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
Q:《留學》記者A:EOR藝術留學實驗室創始人 陳鐘歌Chen
EOR藝術留學實驗室隸屬于北京介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為光明日報《留學》雜志會員單位之一。EOR以“作品即自身,自身即作品”教育理念為核心,以藝術思維與實踐能力的革新培養為目的,并在傳統藝術留學學科產品基礎上,增設了全學科“交互+”的特色產品系列,鼓勵學員在不同藝術設計領域進行研究與探索。EOR精心研發了學員定位、擇校規劃、作品集指導與創作、藝術化專屬文書與申請以及留學配套保障服務的一站式留學服務體系,使每位學員都能步入理想藝術院校。
01
Q:請簡單說說您的教育背景及從業經歷。
A:我碩士階段在倫敦藝術大學倫敦傳媒學院學習交互設計,畢業回國之后便一直從事藝術留學相關工作。
Q:請您簡單介紹公司及業務范圍,可突出優勢及與同類型機構有區別的地方。
A:業務范圍主要是設計與藝術類留學,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集”。EOR藝術留學下設九個科系板塊:視覺傳達、數字媒體藝術、服裝時尚珠寶、工業產品、建筑空間環藝、舞臺戲服、純藝術、藝術人文管理、電影。每年我們都會基于全球主流藝術院校最新教學成果進行大量教研工作,提供詳細教學規劃并將內容傳授給本科和研究生申請者。在EOR藝術留學實驗室,由于數字媒體藝術與視覺傳達科系板塊尤為突出,在原有產品基礎上,我們推出了數字媒體藝術與各個科系跨界的全新教學產品系列,給申請學生更多的選擇。因此,我們大膽提出了“復合申請”作為主要特色,對應各個學科“交互+”的思路,融合各種交互范圍。其中,交互設計在我們這里細分為:視覺交互、裝置交互、人機交互、游戲交互、服務交互、工業產品交互等。由于交互設計本身包容性比較強,無論各個學科都可以跨專業到交互,從作品集到商業落地,無縫銜接,對應申請需要、對應市場需要兩者都可以滿足。
業務流程:①規劃環節;②藝術導師專業評估與試聽;③作品集創作與審核;④文書撰寫與審核;⑤提交申請與面試輔導;⑥確認錄取與出行協同;⑦進入夢想院校。對于一些面對申請專業猶豫不定的學生,前期我們的規劃老師,都會根據學生個體需求進行課程規劃。試聽課時,老師會先根據申請學生具體情況與意向做詳細介紹,學生再去看自己想學的專業到底適不適合自己,最終自主選擇。但大多數情況下,基于學生申請意愿,我們都會為他們打開更多元專業申請的大門。在作品研究與創作環節,我們實行預約制度,每周排課,對應專業導師;從課題選題課程、調研方法課程,以及實驗課,到最后的成品產出課,全流程環環相扣。搭配后期與作品直接關聯的文書,使申請學生在原有夢校和專業的基礎上,有更多的選擇,做到不是學校選擇學生,而是學生選擇學校。這是我們一直所堅持的。
另外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我們的藝術導師均畢業于世界頂尖藝術院校,十分具有責任心,并且每位老師所帶學生的數量是可控的,以最大限度保障申請學生的作品與申請質量。
02
Q:除此以外,請您講講您對于公司和團隊的直觀感受。
A:我的直觀感受可以理解成“從最初創業的三個人到現在全團隊共同努力服務好每一位申請學員”。工作室場地也由三個合伙人共同設計裝修,從構思,到設計,到落地,三位合伙人互相配合,齊心協力。從畢業回國后開創工作室,遇到疫情也是共同擔當,全力開展“空中課堂”線上授課,疫情三年我們所有人風雨無阻。直到2023年初國內政策徹底放開,回顧過去的風風雨雨,大家雖然會覺得挺累,但卻都堅守在各自崗位。我們走得不快,但是很穩。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我們的團隊,那必然是我們的成績:世界頂尖院校申請成功率達99%,甚至更高。
03
Q:您是如何給自己定位的?是一名教育者還是管理者?
A:我認為我一直是一名教育者。因為在我們三個創始人中,我一直負責教學部分。雖然我也從事教學管理的工作,但實際上還是以教學生為主的,并沒有脫離一線。就我個人來說,我的重心也完全放在了我們申請學生身上,希望不辜負每一位,因為他們把未來交給了我們,我們就要肩負起這個責任。
以教育者角度,我們的藝術導師事實上都跟申請學生成了好朋友,并不是學生拿到offer之后就跟我們老師陌生了,我們依然會保持聯系,并在學員讀書與就業期間提供相應的幫助。在我們這的申請學生,有時候會待到很晚才回家,我們的藝術導師也會跟著到很晚,尤其是在申請季,可以理解為我們在用生命陪伴他們。比如2022年底申請季的時候,那時幫助學員申請排名世界第一的藝術院?!始宜囆g學院,團隊從頭一天的十點左右一直陪伴到第二天下午三四點,其間幾乎未眠。
我們這個行業需要與時俱進,比如最新的學校動態、專業調整、專業老師是否改變偏好風格等,每年可能都不一樣。我們老師經常會跟相關國際頂尖藝術院校老師與已就讀的學生保持聯系,并從側面了解這所學校的專業變化。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04
Q:從您入行到現在,您覺得這個行業發生什么變化了嗎?
A:我認為整體上越來越卷了,這也是行業趨勢。從最開始有的學校比較好申請到隨著申請人數增多變得不好申請。我以前上學時,我們全班讀研的只有四個人,出國讀研就兩個人。而現在很多應屆畢業生一個班80%都會選擇讀研,這80%里邊可能有一半以上會選擇在國內考研,其余選擇出國讀研。并且所有的中國學生都想去最好的院校拼一把,回國找到心儀的工作,所以也導致大家的作品集與申請越來越卷。內卷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國外院校對中國學生作品的嚴苛程度更高。
單從我們的申請學生來說,他們也會互相對比,有的學生做得很好且特別努力,別的學生就更加努力甚至奮戰到很晚。競爭導致的這種內卷形式,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個人的激勵,我們會幫助學生將對自己的“卷”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不要太過焦慮,不要影響健康。
而作品集中實際上有很多東西不太一樣,比如課題深度、排版風格、選題調研等,這時學生也會擔心自己的作品是否足夠創新。這也是內卷造成的,導致我們需要一直找尋差異化的東西,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需要讓學生去感受整個作品里面的內容。因此我們更看重的不是模塊化、很板正的東西,比如一個老師帶出來的所有學生所做作品相似,而是基本上都是打散的,更多的是跟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從挖掘申請學員自己獨特性出發,打造出屬于每一個個體的極具個性化的作品集,使他們可以在內卷中脫穎而出。
05
Q:疫情有沒有什么影響?
A:從根本上對我們的影響沒有那么大,并且我們也一直在慢慢進步。從疫情出現開始,再到前段時間整體解封,從我們的角度來講,可能對于傳統留學來說有些影響,但對于藝術留學包括高中生升本科的來說,實際上影響不大。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本來就是要去國外讀藝術,不能因為疫情就不出去了,孩子便停留在高中或本科學歷狀態,只不過可能留學目的地發生轉變。比如疫情最嚴重時期,有的想去美國的學生轉到英國,有的想去英國或者其他歐洲國家的學生轉到了中國香港。
06
Q:您認為藝術留學行業未來是一個怎么樣的趨勢?
A:這個部分,我分享一些個人的感受。我認為藝術留學行業未來可能趨向于模塊化,每個機構基本上也都會很相似,即同質化。這也是我們整體的課程設置跟同類機構不一樣的原因,也不希望變得大眾化。藝術與設計本來就是在先進設計思維與方法論的基礎上,會具有一定個人色彩的學科,不能變成一種模塊化的創作,這種從申請學生角度來說一定不能獲得最大的提升。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同質化所帶來的影響會使院校面試官的眼光更刁鉆,他們每年都會看很多份申請,肯定會有自己的判斷,一看就知道是機構做的。再看中國學生,就會說得很直接,“我知道中國有作品集機構,我知道很多學生會花很大的價錢去做這個,我不能理解,但我能從作品中看出來,比如課題排版等”。
我們更多的還是希望申請學生能夠通過作品創作階段,對藝術與設計有新的認知或者感受。我們原來申請碩士的學生都跟我們說,在我們機構作品集創作半年、一年或是更久的時間,感覺比自己大學本科四年學的東西都多。
07
Q:從業期間,您中途有想過放棄嗎?
A:從沒有想過放棄,我自己乃至團隊都十分熱愛這份工作,每天都把絕對的熱情投入機構。無論學員和老師,在機構都能感受到我們全力以赴,為了目標赴湯蹈火,就像備戰申請一樣,只有這樣付出99%的汗水,才有可能成功。來到機構的學生、家長、老師就像選擇了詩和遠方一樣,便只能風雨兼程。
08
Q:對于正在準備申請的學生和家長,您有哪些建議可以分享嗎?
A:對于孩子是否適合學習藝術或者攻讀哪個專業,如果我是家長,我會更加支持孩子自己的選擇。藝術本身就是發散的,而且專業非常多。如果孩子真的喜歡這個專業,即使再難再累,他也會堅持下來,我就是這樣?,F在出國的很多孩子中,獨生子女較多,他們的父母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方向,所以管得也就比較多。并不能說這樣不好,但是孩子到底能不能讀藝術,其實我認為更多還是取決孩子自身喜好。
在選擇機構方面,建議看老師。學生主要是看自己跟這個老師是否適配,包括老師的教學背景、整體作品等。在前期,學生尤其需要規劃老師,因為家長、申請學生對這些并不是很了解。規劃老師會針對學生個人需求與實際情況作出規劃,讓學生自主決定所申專業院校和國家,盡可能全面地讓學生既能學所想學,生活上也能自然而然。
在個人就業方面,建議有機會可以去做更多的嘗試。比如先留在國外實習工作一段時間,再回國從事相關行業。跟藝術本身掛鉤的職業,我認為要看個人的發展方向,我一般跟學生說得都比較直接:你研究生讀的什么專業,可能跟你畢業回國之后做什么工作完全不相關。這其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實際就業跟自己理想中的方向會有一定差距。
在準備作品集方面,建議學生多去看些展覽,但建議在去看展之前先不要看簡介。首先站在作品前,思考這個作品想要表達什么,記錄下來之后再去看這個藝術家對作品的介紹。然后再去思考,如果你是這個藝術家,你會怎么去做這個相同的主題。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對于藝術的理解和認知,因為每個人對于藝術的看法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