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平達

約在六年前,45 歲陳女士的月經周期開始出現明顯改變,但測骨密度與41 歲時比較,沒有明顯下降,故未引起其重視。
一年前陳女士停經,骨密度明顯下降(5年中平均每年下降1%)。醫生建議她接受絕經激素治療,但她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未接受治療。近期來復查,發現近1 年中骨密度迅速下降(約5%)。
骨質疏松是一種“靜悄悄的流行病”,其初期常無明顯臨床表現,但是隨著骨量的不斷丟失,骨微結構的持續破壞,患者可出現疼痛、駝背,并容易在跌倒、用力,甚至咳嗽等情況下發生骨折。很多人是在骨折后做骨密度檢查,才發現自己患了骨質疏松癥。
目前,很多學者建議女性在40歲后就要定期檢測骨密度(雙能X線吸收法),以及時了解骨密度的變化情況,并在骨密度出現快速下降時采取相應防治措施。
很多女性往往要到絕經后才想到防治骨質疏松,其實40 歲以后女性如果出現月經周期明顯改變,常提示其卵巢功能衰退,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質丟失增快。如果陳女士在45 歲月經周期出現明顯改變后,及時采取干預治療,其骨質就不會丟失這么多。
女性進入圍絕經期后,骨質疏松的干預措施包括基礎措施和藥物干預。基礎措施包括均衡膳食、規律運動、補充鈣和維生素D(每天攝入鈣1000 毫克、維生素D 600國際單位);藥物治療可選擇絕經激素治療,以補充外源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其他聯合應用的性激素),不愿意接受絕經激素治療的女性可選擇雙膦酸鹽類等藥物。
從骨密度檢查結果來看,陳女士目前處于低骨量階段(其中全髖骨密度T值為-1.6)。很多人認為,既然還沒達到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T值≤-2.5),就不需要治療,這其實是錯誤的。
首先,骨密度T 值只具有診斷價值,并不是臨床治療的界限。換句話說,T 值僅能夠發現一個有骨質疏松危險因素的人是否患有骨質疏松,但并非只有患了骨質疏松才需要治療,只要骨質丟失加快,低骨量和骨量正常的人同樣也需要治療。
其次,進入圍絕經期后,女性骨密度是一個持續下降的過程,如不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平均每年骨密度T值下降約0.1。也就是說,如不采取治療措施,陳女士約在10年后(60 歲左右)就會發展到骨質疏松,并容易在跌倒等情況下發生骨折。
所有的疾病都需要盡早防治,骨質疏松也不例外!
小知識:什么是圍絕經期?
大多數女性圍絕經期的開始,是以月經紊亂為首發表現。一般來說,一個40 歲以上的女性,如果在10 個月經周期內有2 次或2 次以上相鄰月經周期改變≥7 天,就可以認為該女性已經進入圍絕經期,而由于卵巢功能衰竭導致的月經不來潮,停經12 個月以上稱為絕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