裝備配備,配齊配強市、縣(區)衛生監督機構生活飲用水、輻射防護測量、表面污染測定等現場快速檢測設備和全過程執法記錄儀、手持執法終端等執法裝備,全面提升綜合執法水平和能力。
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二)實施實驗室能力提升行動
4.配齊配足實驗室技術設備裝備。高標準推進各級疾控機構實驗室建設,到2025 年,各級疾控機構實驗用房面積占比不同程度提升,市級達到40%-48%、縣(區)級達到29%-36%。配齊配足實驗室技術設備裝備,市、縣(區)疾控機構實驗室主要儀器裝備配備標準分別達到國家A 類標準的50%、50%。
5.全面加強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市級建成加強型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2 個、分子生物實驗室1 個、艾滋病確證實驗室1 個、病原微生物全基因測序實驗室1 個。縣(區)級至少建成分子生物實驗室1 個、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2 個。市、縣(區)疾控機構檢驗能力分別達到國家A 類標準的30%、30%。
6.持續提升實驗室檢測能力。提升市級疾控機構病毒變異全基因測序、多病原分子生物學監測能力。建立城東區、城中區、城北區城市污水監測實驗室網絡,補足所需設備和保障,提升監測敏感性和質量。提升大通縣、湟源縣、湟中區布病實驗室檢測能力。建立湟源縣鼠疫檢測實驗室。所有市、縣(區)實驗室通過省級實驗室資質認定。
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實施信息化支撐配套行動
7.搭建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平臺。依托青海省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開展傳染病多點監測多渠道預警疫情防控體系建設。2024 年底前,完成疾控機構基礎編碼管理及傳染病自動交換平臺、慢性病綜合管理平臺、職業病管理平臺、嚴重精神障礙管理平臺等4 個平臺建設并投入使用。推進縣級以上疾控機構與省疾控局區域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息平臺建設對接。2025 年底前,完成疾控基礎信息管理系統并投入使用,疾病預防控制6 大平臺全面建成。
8.推進醫防融合信息化建設。建立和完善以“醫防融合”為宗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為重點,“多點觸發多部門監測預警”為目標的數據自動交換共享平臺。依托省級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平臺,加強疾控機構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監測應用覆蓋和聯動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的科學性、廣泛性和靈敏性,信息化對疾控事業的支持作用全面發揮。
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四)實施疾控機構改革推進行動
9.深化疾控機構改革。2023 年底前,全面完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優化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設置,建設與新時代新形勢相適應的現代化疾控體系。堅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益屬性,科學合理設置機構和配備人員編制,確保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基本功能發揮,促進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發展。
10.提升疾控機構科研能力。疾控機構承擔各級財政科研項目,按照青海省和我市關于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政策提取的人員績效支出,疾控機構科技人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現金獎勵和科研項目經費中提取的人員績效支出,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管理,但不受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限制,不作為績效工資總量的基數。
11.優化疾控機構人事管理。按照國家規定優化各級疾控機構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支持鼓勵用人單位建立完善崗位競聘機制,加強職稱聘任后考核管理,優秀聘用人員實行同工同酬待遇,有效激發工作人員隊伍生機活力。
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衛生健康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五)實施醫防協同機制完善行動
12.落實醫療機構防病職責。強化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職責,推動在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設立疾病預防控制或公共衛生科室,配備專職人員和設備,落實醫療機構傳染病防控責任清單,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立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和監督監管相互制約的機制。
13.建立醫防協同機制。推進醫療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深度協作,每年開展2 次公共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醫療機構臨床醫生交叉培訓。逐步建立疾病預防控制監督員制度,嚴格執行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傳染病報告制度,拓展專業機構、部門、社會信息報告渠道,實現信息同步共享。以西寧市疾控中心為網絡實驗室,輻射青海省人民醫院、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西寧市第三人民醫院、大通縣人民醫院為監測哨點醫院,建立完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病原監測檢測網絡體系。探索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參與醫聯體工作,著力加強重癥救治能力、擴增應急救治資源、推廣方艙醫院模式、增強應急動員能力、加強緊急醫學救援等。
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編辦,各縣區人民政府
(六)實施專業人員能力提升行動
14.健全完善培養培訓機制。根據國家疾控體系建設改革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衛生首席專家制度,培養公共衛生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強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科研能力。依托現有中央轉移支付重大傳染病防治、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項目等,開展疾控專業人員能力培訓培養,探索建立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不斷提升各級疾控機構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
15.加強專業人員培養培訓。開展“進修式”培訓和“組團下沉式”幫扶帶教,促進各級疾控機構人員交流和提升。加強公共衛生醫師規范化培訓,推進基層疾控機構專業人員能力水平提質升級。組織開展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訓考核,進一步夯實公共衛生專業基礎。依托西部之光、昆侖英才等平臺和國家、省級現場流病骨干人才培訓項目,培養高層次衛生人才。到2025年,全市培養疾控機構高端人才1—2 人,每年培訓骨干人才5 人以上,公共衛生專業人員能力培訓覆蓋率達到100%。
16.強化衛生應急處置。建設完成覆蓋市、縣(區)的傳染病應急處置隊伍,打通傳染病應急處置“最后一公里”,配備必要的應急處置裝備,實現基層傳染病應急處置專業化、標準化,每年開展4 次衛生應急演練。到2024 年,市級建立2 支突發傳染病防控應急隊伍,縣(區)建立7 支傳染病應急處置綜合應急小分隊。
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一)提高政治站位。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強化政治站位,認真履職擔當,層層壓實責任,分級建立疾控能力三年提升行動部門聯席會議,及時通報行動進展,指導細化疾控能力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督促加快推進行動方案實施。
(二)協同推動落實。各部門要主動作為,上下協同,內外聯動,建立健全跨部門、跨縣區項目實施聯動銜接機制,主動對接省級資金投向,落實配套資金,形成政策疊加效應,確保行動工作有序高效推進。
(三)強化宣傳督導。廣泛開展疾控能力提升行動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重視公共衛生、參與疾控體系建設的良好氛圍。各責任單位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加強跟蹤問效,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確保責任到位、工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