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因為姓氏筆畫的優勢,我坐在第四排,是最靠近主席臺的一批代表,我的座位正對著主席臺。
習近平總書記以全票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等重要時刻,我都近距離看得特別清楚,非常激動、心潮澎湃……”首次參加全國兩會,丁德芬想要描述的場面太多,“多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她將促進建成周氏文化園、周學熙公園,推動家風文化傳承和研究的建議帶到全國兩會,“每次看到總書記,就會想起他曾多次強調家風建設的重要意義,我也更加感到使命光榮、責任在肩”。
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家風文化廣為傳承。2013年10月25日,時年68歲的周啟晉從香港來到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堯渡鎮梅城周村組。這位晚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洋務派大臣周馥的后人,在葉落歸根的時節,開啟尋根問祖之旅。在周氏后人及眾多家風文化愛好者的推動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東至周氏文化研究會于2015年正式成立,周啟晉任會長,丁德芬等人任副會長。
自此,一批批海內外周氏后人多次返鄉祭祖,積極參與研究、宣傳周氏家風,推動家風文化建設。2016年,池州東至周氏家風館正式落成,丁德芬就是家風館的志愿講解員之一。她介紹,展館以《六世書香·百年家風》為主題,重點展示周氏家族“崇儒尚德、培心正業、清慎開明、勤儉樂濟”的優秀家風,免費向公眾開放,至今已接待訪客超過10萬人次。
家風館成立第一年,國際航天航空專家、美國太空營原中國區大使、周馥曾孫周嗣良攜夫人林玉英回鄉訪問,并在東至縣至德小學發表演講。年逾古稀的老爺子,從自己的身世、求學經歷講到航天科研活動、太空科普知識,為孩子們播種科學的種子、根植家國情懷。這份跨越千萬里、情牽幾代人的傳承,讓莘莘學子見證現代版《回鄉偶書》,中華好家風的教育意義也從家庭延伸到校園。
與此同時,東至周氏文化研究會致力于推動與各大院校的深度合作,在教育學術領域挖掘家風文化的內涵。一百多年來,周馥及其后人對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在復旦大學、山東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高校校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東至周氏文化研究會一經成立,就獲得來自北京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高校專家學者的支持,通過開展家風文化研討會深化學術成果,將家風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有機結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當地及周邊多所中小學校也積極到訪周氏家風館,多次組織研學活動。每年寒暑假,家風館還會迎來一批批大學生志愿者,為廣大游客提供講解、接待服務,將公益精神融入家風文化。
從小家到大家,從小學到大學,從學生群體到專家學者,老中青接力傳承,形成合力,延伸了周氏家風的精神價值和現實價值,拓展了家風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在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周馥之子周學熙被認為是華北新式工商業的開拓者,先后擔任開平礦務局、唐山細棉土廠、京師自來水公司、周氏企業集團等負責人,他與時俱進注重技術革新,積極維護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堅決與境外勢力斗爭,堅守民族大義,為百姓謀福利,獲贊“愛國實業家”。
“祖宗積德遠功名,我被功名累一生。但愿子孫還積德,閉門耕讀繼家聲?!迸R終前,周學熙留下絕筆《示兒最后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耕讀傳家的家風熏陶下,周氏后人學術名家輩出,古籍收藏家周叔弢、歷史學家周一良、金石大家周季木、佛學家周叔迦、戲劇史專家周明泰、數學家周煒良、神經外科學家周杲良……其學術人才之眾,所涉領域之廣,被譽為“一個家族足以興辦一所一流大學”。
現有資料顯示,周氏家規家訓包括《周氏家族家規十八條》《周氏家族周馥家訓六條》《負暄閑語》三部分。其中,《負暄閑語》是周馥為教育子孫后代而撰寫的散文體家訓,全書分二卷,分別從讀書、體道、崇儒、處事、待人、治家等12個方面為子孫后代制定價值標準。千百年來,名門望族代代傳承的家規家訓,形成了獨特的家風文化,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注重研究家風文化,探索家學淵源,解析成功密碼。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丁德芬將周氏家風文化研究資料形成建議,“希望盡快促進建成周氏文化園以及周學熙公園,讓其成為研究、傳播、弘揚周氏家風文化的載體,促使學術研究更加接地氣,推動學術成果落地,讓好家風文化為全社會所用”。
“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周氏家規中有許多這樣的名言?!倍〉路腋嬖V記者,在池州市東至縣堯渡鎮梅城周村組,倡導閱讀、節儉、行善等的標語隨處可見,男女老少倒背如流,價值觀念深入人心,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村民的文化自信,增強了他們的家鄉榮譽感和自豪感。伴隨著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徐徐展開,在推廣周氏家風的同時,有關部門大力改造人居環境,構建現代化鄉村文化公共空間。在保護、開發、利用好周馥墓、周馥接官廳、周氏宗祠等古建筑資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打造文化墻、書香長廊,推廣好家風,營造好鄉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丁德芬告訴記者,家國情懷是周氏家風永恒的主題。近代以來,以周學熙為代表的周氏后人北上為官,不忘關心家鄉發展,大力支持族人辦學校、建醫院、造大橋、筑河壩、辟義田、護文物……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叔弢是周馥的孫子,也是一名古籍愛好者和收藏家,他曾多次向國家圖書館等單位捐贈精品藏書和文物,包括宋、元、明等朝代的刻本、抄本、善本,捐贈數量多達萬冊。2016年以來,東至縣先后遭遇兩次特大洪災,周氏后人自發與當地縣委縣政府聯系,捐款救災,心系故鄉。“交通和通訊日漸發達,游子們對家鄉的愛,源源不斷以各種形式回歸故里。”丁德芬說。
近年來,東至周氏家風館先后被評為安徽省首批家風研學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為團結海外僑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揮了積極作用。
“回家越來越方便了!”周氏后人們幾乎都會對丁德芬表達類似的感慨,面對這群漂洋過海、翻山越嶺遠道而來的新老面孔,她也表示感同身受:“池州九華山機場在東至周氏文化研究會成立的同一年正式通航,高鐵站在2019年年底開始施工建設,高速公路網日漸完善,水泥路村村通……”丁德芬現任池州市國道206東至超限超載檢測站副站長,參與基層交通治理工作二十余年。本屆兩會,她還準備了關于交通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安徽是勞務輸出大省,池州是旅游歷史名城。依托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希望我們的人才隊伍、家風文化都可以更好地走出去、引進來,為鄉村振興賦能,助力精神文明建設,打造城市文化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