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櫻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九嶷山因舜帝南巡而得名,是永州的一座名山。詩中“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意為“我將為此夢回祖國遼闊的河山,在芙蓉盛開的家鄉朗照著清晨的光輝”。作者在此寄寓了他的懷鄉念舊之情,也表達了他對家鄉乃至整個中國的展望。詩中的芙蓉國,就是湖南的雅稱。但那時候的我,做夢也想不到后來在“芙蓉”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我說的“芙蓉”,是長沙市芙蓉區。它東與長沙縣接壤,南抵雨花區,西達黃興路,北與開福區毗鄰,瀏陽河從其中部彎彎流過,粼粼河水清碧,高橋飛架,盡顯了這個時代的交通便利。它的面積在長沙市區縣(市)中是最小的,但它是濃縮中國城市發展歷程的代表性城區,聚集了彰顯長沙歷史文化底蘊的精華。
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幾十里水路到湘江……
唱響大江南北的歌曲《瀏陽河》的旋律經過數代人的傳唱,穿越時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進。無論何時何地,唱起《瀏陽河》這首歌,都讓人感到無比親切和自豪。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里面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的句子,書上解釋“青楓浦”指的就是瀏陽河。瀏陽河發源于羅霄山脈大圍山北麓,彎過九道彎,蜿蜒五十里來到長沙,注入湘江。她是一條流淌著愛意的河,是一條英勇偉大的母親河。而我,恰好居住在芙蓉區的瀏陽河畔,每天感受著她的溫情與柔軟、潔凈和偉岸。
遠大一路與遠大二路在“京港澳”高速下分道揚鑣,一個往東去了長沙縣,一個往西過瀏陽河之后直奔長沙城區,與車站路相遇之后搖身一變就成了“八一路”。而瀏陽河呢,它從東湖村進芙蓉區,又從馬欄山出了芙蓉區,河面橫著幾座時尚堅固的大橋,其中,最具歷史底蘊的要數有著“瀏陽河上第一橋”之稱的東屯渡大橋。
東屯渡舊為長沙通往東鄉的主要渡口。《三國志》上記載,東吳曾派呂岱在長沙興修水利,屯田養兵。而“東屯渡”地名最早見于南宋張栻《梅園詩序》,“癸巳仲冬二十有八日,始與客游,過東屯渡”。與設計時尚的新橋相比,東屯渡瀏陽河大橋略顯得質樸沉穩,它始建于一九五七年,建成于一九六〇年,大橋北側還立有“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遠大路瀏陽河大橋”大理石碑,目前是市政保護建筑。汽車從橋面疾馳而過,恐怕沒有人會記得在一九六〇年之前并無此橋,也不會在追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138師從東屯渡渡過瀏陽河解放長沙時,想到他們又是怎樣在東屯渡過河的……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日,得知解放軍要從東屯渡進入長沙,提前得知消息的地下黨馬上就發愁了——當時東屯渡只有九張筏子、一艘渡船,怎么渡河?我在芙蓉區東屯渡大橋西岸見過一棵兩百多歲的古樟樹,它就是當年解放軍渡過瀏陽河的見證者之一。
東屯渡周邊是小村莊,人也不多,但是一聽說要搭浮橋迎接解放軍進城,一百多號深諳水性的村民和地下黨組織成員自發加入。大家用木頭、鉚釘將筏子固定連接起來,上面再鋪木板。由于找不到足夠搭浮橋用的木板,附近村民積極地將家中的門板拆下來送到了渡口。解放軍過渡的那幾天,附近老百姓的房子幾乎都是大門敞開的。八月五日這天,解放軍部隊來到了瀏陽河東岸,開始通過浮橋渡河,可是浮橋搖搖晃晃,極不穩定。為了穩住浮橋,方便解放軍戰士順利快速通過,水性好的小伙子們又跳進河中分立于浮橋兩側,用自己強健的肩頭頂住了浮橋做支撐,多少人的肩頭都磨破了,多少人的皮膚被河水泡得發白……
八月五日,長沙萬人空巷,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長沙,有多少人知曉解放軍渡瀏陽河的事呢?
轉眼七十多年過去,東屯渡也由鄉村變成了城市,只有兩百年的古樟樹依舊站在瀏陽河畔,鎮守著風光如畫的瀏陽河。東屯渡的鄉親們幫助解放軍渡河的故事鮮為人知,但提起馬王堆漢墓,地球上的人都知道。
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的馬王堆漢墓,離瀏陽河的直線距離只有一公里。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的家屬墓地。一九七二年國務院批準對馬王堆漢墓正式發掘。至一九七四年,三次考古發掘將它的面目呈現給了世人。該漢墓葬中的一號墓主為利蒼之妻辛追,二號墓主為轪侯利蒼,而三號墓則是利蒼之子的墓。都說財帛動人心,馬王堆漢墓內出土了三千多件可謂奇珍的古物,但燃起了人們好奇之心,讓馬王堆古墓廣為人知的,卻是一號墓葬出土的那具歷經兩千多年仍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的尸身。據當時的考古人員說,辛追夫人出土時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活動,血管清晰可見,可稱得上是防腐學上的奇跡。可是,美人沒有敗于兩千年時光,卻敗于棺槨啟封后的有氧環境,辛追夫人栩栩如生的面貌瞬即消亡,讓前往湖南省博物館一睹“芳顏”的人們生了多少遺憾。馬王堆漢墓成為世界燦爛文明的文化符號,這段歷史文化填補了人類文明檔案的空白。
如果說參觀瀏陽河西岸的古冢于常人來說只是出于“獵奇”心理的話,東岸建起的這座現世的,與人們生命生活息息相關的博物館卻為人們所崇敬,它就是榮膺“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隆平水稻博物館。隆平水稻博物館主體建筑面積一點一萬平方米,從空中俯瞰,五棟形態別致的主體建筑仿佛五顆飽滿的稻粒,寓意五谷豐登。館中陳列區包括中國水稻歷史文化、水稻科技、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三個基本展廳和一個臨時展廳,展示了雜交水稻的產生、發展和影響,中華民族悠久的稻作文化以及水稻科技,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等,立體詮釋了中國悠久的稻作文化和農耕文明。
說到農業,就不能不說依偎在瀏陽河畔創立于一九〇三年的湖南農大,這是一所211大學,毛主席曾在一九五一年為該校題寫過校名——“湖南農學院”,而一心要讓中國人民“端牢飯碗”的袁隆平先生也曾擔任該校名譽校長。其實,在農大校外還有一寶,就是那歷史可追溯到五代或北宋時期的東沙古井。東沙古井周邊村落多有長壽者,九十歲以上老人有五十九人,百歲老人有五人,居民猜測有可能與飲用此水有關,親切地稱東沙古井為長壽井。記得有一回車過古井附近,我們還特地繞過去打了一桶井水,見許多人拉著拖車、開著汽車前往打水,都拿著三四個桶排著長長的隊伍。汲水歸來,煮一壺東沙井水,泡一碗清茶,在《瀏陽河》的樂曲中,慢讀芙蓉的史事,冷冬也生了三分暖意。
瀏陽河畔沉淀著長沙厚重的歷史文化,點點滴滴散落、浸染在每一寸土地上,像千百年來一直盛開不斷的朵朵芙蓉花,讓人感受到她的清純、芬芳。瀏陽河的滔滔水聲,永遠在蒼穹中吟唱,永遠在天際間回蕩。探訪紅色文化、破譯神秘密碼、感受盎然古韻,永遠讓人充滿敬仰和遐想。
湘上陰云鎖夢魂,江邊深夜舞劉琨。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
鄉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誰肯重王孫?
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
這首《秋宿湘江遇雨》的詩,是唐末五代詩人譚用之創作的七言律詩。詩中最早出現了“芙蓉國”這個詞。一般人認為,這是毛澤東《七律·答友人》詩中“芙蓉國”的出典。
這首詩描寫湘江秋雨的蒼茫、寂寥的景色,抒發作者羈旅鄉愁懷才不遇的情感。詩中“秋風萬里芙蓉國”,意思是秋風吹動,萬里芙蓉花搖曳生姿。
典籍里通常對于芙蓉花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是指水芙蓉,即荷花;另一種是指木芙蓉,即芙蓉花。據悉,木芙蓉原產地就在湖南。很顯然,《秋宿湘江遇雨》詩中的芙蓉花指的是木芙蓉花,因為,木芙蓉花開在秋天里。
我在長沙芙蓉區居住二十多年,一直沒有理解“芙蓉”兩字的真正內涵,也沒有搞清楚長沙芙蓉區名稱由來。詢問了許多過來人,也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原來芙蓉區因湖南省有“芙蓉國”的雅稱,毛主席曾有“芙蓉國里盡朝暉”的名句,且它地處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信息中心,因而得名。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不管是木芙蓉,還是水芙蓉,都借著春日陽光的溫暖,發芽生長、開枝散葉。
在芙蓉區,我見過長在荷塘里的滿眼都是的水芙蓉——荷花。荷塘被亭亭玉立、舒展打開的清嫩荷葉覆蓋,羞澀的荷葉隨風搖曳,仿佛美麗純潔而多情善感的少女伴著節奏在起舞。荷葉的莖是嫩綠的,高高地支撐起圓形的荷葉。低下頭去看,層層疊疊的枝葉,清清幽幽的水面,真是另一個綠瑩瑩的清涼世界。在燦爛的陽光下,一枝枝荷花璀璨開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旖旎風韻,更是美不勝收,讓人喜愛有加。
其實,我更喜歡木芙蓉。在瀏陽河畔風光帶,在鄉村的溝渠邊,在居民小區庭院里,還有喜慶的廣場和公園里,那一簇簇的木芙蓉,葉子淺綠清澈,繁茂地長在枝丫上,純潔脫俗、端莊秀美,遠看真像是一群打扮入時的窈窕少女。
芙蓉花是一種特別純潔美麗的花。每天早晨開放時,她純白無瑕,或粉色帶紅,到了下午,經陽光一曬,她變成了純紅色、深紅色,像施了胭脂的美人。有人將這種顏色的變化叫作“三醉芙蓉”“弄色芙蓉”。我看到過一樹芙蓉,開花時有一半是白色,有一半是紅色的,或紅白相間,點綴其中。還看到過一朵花上一半為白色,另一半是紅色的“鴛鴦芙蓉”。所以,有人將芙蓉花比喻為愛情花,因為她純潔、多情。
木芙蓉是吉祥富貴的花,是純潔高雅的花。
燦爛的陽光下,木芙蓉隨風開放。“芙蓉宜植池岸、臨水為佳”,在瀏陽河畔,那一行行人工栽種的木芙蓉正次第開放。那泛起漣漪的河水里,倒映著紅色的花朵,是那么的光彩耀眼。她隨風搖曳起伏的身姿,一派生機盎然,吸引著路人的目光。站在花朵面前,仿佛站在時間的面前,站在大自然的面前,站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看著她嬌美的面容,激情撞擊著胸膛,初見時的喜悅和心跳,讓人不知道怎么表達和問候。
那烈焰般的花瓣,仿佛盛開在我的心扉;那遒勁的枝干,支撐著生命的希望,陶冶著我的情操。一樹的繁花,盛裝著芙蓉國里沉浮的往事,彰顯歷史文化的風雨滄桑。
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每天都在為工作、生活和瑣事奔波,很少有暇日放縱山野、休閑水邊。放飛的心靈總是向往著外面新鮮的空氣,渴望親近靜好的山水。在陽光烘暖的秋風里,池塘邊的芙蓉花開了,靈巧鮮活,光彩照人;小區庭院里的芙蓉花開了,爭妍斗艷,芬芳撲鼻……
我仿佛置身芙蓉花的世界。心中有了芙蓉花的富貴純潔、美麗高雅的精氣神,無論行走在滴血的殘陽下,還是摸索在漆黑的夜晚,抑或漂泊在輕舟一葉的江湖,便有了腳踏實地的氣概和膽略,有了不同流合污的定力和方向,有了砥礪前行的信念和豪邁!
當然,在長沙、湖南乃至全國,到處都可以看到芙蓉花平凡而普通的身影。她們與時代一同呼吸、一同成長、一同進步,融入了新時代發展、改善人居環境的行列,成為新征程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俯瞰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三座樓宇,宛如芙蓉花的三片花瓣,設計師精心地將芙蓉花形狀設計打造成建筑藝術的造型,建設成了凝固的音樂。芙蓉花依水栽種,徐徐盛開,藍天白云,純潔高雅,仿佛帶來更加美好的想象、更加廣闊的未來。
說到建筑,我想起長沙火車站鐘樓頂的“火炬”圖騰。無數南來北往的人誤認為火炬是紅辣椒。人們的錯誤認識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湖南人愛吃辣椒。這款帶有地域風格的鐘樓火炬象征著長沙是毛主席最早點燃革命火種的地方,火炬火焰沖天燃燒,是“風平浪靜,國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長沙火車站坐東朝西,現如今又在錦泰廣場加建了東廣場供長株潭城際列車出入。火車站向西那五點五公里筆直的五一大道是長沙城最重要的主干道。五一大道一九五二年五月一日通車,這一路曾是長沙城最繁華的大道之一,它兩側有“小、精、雅、幽”的曉園公園、老芙蓉賓館、老長沙飯店、袁家嶺立交橋和新華書店、友誼商城、老省政府……一路向西,通過南北走向的總長已達六十一公里的芙蓉路,抵達繁華無比的五一廣場,直抵橘子洲大橋東。
五一路一側的新華樓和火宮殿也是游客們愛打卡的長沙風味小吃所在,但長沙“老口子”們卻愛去社區小巷里尋覓口味小吃,譬如古曲路的揚帆夜市,譬如人民東路的五一新村夜市,入夜那里便是燈火輝煌人聲鼎沸之處。年輕人呼朋喚友吃夜宵那真是熱血沸騰,但我不吃夜宵久矣,有閑了總是約閨蜜三四人吃茶聊天,或者去瀏陽河東岸隆園一路的茶葉博物館走走,那里有不少珍藏的年份老茶,還有茶具、瓷器、紫砂、字畫等藏品,可讓人領略湖湘茶文化之美。我是愛茶之人,茶具收藏也頗豐。再不然,我就去車站北路的湖南湘繡博物館逛逛,館內藏品數千,那些飛針絲線織就的妙品精美絕倫,常讓我沉浸其中良久,難以移足離去,這里陳列展出了不少實物藏品,配有圖片、文字、影像、雕塑、場景,能生動再現湘繡工藝的演變和先輩藝人工藝精湛的力作,著實是個好地方。再則,長沙晚報社西側小巷子里的花卉市場也是我常去的地方,兩三百米的短街里花樹鳥兔魚龜各種,也讓我從這片小世界里得到了許多樂趣。
可是虎年之秋,在芙蓉區住了二十多年的我將家喬遷至了岳麓區。岳麓區的新家固然美好至極,從岳麓回到芙蓉固然也只有一刻鐘車程,但隔江眺望云霧繞頂的國金高樓時,我竟有了三分初離故土的恍惚之感。然而,我依然愛陪外地來的友人們去逛芙蓉區的深街舊巷,任心靈在飛檐欞花的古意與“媒體藝術之都”的朝氣中徜徉,看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古風新韻如何相互碰撞,看歷史之杯滿斟青春之酒,讓人們在品茗芙蓉之后越發面如芙蓉,回憶悠遠。
看當下長沙,能留給游覽者的都是美景美食美照,是無盡美好的回憶。二〇二二年八月,長沙市作家協會舉辦(長沙、武漢、南昌)“三江筆會”時,我曾帶領三市作家們一起探訪了芙蓉區的許多地方,其中還包括嶄新、時尚、極具特色的袁家嶺中央文化區。原長沙市文聯主席何立偉先生的“何立偉名家工作室”就在袁家嶺中央文化區內,他說,“一個城市要有讓人致敬的建筑,既承載這座城市的記憶,也承載著這座城市的夢想。”
作為城市的中心點,袁家嶺承載了幾輩長沙人的商業記憶,長沙作為一個“網紅”城市,在打造核心商業地標時,也本能地把文化符號融入了長沙建筑“方言”之中,從而形成一種新的休閑、娛樂、消費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前來,體驗新的不同感覺的文化和商業休閑模式。
二〇二一年四月,芙蓉區全面啟動袁家嶺中央文化區建設,依托片區紅色文化、知名企業、劇團院團、書城影城、教育教學、科技醫療等豐富資源,旨在將袁家嶺中央文化區打造成為長株潭城市群的文化融合示范區、文化消費引領區、文化創意活力區,串珠成鏈,形成“一核兩軸三圈多點”的產業布局,使九大項目穩步推進。
發展已經按下“加速鍵”,袁家嶺中央文化區建設如火如荼,片內九大項目建筑群相繼拔地而起。有定位為科技金融大廈,集5A甲級寫字樓、輕奢潮流商業于一體的佳兆業廣場;有將建成超高層雙子塔名流文化中心高檔公寓的敬天廣場;有集商務、辦公于一體的新型文化產業大廈的湘郵大廈;也有前身為省軍區長城賓館的五星級長沙融通長城賓館;還有惟楚文化廣場,擬建成長沙文化新地標、全民閱讀新基地、市民消費新樂園,集圖書零售、公共閱讀、文化沙龍、講座培訓、文創產業孵化于一體,力爭推動湖湘文化輻射周邊省份,走向全國。
位于韶山路與解放路交叉路口的湖南文化廣場也是該片區內的建設項目,它樓高二百零六米,地上三十三層,被定位為“湘湖首座新文化產業復合體”,項目由湖南大劇院、握云國際公館、超5A原創LOFT寫字樓、一千五百座的城市演藝中心、約五千平方米城市文化藝術廣場、約兩萬平方米潮尚商業聚合而成,被譽為“長沙城市文化藝術會客廳”。
這一朵朵帶著文化符號和時代烙印的芙蓉花,承載著芙蓉人的夢想和未來,傾注了芙蓉人的智慧和汗水,她們競相開放、芳姿綽約,必將驚艷于世!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
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
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讀到《謫仙怨》時,我才注意到中唐詩人劉長卿途經長沙往廣東赴任時,曾在長沙逗留,留下了多首“吐槽”的詩作,不免也為之嘆息。可見生錯了時代,“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也是無濟于事——舉目四顧,今日漫步于長沙街巷里的游客們是多么愜意。
除了考古發現聞名中外,轄古城一角的芙蓉區歷史悠久的街巷縱橫密布,不少古跡遺址也一直延續至今,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打卡長沙。每逢節假日,長沙的朋友們都會幽默地笑著說,我們要宅在家里,把大長沙留給游客們逛玩嗨吃。
要好好享受街巷老宅的古舊滋味,最好是在清晨。這時候上班的住戶都走了,各街各巷里游人也格外稀少,各處小店陸陸續續開啟店門,人人都一臉精力充沛的笑容,眉眼彎彎的,有時間也有心情好好聊上幾句。這樣的“芙蓉”極和善極美好,是我喜歡的樣子。倘若逛累了,還能在街角找一家茶室或者咖啡書吧之類的地方休息一陣,或翻幾頁書,或與看店的女孩兒聊幾句,或看旁人坐在階前戲逗一只貓。旁的零食我也不愛,一碗清爽的長沙米粉便是最好的味道。若是逛餓了,幾乎每條老街里都會有些特色美食足夠吃好吃飽吃到撐,這些年輕女孩們最熱衷的美食我倒吃得不多,有時候寧愿慢慢走到清水塘街口米粉一條街去吃碗米粉。
清水塘和八一路附近有好幾家本地人深愛的米粉鋪子,湖南米粉博物館卻是后來居上的。米粉博物館設計得太有創意了,而且館內有三層,每層都有很多的小房間,展示湖南各個城市的特色米粉和各種相關內容。米粉博物館中還有一款套餐深受大眾歡迎,因為可以一次吃到四種不同口味的米粉,小碗仔用木架子卡著,顯得特別精致。
湖南是水稻生產大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的地區。湖南人愛吃米粉,可以說天天吃都不煩,三天不吃就耐不得煩。清水塘的韭菜園路被打造成長沙米粉一條街之后,在這條只有數百米的街道上,紅紅黃黃粉粉的旗幟隨風招展,伴隨著各家炒粉的鮮味,一股子地域文化的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常德“壹德壹”、郴州棲鳳渡、婁底青樹坪……各類粉面沿街擺起,米粉一條街裝下了省內八個市州的十六家老牌粉店和二十余家知名小吃店,游客可以在此盡情享用各種各樣的湖南米粉。
米粉一條街的南出口是個網紅打卡地,那是一整面刷了“長沙”二字的大墻,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日就會有無盡的游客在此排隊打卡,那個隊伍可以排到地老天荒。這是年輕人的游戲,我往往只站著看一看便離開,間或也會被獨行者招呼,幫他們拍一張留影,然后笑著看他們滿心歡喜地發個朋友圈,說:“長沙,我來過!”
長沙最高的摩天大樓IFS對面,“城市英雄”旁邊的老巷子里,有一條叫“登隆街”的老街格外吸引人。舊時它叫“燈籠街”,街上糊制燈籠的店鋪較多,后來街名雅稱為“登隆街”,寓意著生意興隆之意。登隆街北起解放路,南止蘇家巷,街里還有始建于一九三〇年的江南戲院,著名京劇藝術家馬連良、梅蘭芳都曾來此演出,現更名為“長沙劇院”,是目前長沙唯一保留在原址的歷史最久的老劇院。
在芙蓉區的歷史文化街區里,我最喜歡的是保留了麻石路面、有著神秘傳說的街巷“化龍池”。它南起大古道巷,北頂人民西路,西鄰黃興南路的步行商業街。化龍池原名“玉帶街”,街道彎曲,呈不規則的S形。昔日為古長沙善化縣的城市縮影,善化縣治自北宋開始到民國元年,一直附城南郭,與長沙縣縣治同城。善化縣學宮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按長沙府學宮規制仿建,規模宏大。
這條古街,為什么叫“化龍池”?明萬歷四十年(1612)善化縣知縣唐源在學宮屏墻外橫開一渠,橋曰三元,街曰鰲背,池曰化龍。因街在池西,遂改名曰化龍池。
沿著古街,沿著秋天的蟲鳴,我來到化龍池,走過彎彎曲曲的街巷,仿佛回到了少年時代。站在每一個分岔路口,低頭看看腳下的麻石古道,抬頭望望古建筑的飛檐翹角,感到古人的生活也是那么有品位有情調,上有神靈護佑的住宅,下有穿石而過的流水,道路兩旁的樹木自然地生長,每一棵樹都是有生命有靈魂的。我帶著敬畏、平靜而又逍遙的心走過,遇見未知的自己,認識已知的自己,此心安處便是故鄉。我是星空的仰望者,為化龍池心心念念,愛得純粹而無怨。
出發,再出發。該街區的地名文化和傳說十分豐富,有化龍池、南倒脫靴、出入是門、一步兩搭橋、白果園、文廟坪、洗藥庵、吊馬莊等地名,每一處都可讓人留連半日。我的永州老鄉、清朝時期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的故居也在此街。穿過無數的夢境,有一種演繹在頭腦里盤旋。昨日的長風破浪,今天的天涯芳草。你與我,同在異鄉,我帶著憂傷,向你致敬。
而今,化龍池逐步演變成為長沙有名的清吧一條街,每當華燈初上,市民和外來觀光客紛至沓來,三五朋友一起,選擇一家自己喜歡的清吧慢斟細酌的同時,也能感悟到這百年古街在歲月更迭中沉淀出的歷史韻味。
楚漢名城、名人故里,長沙城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經歷三千年歷史而城址不變的城市,是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但長沙城的面積比清末時擴張了數百倍,起初的五平方千米,目前分屬于天心與芙蓉二區,因此在芙蓉區內古跡甚多。
與化龍池隔人民西路相望的,是有著“民國印記”的白果園。
白果園舊名“老泉別徑”,南起人民西路,北至蘇家巷,老街長不過百米,寬僅四米,卻承載著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巷口有幾棵參天的白果樹,郁郁蔥蔥,每逢夏天就會結出許多白果,白果園也因此得名。巷口正中央是清代長沙第七公溝遺跡,是長沙僅存的古排水溝渠,彌足珍貴。在這條街居住的,大多是民國時期的名人和大戶人家。程潛、陳明仁兩名愛國將軍領導的湖南和平起義就發生在白果園里。程潛公館曾是湖南和平起義的秘密接頭點,陳明仁將軍的住所耕耘圃離程潛公館只百米之遙。民國大俠杜心武的寓所也在這條巷內。
湖南和平解放后,程潛一家搬離了白果園,這棟公館被湖南糧食局作為住宅安排職工租住。多年后,房子的紅磚墻體被樹木包圍,房屋變得破爛不堪。直到二〇〇五年,程潛公館才被長沙市政府列入第一批歷史舊宅保護維修改造名錄。如今,這棟公館的外觀、結構、內飾,基本保留或仿照了老公館原有設計,作為湖南和平解放歷史陳列館,免費對外開放。這一座兩層樓的民國風格建筑,紅磚外墻、青瓦屋頂,保留了長沙昔日的時光。而白果園也被打造為長沙網紅咖啡、服飾、甜品的聚集地。
一九九六年,長沙走馬樓出土了三國時期吳國簡牘十余萬片,兩百余萬字,上有三國吳嘉禾元年(232)至嘉禾六年(237)的年號。走馬樓簡牘時隔一千七百多年還保存完好,其記錄的內容包括司法文書、黃簿民籍、繳納賦稅以及出入倉庫的簿籍等類,為研究三國時期吳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及相關典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走馬樓位于長沙市中心五—廣場東側,據近人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跡今釋》考證,此處從漢代開始就是長沙郡的中心,自一九八七年以來曾在附近的五一地下商場、中山商業大廈、錦繡大廈、東漢名店等建筑工地發掘出楚漢時期的大量建筑構件、古井和作坊遺址,事實證明走馬樓及附近地區是楚漢故城建城之所。
與走馬樓相鄰的便是著名的東牌樓與西牌樓,還有藩后街等。
三百多米長的都正街位于芙蓉區西部解放路南側,因是清初都司衙署所在地而得名。經歷了上百年的雨雪風霜,如今它依舊是長沙韻味慢生活的代表。
在都正街的盡頭有一口名為“桃花井”的古井,雖為井名,也是街巷名。別看是條幽深小巷,舊時也是戲班薈萃之區。古街、古巷,還有古井,這里不缺厚重歷史,更不缺生活的煙火氣。經過改造后,僻靜的角落里鋪上了小青磚,灰墻黛瓦隨處可見,兩邊是畫了門神的老墻,一家家漢服店、茶樓、老酒館古香古色,改造后的都正街將傳統與現代商業進行結合,真正做到了“老城新生”。這里也是漢服熱愛者們最愛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漢服店聚集于此,女孩子們身著粉色漢服,發簪俏麗,于麻石路面上款款而行,恰似朵朵芙蓉花開,讓這古樸老街又重回了少年時代!
在加速推進湖南文化廣場、長沙戲劇街、書香文化藝術街、數字創意街、湖南米粉街、古玩藝術街、康養文化街建設的同時,芙蓉區還將重點打造長沙戲劇街,攜手省湘劇、省京劇、省花鼓戲劇院,通過城市更新、有機改造的方式,將人民新村片區建設成以戲劇為主題的特色街區,推動傳統文化“破壁”“出圈”……芙蓉區攜古創今,文化氛圍不斷濃厚,并通過文化的注入來豐富老百姓的精神享受,將文化注入老百姓的生活中,為長沙建設國際文化創意中心貢獻新支點、新亮點。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遙望天上月,盈盈虧虧,它照過五代時候的芙蓉國,也照著今時的芙蓉區。時空經緯交錯里人潮流動,城市四季交替中煥然如新。芙蓉的變化一往無前,一直向好,我想無論是月還是人都是歡喜的,歡喜于這芙蓉花開好運來,帶給人們滿滿的幸福和美好。
責任編輯: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