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方瓊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合肥 230011)
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其靈魂,是支撐其長遠發展的精神命脈, 在一代代人的繼承與發展中,一個民族的文化會更加壯大。并且這一文化也會不斷給社會的穩定發展、 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不竭動力, 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民族文明的代表與智慧的結晶。文化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永葆活力,所以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應當堅持“雙創”的原則,才能保證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促使文化帶有時代特點,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并推動社會發展。 “創造性轉化”需要在文化的形式上進行變革, 以實現與時俱進;“創新性發展” 則應當在充分解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賦予其時代內涵,兩者各有側重。但實際上兩者之間也是密切關聯的, 因此需要正確地把控兩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我國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探索出一條科學且可以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也源遠流長,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支撐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精神支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的是在人們所進行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并傳承下來的具有指導性、先進性與前瞻性的文化內容, 這些內容不但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且引領文化創新,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價值觀。
中華民族歷經時代滄桑, 支撐其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屈不撓與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 在革命戰爭年代,面對敵人的入侵,國人團結起來在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擊,保家衛國肩負起時代的責任與使命。一些革命先烈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寧死不屈,舍生取義,用大無畏的精神保衛了國家,同時也彰顯出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與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
人類在面對浩瀚的宇宙時是十分渺小的, 在面對一些嚴重自然災害時往往無能為力, 所以就需要用寬容且敦厚的品格來面對社會事務。 個人品格要積極融入社會公共道德中, 用寬容的美德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厚德載物提醒人們要常常自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寬容、豁達,“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中華民族追求和諧的途徑之一, 也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和平、和諧的注重。《大學》中十分明確地闡述了“治國、齊家、修身、格物致知”十分提倡厚德精神。此外,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墨家學說中的“兼愛非攻”也都在不同的層面體現了厚德載物。
作為一個農耕大國, 我國勞動人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堅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勤勞、樸實是大部分人民群眾的典型特點,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則是中國人民的優良品質。 在國家的革命戰爭時期、改革開放階段及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有大量的仁人志士、知識分子投身到國家建設中,他們不但有崇高的理想, 而且知行合一有著良好的實踐精神, 充分體現出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理性和務實的精神內涵。務實、理性不單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更是在復雜社會環境下所需要的時代精神,這對繼承與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提升國人個體的道德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結晶和體現。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當今社會也應當繼續挖掘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 以推動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1]。 新時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點。
文化對一個人個體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 并且不會在短時間內從個體身上直接顯現出來[2]。 正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促進了個體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地優化,個體素質逐步提升。第一, 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思想促進了個體素質與修養的提升。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在發展中一直處于繼承傳統與對立統一的狀態下, 經過歷史的沖刷和演變逐漸沉淀下很多優秀的道德思想[3-4]。 這些道德思想影響和教化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對人的個體修養和道德素養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辯證唯物主義, 幫助人們客觀地看待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促使其可以正確地看待自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第二,優秀的傳統人文思想促進個人主體素質的提升。 中華傳統文化涉及的領域多并且包含了大量的優秀思想,例如其倡導以人為本,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有很多的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等精神品質。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必然有助于個體素質的提高。第三,傳統理想人格對現代人格修養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高尚的人格會讓人以較高的水平來看待社會事務,促使個體以“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原則來處事。 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在追求人格的不斷完善, 而理想人格的塑造恰恰符合這一點[5-6]。 中國傳統的理想人格在不斷地修正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完善的體系,儒家、道家等都是典型的代表。新時代,理想型人格依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并且其還會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的養分,實現長遠發展。
社會治理本身指的是政府有關部門、 民眾以及社會各類組織團體根據法律條文的規定以及道德規范等來對社會事務進行治理以推動社會健康發展的活動。 中華傳統文化則是通過提供文化手段來解決社會矛盾,從精神層面來支撐社會的健康發展,具體而言其價值體現在兩點:第一,從內容層面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培育出和諧穩定的社會,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思想, 以及對一些不良現象的批判、抵制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且其中還有大量的處事思想、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等,這些都有助于建立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 能同社會治理活動互相融合,促進社會的有序、健康發展。第二,從理想上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本, 其不但有著獨特的價值取向,并且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點、道德要求以及行為特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了一代代的中國人,使得人們的思想高度統一,發揮了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 給中華民族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發展奠定了道德基礎,并且用“禮治”的方式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想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 并且涉及面廣比較復雜, 因此可以從多個方面來考慮問題并尋找解決途徑。
對一種文化有認同感才會支持其文化所宣揚的精神品質, 被這種文化所教化的社會才能獲得更多人的助力和支持。 所以想要發揮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促使其在社會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首要工作就是激發出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第一, 通過制度的完善來推動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文化復興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想要發揮出文化的作用, 國家有關部門就應當強化制度建設,例如制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發展指導綱要[8]。各級地方政府應結合自身地域特點展開宣傳和推廣, 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 接受和認同傳統文化。 國家政策制度的落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起到了較強的支持作用,民眾對傳統文化越認同,也就越能支持國家發展與社會建設。
第二,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宣傳。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促使民眾在思想層面達成共識,在宣傳形式上也應當注意多樣性,例如可以采用文藝演出宣傳、影視作品宣傳。也可以充分利用融媒體展開宣傳推廣, 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廣博性、影響性,促使人們在生活中感知傳統文化的力量與作用。 這樣才能更大地擴展傳統文化的受眾面, 將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弘揚作為一項長期且重要的工作,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如此才能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傳承氛圍,為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
同樣的含義用不同的語言表達, 其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新時代在“雙創”視域下,想要發揮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作用, 就應當從語言層面進行創新。與時俱進,用富有時代氣息的話語來表達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第一, 結合時代發展, 語言表達要富有時代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其在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其主旨內容往往能夠結合時代特點來發展。所以,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應當聽從時代召喚,結合實踐需求,在語言表達上展示出時代特點。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在現代社會中分別有自己的含義。“仁”指的是以人為本;“義”則強調要公平公正;“禮”不但包含禮儀規范這一表層意義,還有平等尊重的意義;“智”簡單而言指的是智慧, 但是在新時代最高的智慧就是在原有知識或技能的基礎上實現創新;“信” 有兩層含義,其一信仰,其二誠信[9]。這樣的語言表達才能使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同時也彰顯出了時代特點。
第二,生活化的語言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停留在書本上,而是應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其語言表達也應當呈現出生活化的特點。 如此才能使得中華傳統文化更加地直觀和具體, 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提升其影響力與號召力。 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社會民眾思想道德的教化, 發揮出自身的價值和作用。
傳統文化涉及范圍廣,政治、文化、藝術、道德等多個方面都有其影子, 也都在其指導下獲得了不斷地發展。新時代在“雙創”視域下,應當充分挖掘其中的優秀資源, 以給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提供更加強大的助力和精神支撐。
第一,文化與藝術資源的開發。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并非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的,例如繪畫、建筑、雕塑、戲曲、武術、舞蹈等,這些藝術表現獨具匠心且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 更重要的是其中還蘊含著一些思想或哲理。要加大對這部分資源的開發,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這類傳統文化, 同時也要挖掘出更多的傳統文化繼承人, 培育出更具影響力的各類藝術家, 這些藝術家可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在新時代展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第二,德育教育資源的挖掘。道德修養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 而一個群體的綜合素質則可以代表其地區或民族的水平,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可以為教育提供助力。所以要對其展開深入挖掘,給孩子們講述革命歷史故事,或者是道德模范、勞動模范的事跡等,讓其個人思想意識受此影響,進而用較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提升個人道德修養。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才能發揮出來, 也才能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開發不同地域的文化資源。我國地域遼闊且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有一些自己的獨特性,開發這些獨特的資源,一方面可以實現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 另一方面可以用這些民族資源、地域資源來豐富傳統文化。各個民族之間溝通得更加通暢, 會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想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落實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實現創新創造,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提升人們踐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識。想要人們踐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要求或者是按照其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則可以制定一些政策措施, 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傳統文化的認知、 宣傳中,以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第二,讓中華傳統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切實的行動讓人們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樣不但可以提升人們的參與感還能增強其認同感。 具體可以采用節日活動、民俗慶祝活動的形式來展示傳統文化,促使人們意識到傳統文化就在身邊,進而主動參與。
第三,制定一些激勵制度或表彰制度。對一些持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組織或個體要進行表彰,尤其是對一些專家或影響力較大的人可以給予精神層面及物質層面的獎勵。 這樣可以提升其開展傳統文化探索與宣傳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在對這些人物進行表彰時,廣大群眾也會被其事跡所感染,提升了傳統文化在群眾中的影響力, 促使更多的人通過實際行動來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創造發展。
在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傳播范圍也更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與時俱進,用更多的載體進行傳播,以擴大其影響力,更好地發揮出自身價值。
第一,依托現代媒體平臺實現傳播。 無論微博、微信、抖音還是一些自媒體都可以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平臺,這些平臺的受眾多,傳播速度快范圍也比較廣,要借助其優勢來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第二,依托文化遺產實現傳播。文化遺產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的良好載體, 保護好文化遺產,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歷史文化,了解文化是如何傳承至今的[10]。 強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做好相關的考古工作,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更彰顯出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其在教化人民,推動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新時代“雙創”視域下,更應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解讀, 了解其時代內涵與價值底蘊, 然后再結合實際情況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具體而言,首先應當激發群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然后再結合時代性,創新其語言表達;其次應當充分挖掘其文化藝術資源、德育資源等,實現對人們的教育培養;再次需要創新傳統文化的實踐機制; 最后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進行優化,這樣才能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新時代依然發揮出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