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將“選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人”作為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問題。從“四條標準”“又紅又專”“四化”方針到“忠誠干凈擔當”,干部選用標準的歷史演進對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抵御負面思潮影響、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干部選用要以信仰堅定、對黨忠誠作為政治標準,為民服務、作風優良作為作風標準,本領過硬、擔當盡責作為能力標準,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關鍵詞:干部選用標準;干部隊伍建設;黨管干部
中圖分類號:D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3)04-0021-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邊疆地區基層干部治理能力提升機制研究”(22BZZ069);中國社會科學院新時代黨建研究中心2023年度研究課題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政治建設的原創性貢獻研究”(DJZX2023010)。
作者簡介:張穎(1994—),女,太原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的建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關鍵在人。”[1]26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選賢任能,把回答“選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作為干部隊伍建設的“第一道關”,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干部選拔任用標準。干部選用標準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的時代性和針對性,為不同時期政治路線得以貫徹落實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對回答新形勢下“選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人”提供了寶貴而深刻的經驗啟示。
一、中國共產黨干部選拔任用標準的歷史演進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重要問題。百年來,干部選拔任用標準隨著不同歷史階段主要任務的變化,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具體的內涵與要求。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四條標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推翻“三座大山”,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相適應,黨在這一時期提出“任人唯賢”“才德兼備”的用人路線。1943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央黨校第二部開學典禮上強調了“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所講的關于干部標準的四條:無限忠心,聯系群眾,獨立工作能力,遵守紀律”[2]55。“四條標準”對“任人唯賢”“才德兼備”原則作出了更為具體的解釋,使黨在復雜連續的革命斗爭中培養選拔了一批又一批身經百戰的優秀干部。
其一,“無限忠心”指干部要忠實于黨,忠誠于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革命事業。面對極為艱難的革命形勢,毛澤東強調:“你是不是無限忠心,要用客觀的標準來衡量。”[2]60干部是否對黨忠誠,要在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爭中接受考驗,看他是否能在困難環境中戰勝自我、在與敵人的斗爭中隨時準備犧牲一切。正是依靠這樣政治堅定、敢于犧牲的革命干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線政策才能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才能在復雜殘酷的革命戰爭中戰勝敵人、取得勝利。
其二,“聯系群眾”指干部要緊密貼近群眾、充分發動群眾。黨的七大指出,黨的政治路線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2]303。堅持群眾路線是黨取得革命勝利的法寶,黨的干部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做到聯系群眾、宣傳群眾、服務群眾、依靠群眾,才能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有效地組織起來,才能在黨的各條革命戰線中發揮出人民群眾的最大偉力,從而實現建立“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中國”[2]304的革命目標。
其三,“獨立工作能力”指在革命斗爭中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真本領,能夠獨當一面。抗戰之初,黨內缺乏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干部[3]59,為了克服缺點、使黨在抗戰中發揮出決定作用,黨不斷提高干部工作能力要求,包括掌握“現代式軍隊的管理和指揮”[3]141“能看能寫,又有豐富的社會常識與自然常識”[3]387、解決“生產、弄飯吃”的問題[2]72、“研究與學習城市工作”[2]166等。這些在軍事戰略、農業生產、革命理論、城市工作等方面的能力素質,是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為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其四,“遵守紀律”指在一切革命斗爭中都嚴格遵守黨的紀律。黨要領導無產階級及勞動人民從被壓迫、沒有任何權力的處境中獲得解放,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斗爭,黨必須具有統一的、嚴肅的紀律,黨的干部必須嚴格遵守并執行黨的紀律,這是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黨的紀律規定“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四個基本原則[3]582,即選拔任用那些以實際行動忠實執行中央和上級決定的干部,堅決杜絕干部隊伍中出現任何故意歪曲、陽奉陰違的態度和行為。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又紅又專”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是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時代命題,如何進一步鞏固政權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國共產黨干部路線調整的主要目標。1957年,針對“外行可否領導內行”的問題,毛澤東對政治和業務的對立統一關系作出了回答:“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對不問政治的傾向;但是,專搞政治,不懂技術,不懂業務,也不行。”因此,為了適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任務,“各行各業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術和業務,使自己成為內行,又紅又專”[4]309。
其一,“紅”指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新中國成立初期,針對干部隊伍中出現政治麻痹、思想松懈、驕傲自大、貪污腐化等不良思想風氣,黨強調干部要徹底與資產階級世界觀決裂,自覺樹立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在思想上政治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1964年,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培養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的五條標準,一是懂得一些馬列主義,二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為重,三是團結大多數的人,四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五是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5]。這五點具體要求明確了干部“紅”的內容與方向,總結了在黨內外、國內外各種困難挑戰面前干部選拔任用的政治標準。
其二,“專”指業務、技術方面的要求。沒有一支懂業務、懂技術的干部隊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技術水平就難以提高,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也無從談起。隨著“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干部在革命戰爭時期積累的會打仗、搞土改的本領已遠遠不夠,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提出:“要學新本領,要真正懂得業務,懂得科學和技術,不然就不可能領導好。”[4]350同時強調,技術是可以學懂的,“我們必須學文化(科學、技術),學建設。我們是否可以學會科學技術?如過去一樣,可以學會的”[4]290。不斷提高干部選用的科學技術和業務水平標準,是完成社會主義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重要條件,是關系社會主義建設前途的重要問題。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四化”方針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以“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6]158為繼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在盡快使人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主要任務面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強的、有專業知識的干部”[6]221。對此,鄧小平提出,“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是革命和建設的戰略需要”[6]396。堅持以“四化”方針作為這一時期的干部選用標準,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其一,“革命化”標準的內涵隨著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過程而豐富發展。全面撥亂反正時期,鄧小平提出“中國的穩定,四個現代化的實現,要有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要有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性強的人來接班才能保證”[6]193,最主要的標準“一條是擁護三中全會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一條是講黨性,不搞派性”[6]192。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不同社會制度、思想體系的對立和斗爭愈加復雜,“革命化,最主要的就是忠于馬克思主義的堅定立場”[7]101,干部要堅信馬克思主義,才能自覺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在復雜環境中堅決與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作斗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其二,“年輕化”標準的提出是由于較長一段時期黨內干部隊伍建設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改革開放之初各級領導干部隊伍普遍老化。黨對干部“年輕”的年齡標準并沒有具體規定,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鄧小平指出,“現在特別要注意從四十歲左右的人中間選拔”,“選拔干部也要包括五十歲內外的,這批人是我們的重要財富”,“如果有一天在座聽報告的同志中,四十歲左右的占了主導地位,那是我們的事業興旺發達的標志”[6]265。同年12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明確指出“年齡的條件不能說得過死”[6]361。在“較為年輕”標準的要求下,黨內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的干部隊伍,順利完成了全國范圍內的干部新老交替,保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其三,“知識化”的提出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對干部選用標準的必然要求。“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6]40改變我國科學技術落后狀況,首先要求干部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對此,鄧小平提出:“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沒有的要學,有的要繼續學。”[6]262伴隨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深入,“知識化”的內涵不斷擴展,要求干部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等一切有益于現代化建設的知識和文化,但“根本的是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6]153,要具有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與我國現代化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其四,“專業化”標準繼承并發展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對干部“專”的要求,與“知識化”標準相統一。1980年頒布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提出:“專就是學習和掌握現代化建設的專業知識,成為本職工作的內行和能手。”[8]一個在本職工作上長期外行的干部,是難以對黨的現代化事業作出真正貢獻的。因此,鄧小平提出可以破格選拔和使用具有專業知識的干部[6]325,江澤民要求干部成為有知識、懂業務、勝任本職工作的內行和能手[7]247,胡錦濤強調干部要能夠擔當重任、經得起風浪考驗、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9]。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階段后,黨對領導干部在對外開放條件下開展工作的能力要求不斷提高,具有領導和執政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成為領導干部“專業化”的題中之義。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忠誠干凈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進一步深化了對“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認識,明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10]411;2018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他又強調“著力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1]11。整體來看,新時代黨的干部要在政治上靠得住、作風上過得硬、工作上有能力,干部選拔任用標準更加突出政治品格、黨性修養、職業素養[11]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
其一,“忠誠”是政治標準,要求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習近平指出:“一名干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12]519新時代干部信念堅定的標準在于要能夠經受“四大考驗”、抵御“四種危險”,堅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對黨忠誠是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的關鍵,是干部政治標準的第一位。新時代對黨忠誠,“就是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2]519。
其二,“干凈”是作風標準,要求作風優良、紀律嚴明。“優良作風就是我們黨歷來堅持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以及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等作風。”[10]366堅持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的重要保障。但是,在長期復雜的執政環境下,少數干部出現了作風不純的問題。對此,習近平多次強調要持之以恒正風肅紀,要求干部在工作中勤政務實、為民服務,在生活中清正廉潔、慎獨慎微,堅決杜絕作風上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做到守紀律、講規矩、知敬畏、守底線。
其三,“擔當”是工作標準,要求業務精湛、敢于擔當。經過長期的教育現代化建設,大批科學文化素質較高的專業化人才進入黨的干部隊伍,干部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能力不斷提高。面對當前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干部選拔任用標準中更加強調斗爭本領,習近平在2019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指出:“領導干部要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戰士。”[12]228同時,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新時代的干部更要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正如習近平指出的,“不擔當不作為,不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壞事、貽誤大事”[12]542。
二、中國共產黨干部選拔任用標準的寶貴經驗
縱覽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百年實踐,黨的干部選拔任用標準以“德才兼備”為核心,圍繞著政治路線的轉變而不斷發展、提升,其歷史演進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黨能夠在不同歷史時期解決重大時代課題、完成政治戰略任務的重要保障。
(一)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政治堅定是干部選用的首要標準
習近平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3]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到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百年奮斗實踐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轉變。歷史已然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因此,黨的干部必須將政治堅定作為首要標準。毛澤東指出“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務,那會成為迷失方向的經濟家和技術家,很危險”[4]351;鄧小平強調“選拔人,第一個是政治條件”[6]411;習近平提出“看一名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的素質和能力,首先看政治上是否站得穩、靠得住”[12]83。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這是干部選拔任用的硬要求、硬約束。質言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政治堅定是干部選拔任用的第一位標準。
(二)抵御錯誤思想侵襲:黨性修養是干部選用的關鍵標準
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前夕,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警醒干部杜絕以功臣自居、貪圖享樂的情緒,包含了對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深刻認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歷程中,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實現了生產力的極大解放與發展。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入侵和封建思想的殘余對干部隊伍的先進性、純潔性建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此,黨始終要求干部牢記初心使命、加強黨性修養。“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統一的。”[10]154鄧小平一向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要求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深入群眾傾聽他們的呼聲;要敢說真話,反對說假話,不務虛名,多做實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則換人情;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14]。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要求干部“明大德、嚴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養心性”[12]181。這些重要論述充分說明干部只有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時刻刻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在各種誘惑和不正之風的侵蝕前保持清醒頭腦、堅持艱苦奮斗的傳統,才能抵制住資產階級腐朽落后文化的腐蝕、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因此,為了抵御和防范各種不良思想的干擾侵襲,黨性修養是干部選用標準的關鍵所在。
(三)應對各種復雜局面:能力素質是干部選用的基本標準
從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到國泰民安、民族振興,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戰勝一次又一次風險挑戰,決不是自然而然、輕而易舉便可以實現的,都離不開一支專業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干部隊伍。一方面,黨所肩負的歷史任務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始終存在,因而干部選拔任用的能力標準始終強調學習本領,要不斷學習掌握有益于履職盡責的相關知識技能,努力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只有將堅持增長工作才干、提高能力素質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基本標準,干部隊伍才能不斷適應和滿足各個歷史時期應對風險挑戰的需要。另一方面,隨著黨所面臨的形勢愈加復雜、任務愈加艱巨,黨對干部的能力標準要求不斷提高。革命戰爭時期,殘酷的斗爭形勢要求干部獨立工作、英勇善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基礎條件需要干部懂業務、懂技術;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干部要專業化、知識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敏感復雜程度需要干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久經考驗,正是依靠能力過硬、本領過硬的干部隊伍,黨才能保證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路線得到堅決貫徹執行,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戰勝風險、破解難題。簡言之,為了隨時準備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和風險挑戰,能力素質是干部選拔任用標準的基本所在。
三、中國共產黨干部選拔任用標準的經驗啟示
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回顧中國共產黨干部選拔任用標準的歷史演進,總結其發展歷程的基本經驗,為回答新形勢下“選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提供了時代啟示。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15]66新時代干部選拔任用的政治標準、作風標準、能力標準將更加清晰、更為明確。
(一)以信仰堅定、對黨忠誠作為干部選用的政治標準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實踐中,選人、用人始終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政治標準是硬杠杠。這一條不過關,其他都不過關。如果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1]19。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科學回答“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代課題,首先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干部選拔任用的政治標準要堅持信念堅定、對黨忠誠,要牢牢把握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是對干部政治過硬的首位要求。對此,習近平提出以“五個是否”①“四個能不能”②作為干部選用政治標準的檢驗,即是說,要做到時時刻刻聽黨話、跟黨走,關鍵時刻信得過、靠得住、能放心。同時,對干部政治標準的檢驗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兩件事、幾句口號”就可以判斷明晰的,而是一個長期的、一輩子的考察過程。因此,不僅要將干部是否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干部選用的政治標準,更要把對干部的政治考察和檢驗貫穿于干部工作的全過程[16],注重考核干部在大是大非和風浪考驗前的政治立場、在工作生活和失意委屈中的政治原則。
(二)以為民服務、作風優良作為干部選用的作風標準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百年來,黨將“為民服務”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關鍵標準和導向,始終保持和弘揚干部隊伍的優良作風,這是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力量源泉,也是任何想把黨同人民分割開來、對立起來的企圖都絕不會得逞的原因所在。面對新形勢下影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復雜因素,選人、用人要堅持為民服務、作風優良的標準。干部只有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才能在得與失、苦與樂的考驗中始終堅持艱苦奮斗,才能在公與私、義與利的誘惑前始終保持廉潔自律,才能積極應對并經受住“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要將“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得事群眾認不認可”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關鍵依據,把那些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的干部選拔到干事創業的重要崗位上來。同時,“好干部是選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1]21,要加強對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全過程管理,使那些作風不純、律己不嚴、為政不廉的干部無處藏身。
(三)以本領過硬、擔當盡責作為干部選用的能力標準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干部能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嚴,不僅要成為精通本職業務的專家,還要學習和掌握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社會、管理、生態、國際等各方面的基礎性知識[17]。新形勢下,干部如果知識不夠、能力不強、擔當不足,不僅無法解決形勢變化、任務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新情況,還會成為黨的建設和事業發展中的最大阻力。因此,為了隨時準備應對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重大斗爭,選人、用人應進一步強調本領過硬、擔當盡責的能力標準,選用具有“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及“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具備“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15]66的干部,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居其位盡其才。同時也要看到,“能力不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必須持續升級、不斷擴容”[18],要在嚴把干部選用能力標準的基礎上,以加強思想淬煉和專業鍛煉不斷提升干部的思想理論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工作本領,以加強政治歷練和實踐鍛煉持續培養干部干事擔當、攻堅克難的能力,使干部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
注釋:
① 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上提出,和平建設時期檢驗一個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堅定,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驗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樹立牢固的宗旨意識,是否能對工作極端負責,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是否能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勇挑重擔,是否能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
② 2021年9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提出,和平建設時期檢驗黨員干部是不是對黨忠誠,主要看能不能堅持黨的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不能堅決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不折不扣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能不能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能不能堅持黨和人民事業高于一切,自覺執行組織決定,服從組織安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毛澤東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8冊[G].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569-571.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江澤民文選: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82.
[9]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0.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劉海飛.黨的好干部標準的百年歷史演進[J].新疆社會科學,2022(2):12-18.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14]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1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6]黃紅平,趙佳鑫.新時代黨員干部增強政治免疫力探論[J].理論導刊,2022(9):38-43.
[17]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實事求是擔當作為 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N].人民日報,2021-09-02(01).
[18]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G].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221.
【責任編輯: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