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妙霞

五加科人參屬,包括多種藥用植物,其中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的有人參、西洋參等。
●人參
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干燥根和根莖。
主產于吉林、遼寧、黑龍江,傳統以吉林撫松縣產量最大、質量最好,稱吉林參。野生者名“山參”,栽培者俗稱“園參”。
園參經曬干或烘干,稱“生曬參”。播種在山林野生狀態下自然生長的稱“林下山參”,習稱“籽海”。
●紅參
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栽培品經蒸制后的干燥根及根莖。
可見,人參和紅參屬于同一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莖的不同炮制品。
●西洋參
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干燥根。
●黨參
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的干燥根。
●太子參
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
因此,黨參和太子參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是參,不屬于一個科屬。

人參、黨參、太子參和西洋參,這四種我們平時生活中常見的中藥材,分別屬于不同植物的干燥根。它們的功效各不相同,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質來挑選適合自己的參呢?
★人參
藥性: 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腎經。
功效: 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適宜人群: 人參在諸參中屬補氣佳品,適合氣虛為主的人群。一些慢性病患者或體質虛弱者,秋冬時服用,能滋補強身。
用法用量: 從小劑量開始服用,文火另煎兌服,慢慢增加,千萬不可一次服用過多,否則會出現興奮、失眠、血壓升高等情況。
使用注意: 在服用人參期間不宜喝茶及吃蘿卜,以免影響藥效。在服用人參期間若出現舌苔白膩、感冒及腹瀉等不適,應暫停服用,待癥狀緩解后再行服用。
★紅參
藥性: 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腎經。
功效: 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
適宜人群: 適用于久病體虛、怕冷的人群。
用法用量: 從小劑量開始服用,文火另煎兌服,慢慢增加,千萬不可一次服用過多,否則會出現興奮、失眠、血壓升高等情況。
沖茶法: 將紅參薄片放在杯中,接著用沸水沖泡,蓋上蓋悶5分鐘后即可服用,沖泡多次后,可將紅參一起吃下。
嚼食法: 取2~3 片紅參薄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
磨粉法: 將紅參磨成細粉,每日吞服,一般每次2 克,用量可視個人體質而定。
★西洋參
藥性: 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
功效: 補氣養陰,清熱生津。
適宜人群: 適用于氣陰兩傷而有熱者。主要表現為神疲乏力、氣短、汗出、心煩、口渴等。
用法用量: 煎服,3~6 克,另煎兌服;入丸散劑,每次0.5~1克。
沖茶法: 將西洋參薄片放在杯中,接著用沸水沖泡,蓋上蓋悶5分鐘后即可服用。
磨粉法: 將西洋參磨成細粉,每日吞服,一般每次1 克,用量可視個人體質而定。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涼,胃有寒濕者不宜服用。
【鑒別用藥】人參與西洋參均有補益元氣的作用,可用于氣虛患者。但人參補氣效果好,單用即可收效;西洋參補氣的功效相對較弱,但可以養陰清熱,一般夏天可吃點西洋參。
★太子參
藥性: 甘、微苦,平;歸脾、肺經。
功效: 益氣健脾,生津潤肺。
適宜人群: 適用于氣陰兩傷者。主要表現為:乏力、出汗、口干、胃納不佳等。
用法用量: 煎服,9~30克。
【鑒別用藥】西洋參與太子參均為氣陰雙補之品,但太子參作用較弱。凡氣陰不足的輕癥、熱不盛及小兒,宜用太子參;氣陰兩傷而熱較盛者,當用西洋參。
★黨參
藥性: 甘,平;歸脾、肺經。
功效: 補脾益肺,養血生津。
適宜人群: 適用于肺脾氣虛、氣血不足的人群。主要表現為:乏力、頭暈、胃口不佳、大便溏稀等。黨參作用緩和,藥力薄弱,古方中輕癥和慢性疾患者,可用黨參加大用量代替人參,而對于急癥、重癥則仍以人參為宜。
用法用量: 煎服,9~30克。
溫馨提醒: 中醫的進補是在體質學說的理論指導下,以四季氣候變化為導向。如若體質情況較為復雜,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調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