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黨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建設數字中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組建國家數據局更是備受矚目。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平臺發展十分迅猛,電子商務、移動支付規模居于全球前列,數字經濟可謂異軍突起。
以“發揮數字經濟帶動就業的杠桿效應”為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劉尚希提交了順應數字化大趨勢、促進就業政策創新的提案。
劉尚希,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高端智庫首席專家,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對于很多涉及發展大勢的問題,他的研究和思考頗具前瞻性。
當前,我國就業市場面臨多重壓力,劉尚希在提案中對此作了分析,并提出“保就業面臨新風險,促就業不能走老路”。
老路不能走,新路又在何方?根據研判,劉尚希另辟蹊徑,提出全新發展思路,即“發揮數字經濟帶動就業的杠桿效應”。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就業格局也相應改變。在我國,數字經濟創造的新就業崗位占比近三成,在第三產業中,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占比達六成。劉尚希認為,數字經濟是未來經濟的主體形態,其引領作用強勁,尤其體現在就業方面。在此背景下,傳統的就業認知框架亟待被打破,就業促進政策也必須加快創新。
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吸納青年就業;二是發揮數字經濟包容性特質,提升勞動參與率;三是提升勞動者數字素養,提高數字能力。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就業似乎必然與單位、崗位掛鉤,包括要有固定的上班地點等,反而忽略了就業的本質其實是獲取收入。直播帶貨、送外賣、開網約車、開網店……數字化背景下,傳統就業形態被改變,大量獲取收入的機會隨之涌現。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平臺經濟與競爭政策觀察(2021年)》顯示,2020年,我國價值超百億美元的數字平臺達36家,首度超越美國,同年我國數字平臺總價值逾2萬億美元,占全球比重22.5%。在劉尚希看來,平臺化是數字經濟的大勢所趨,他建議加快經濟全面數字化轉型,以此促進就業,尤其是年輕人就業。
勞動參與率是經濟活動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是衡量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狀況的指標。與發達國家一樣,近年來我國勞動參與率出現緩慢下降的趨勢。如何扭轉這一趨勢?在劉尚希看來,數字經濟不失為一個好的答案。
一個人只要敢想敢干,就能找到各種賺錢機會,不囿于各種條條框框和“門檻”,它能為人們提供更多更自由的就業機會,這就是數字平臺獨有的魅力。特別是對于特殊困難群體,數字經濟具有更加友好的特點,值得大力提倡。劉尚希建議依托數字平臺開發更多就業機會,讓勞動者擁有更多自主就業創業選擇權。
數字化時代,人工被機器取代的情況不可避免。但與此同時,管護機器人、以虛控實等新興職業不斷涌現。劉尚希認為,具備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在當前和未來的就業中尤為重要,他建議大力加快發展數字教育,降低知識獲取門檻,提高勞動者的數字應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