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春 駱利元

“已經沒有意義了,直接去死吧?!边@是15歲少年胡某某在自殺前的留言,言辭令人心痛。這場悲劇本可以不發生,事件背后反映的是不容忽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相較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抑郁常常被誤解為“叛逆”,不僅無法使青少年得到及時救助,反而將其推向更為沉重的深淵。那么,兒童青少年時期最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抑郁只是單純的情緒不好嗎?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看不見的疾病”呢?
在2021年公布的我國首份《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中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整體精神障礙流行率約為17.5%。一項國內的研究顯示,存在自殺意念的青少年竟高達23%。如果我們知道以下這些,在兒童青少年出現抑郁時,我們可以及早發現,及時應對。
目前青少年最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是抑郁情緒,但抑郁情緒不等于抑郁癥,可能只是某一階段的情緒問題。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出現抑郁情緒往往有以下4個線索:
●生活事件線索
生活、學習環境改變,導致人際關系及學業壓力增加,可能讓孩子出現適應困難。
●行為線索
外表改變,如穿衣突然變得灰暗、發型變化過大;交際改變,如不愿意去接觸他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行為異常,如把自己心愛的東西交予他人。這些行為一般較隱蔽,不易被發現,且經常被定義為“內向”而被忽略。
●情緒線索
緊張,敏感,過度解讀別人或者某件事情,過度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有沖動行為,如自傷、摔東西。
●軀體線索
情緒軀體化表現更明顯,即孩子的異常情緒通過軀體不適表現出來,比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睡眠差、體重減輕等。
當孩子存在心理問題時,不一定每條線索都會出現,有的孩子會在某一方面出現問題,但是這些線索往往都是疊加在一起的。校園是孩子們生活中占比最高的社交場所,在學校里也會出現一些特殊表現:比如不愿意和朋友、同學來往,喜歡獨處;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經常流露出不安、焦慮、悲傷等情緒;學習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出現以上問題時,需要引起家長及學校的高度重視。

●做好陪伴及安全防護
抑郁癥會削弱孩子的意志力,讓其產生各種消極念頭,甚至可能會做出一些自傷行為。所以,在孩子抑郁癥治療期間,父母要盡可能多地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并做好安全防范,注意把家里的危險物品統一保管,避免傷害到孩子。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盡量保持正常的作息規律。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當孩子出現孤獨絕望感的時候,要及時予以安慰,表達對孩子的支持。此外,多層面傾聽孩子,聽懂孩子的“言外之意”。
●良好的家庭關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的抑郁在某些層面也是在提醒家長,家庭關系是否需要做些調整?夫妻間,相互尊重、彼此理解、更多支持。作為父母,應當建立邊界意識,回歸父母角色。和諧美好的家庭關系能讓孩子從中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充滿好好生活的動力。
●父母情緒穩定是孩子病情恢復的有力保障
抑郁的孩子通常對環境異常敏感,尤其對身邊人的態度和情緒非常在意。孩子出現莫名發脾氣、迷戀手機、荒廢學業、作息日夜顛倒、自我封閉等情形,會讓家長感覺焦慮、生氣、沮喪等。這就需要家長及時做好自我調整,不被孩子糟糕的情緒擾動,讓孩子感受到安全、穩定,以利于病情的恢復。
●放平心態,坦然面對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放平自己的心態,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壓力,可以轉變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轉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切勿自我設限,承認自己所面對的一切,接受它,及時調整心態,莫讓生活偏離正常的軌道。
●擴大人際交往范圍
對于抑郁癥患者,他們往往生活圈子都很小,喜歡封閉自己的內心。因此,建議青少年可以多接觸社會,多交往一些朋友,擴大自己的社交范圍。人際交往范圍的擴大也可以幫助自己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方法。
●釋放和傾訴
許多人把哭訴當成一種非常懦弱的表現,習慣性一個人獨自面對出現的困境,把所有的壓力和眼淚全部隱藏起來,長期下去會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產生很大的影響,必須學會釋放壓力,哭訴或者傾訴也是一種很好緩解抑郁的方法。
●運動和親近自然
運動會產生內啡肽和多巴胺,這些腦垂體分泌的物質能使人部分消除疲勞感、疼痛感,同時起到宣泄情緒的作用。親近自然能夠更好地調節我們的注意力,激發探索的求知欲望。
如果抑郁癥狀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千萬不要任由其發展下去,必須積極尋求更為專業的治療,專業的心理醫生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幫助你走出心理陰影,打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