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2 月26 日,上海,航拍金楊新村街道,浦東首個大型居民住宅社區配套設施更新項目在金楊新村建成
從社區食堂到托育中心,從完善硬件到理順機制,中國城市社區正在經歷從“居住社區”到“完整社區”的進化。
老舊小區和新建小區建設路徑有何差別?不同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地建設完整社區?建設完整社區對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具有哪些現實意義?聚焦完整社區建設相關問題,《瞭望東方周刊》近日專訪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

王凱
概括來說,“15鐘生活圈”側重于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是以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完整社區則是從設施建設、服務管理和治理機制等方面統籌社區建設,更注重社區的完整性、均衡性和動態發展。
二者互為助益。完整社區既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為“15分鐘生活圈”提供了建設、服務和管理的平臺,而“15分鐘生活圈”又豐富和完善了完整社區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建設。
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生活環境、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更完善的社會保障充滿期待。社區作為居民主要生活空間,近年來養老難、托育難、活動場地之爭等社會問題備受關注。此時提出完整社區建設,以人的需求為核心,聚焦群眾關切的“一老一小”設施建設,聚焦為民、便民、安民服務,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并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和城市體檢,通過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讓老百姓住上滿意的房子,生活在方便的社區,工作在美麗的城市,全力改善人居環境,是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
從最早的居住區到完整社區,從“住有所居”到“房住不炒”,中國經歷了住宅產業化的大規模建設階段到存量提質更新階段,居住區和社區的概念在不同階段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長期以來,居住區面臨重建設、輕管理、難更新的困境。完整社區建設以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為目標,通過物質空間建設和社會空間重構相結合的方式,促進社區建設好、服務好、管理好。
居委會在社區建設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居委會的作用也在不斷變化。過去,居委會的職能是管理社區、協調居民關系,是居民與政府溝通的橋梁。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居委會逐漸承擔起社區發展和服務的任務,也是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引領者。
近年來,隨著管理職能的不斷下沉,居委會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區物質空間與社會結構的調整建設當中。在完整社區建設方面,居委會通過與居民、物業公司、社區規劃師、社區公益組織等多元主體協同合作,協調社區資源,引導居民參與完整社區建設的方案制定、實施及運營,是中國式現代化社區治理的實踐者。
比如,在北京市海淀區北太平莊的完整社區建設工作中,居委會通過與責任規劃師合作,組織社區居民一起制定社區更新改造計劃,提高了居民的社區自治意識和參與度,保證了社區更新改造計劃的可實施性和居民滿意度。同時,居委會與物業公司、社區公益組織等多元主體一起組成了社區治理聯盟,共同解決小區內的物業管理問題,推動物業服務提升,讓居民收獲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2022 年4 月29 日,小朋友在重慶江北區石子山社區體育文化公園玩耍(王全超/ 攝)
老舊小區可利用的存量空間有限,資源碎片化,在有限的資源空間內要統籌好公共活動空間、公共綠地、停車空間、服務設施實屬難事,協調難、落實難、差異大、資金缺等成為共性問題。下一步,這些問題要通過健全政策機制、納入城市更新行動、因地制宜完善建設標準、統籌落實項目資金等多元方式逐步解決。
老舊小區可利用的存量空間有限,在有限的資源空間內要統籌好公共活動空間、公共綠地、停車空間和服務設施,實屬難事。
基于新建小區和老舊小區的現狀差異,在《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等技術文件中對新建社區和老舊社區有著不同的設施配建要求。對新建社區,要依托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集中布局、綜合配建社區服務設施,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對既有社區,可結合實際確定的設施建設標準和形式,通過補建、購置、置換、租賃、改造等方式補齊短板。通過社區、街區統籌考慮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如中小學、養老院、社區醫院等設施多社區共享,避免重復建設。
隨著老齡化、少子化時代的到來,各地探索了為老人提供老有所樂的空間場所,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同時也更為關注兒童友好,如建設兒童友好學徑、托育設施等。
我們看到許多沒有空間增設相關設施的社區,也在不斷摸索適合自身狀況的提升方式。比如通過配置無人智慧超市柜、箱體早餐點、智慧圖書柜等集成裝配艙體設施和5人制足球場、籃球場等多功能球類運動場地,補齊空間設施的不足??傊?,要立足于社區居民實際需求,充分挖掘存量資源,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

2022年7月10日,沈陽老舊小區昆山中路7 號小區墻體粉刷一新
各地要按照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開展居住社區建設情況調查,摸清社區底數、找準問題短板,推動公共服務補齊補強。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資源特色不同,完整社區建設要各有特色,與時俱進。
進入存量更新為主的新發展時期,完整社區的建設應充分結合本地城市更新行動和老舊小區改造,更新老舊的基礎設施(供水、排水、供電、道路、供氣、供熱、安防)以及停車、充電、慢行系統、無障礙環境等設施,優先保證人居安全底線。
超大、特大城市需要更為關注精細化治理,探索創新路徑,通過積極搭建社會公眾參與平臺,引導各界廣泛參與。如北京的責任規劃師制度,上海、武漢的社區規劃師制度,都由專業人員發揮技術紐帶作用,與居委會搭建公共參與的議事平臺,引導居民對社區改善建言獻策。同時,要注重提高數字化水平,如杭州市建立全域貫通的數字化平臺,推動數字社會場景高效落地,實現了政府基礎應用和市場服務應用的雙向賦能。
中小城市、縣級市建設完整社區,要通過充分對接群眾,增強社區凝聚力。如山東省東營市開啟“社區便民服務直通車”提供蔬菜、水果、肉蛋等日用品以及快遞包裹寄存服務,讓居民不出小區就可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江蘇省昆山市推行“昆小薇”行動提升城市小微公共空間,通過街頭轉角、老舊小區小微空間改造,形成兒童、老人、青年共享的樂活場所,極大地提升了社區活力。

家長帶著小朋友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愛山街道安定書院社區“好人館”按手印參與好家風活動(翁忻旸/ 攝)
建設好完整社區,一是有助于補足社區服務短板,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品質。在新冠疫情暴發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團隊在全國組織了7500多份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反映出社區存在的突出問題就在于城市基本服務的“補短板”和基層治理的“堵漏洞”等方面。所以,完整社區建設首先就是以補短板行動提升居民生活質量,進而完善城市功能、激發城市活力。
二是有助于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促進社區管理機制高水平創新。完整社區建設不僅是補設施建設短板,更要補服務和管理短板,并在此過程中對社區管理機制進行改革創新。通過引入專業化的物業服務、社區托管、組織代管或者居民自管的方式,建立物業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實現精細化、智能化服務。通過管理機制的創新,將完整社區管理由政府主導向社會多方參與轉變,既發揮政府在設施建設、基本服務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也發揮居民和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
總之,完整社區建設要牢牢抓住“安居”這個基點,以完整、均衡和動態發展的內涵與社會發展變化相適應,不斷滿足人民對新生活、新需求、新場景的追求。把社區規劃好、建設好、治理好,讓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