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洋,邢 鑫,呂鵬超,孫洪助,姜宏浩,王浩哲,梁麗君,鄭長英
(1. 青島農業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2. 威海市農業農村局,山東 威海 264200)
按照NY/T 789—2004《農藥殘留分析樣本的采樣方法》 和DB 37/T 3489—2019《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抽樣技術規范》,完成2302 批次農產品抽樣工作。
農產品藥殘檢測結果總體情況見表1。

表1 農產品藥殘檢測結果總體情況
威海市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達98.96%,其中糧食作物合格率高于蔬菜合格率,蔬菜合格率高于水果合格率。糧食作物農殘檢測合格率最高的原因,一是糧食作物打藥期較為統一,如小麥當前實行“一噴三防”病蟲害防治策略,整個生長期間只需打3 遍藥;二是藥物較為固定;三是大田作物的大規模種植模式使其很難發生較高程度的農藥殘留。風吹日曬的自然環境使藥物較快揮發,且糧食作物收獲以后需經過一段時間的日曬和貯藏,進一步降低了農藥殘留風險。
將全部農產品進行歸納統計。
不合格農產品統計見表2。

表2 不合格農產品統計
由表2 可知,①蔬菜不合格農產品要多于水果。主要原因是蔬菜管理模式不同于水果。蔬菜講究新鮮,而水果可以存儲一段時間,農藥降解,從而不易出現藥殘超標情況。②蔬菜中芹菜合格率最低。原因:一是芹菜病害和蟲害較多,且防治難度較大。部分農民采取高濃度用藥甚至使用國家禁限用農藥的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二是山東省蚜蟲發生情況較為嚴重,且危害期與芹菜成熟期高度重合進一步加重了藥害發生。③水果中草莓不合格數量最多。威海市的草莓種植多以日光溫室為主,近些年威海地區的草莓白粉病和蚜蟲、紅蜘蛛發生情況較為嚴重,導致農藥殘留容易超標。
將全超標殺菌劑和超標殺蟲劑進行統計分析。
超標殺菌劑情況統計見表3,超標殺蟲劑情況統計見表4。

表3 超標殺菌劑情況統計

表4 超標殺蟲劑情況統計
超標農藥皆為常規農藥,多菌靈超標次數最多,烯酰嗎啉其次。多菌靈超標次數最多的原因為:一是多菌靈半衰期時間較長;二是多菌靈價格相較其他農藥便宜。
10 種超標殺蟲劑農藥中出現了氧樂果和克百威2 種國家限用農藥。氧樂果超標次數最多,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種植業主片面追逐經濟效益,為快速見效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在蔬菜和瓜果上使用限用農藥;二是暴露出農藥監管確實還存在漏洞。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作為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基礎性法律,早在1997年便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上通過,2017年和2021年4年的時間進行了2 次修訂。2005年,畜產品質量安全另一部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出臺。2 部國家基本法構筑了當前畜禽產品質量監管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中,又相繼出臺了《飼料生產企業審查辦法》 《種畜禽管理條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涵蓋了種畜禽養殖、屠宰、運輸、交易,以及飼料安全、動物診療等全產業鏈條。
畜牧業主管部門采取向屠宰企業派駐官方獸醫的方式進行隨時的產地檢疫和監督檢查,且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設置延伸到鄉鎮,每個鎮都設有動物衛生監督站。
一是建立時間早,中國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研究最早始于2001年;二是相關法律制度健全,關于畜禽產品質量追溯有《畜禽標識和養殖檔案管理辦法》等10 多個管理文件[1];三是全國互聯互通,當前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全國互連互通、形成了生產與流通有效銜接的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2]。
綜上所述,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以下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距今已過去了16年之久,且僅對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了行政處罰規定,缺乏對散戶農民(如家庭農場、種糧大戶) 的約束。
主要表現在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缺位,存在有職能無機構、有機構無人員的情況。
一是農藥運輸難監管。當前針對農藥運輸環節,2017年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沒有規定,只能參考《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和《關于農藥運輸的通知》 (交水發[2009]162 號),存在著交通執法人員不懂農業,農業執法人員不能上路設卡檢查的尷尬。二是限制使用農藥沒有實現真正的限制使用。如何確保限制農藥的正確使用是當前控制農殘超標的一大難點。三是安全間隔期制度沒有得到徹底落實。種植業散戶群體中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制度的寥寥無幾。四是常規農藥超濃度使用。為求藥效加大劑量的情況屢屢發生。
一是法律缺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沒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進行任何規定,怎樣建設,不進行追溯將面臨怎樣的處罰現在還是一片空白。二是種植戶積極性不足。當前各地推進追溯體系全靠政府高額補貼,在法律缺位的前提下,即便種植戶不進行質量追溯,農業主管部門也無可奈何。三是缺乏統一標準。當前市場上專門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公司很多,因為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導致系統五花八門。
一是生產經營者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二是不適用“中間商”銷售模式。大部分中小生產者生產的蔬菜、水果、禽蛋等都不是直接在市場銷售,而是經過中間收購商及俗稱的“二道販子”集中收購后再對外售賣,混銷的方式使得合格證制度的追溯能力大打折扣。
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很多問題是因為種植戶缺乏法律意識、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固然存在著部分人不懂法,但也有很大部分的種植業主知法犯法。
(1) 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國民教育。當前最迫切的改變宣傳教育重點,重點應該聚焦在年輕的新一代。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融入到國家義務教育中同時融入用水安全、土壤安全、個人健康衛生、環境保護、動物保護等方面[2],使青少年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教育中真正收益。
(2) 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倘若有一款效果堪比高毒劇毒農藥,但比高毒劇毒農藥更加綠色、經濟的防控手段問世,相信不需要政府的嚴厲禁止,市場也自然會將高毒農藥淘汰掉。
(3) 統一法律制度。當前,我國關于食品安全有兩部法律,一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負責農產品上市之前的監督管理,由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實施;一部《食品安全法》,負責上市流通的食品監督管理,由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實施。建議將兩部法律進行合并,在具體執行上可以按照部門職責進行分段管理,但全部依據一部法律,體現出法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從根本上解決法律間的沖突和不銜接等問題。
(4)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重點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建議參考榮成市設立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監管站”的發展思路,同時也可以嘗試依托現有的動物衛生監督站,在動物衛生監督職能的基礎上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能,此舉不需要單獨設立機構,只需配齊相關人員和設備,利用動物衛生監督站縣級全覆蓋的優勢快速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覆蓋。
(5) 加速建立全國統一的信息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針對當前我國各自為戰、五花八門的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國家層面應該盡快對質量安全追溯技術標準進行統一,技術標準和相應的法律責任應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予以明確。
(6) 完善承諾合格證制度。建議盡早修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將開具承諾合格證制度作為上市銷售的門檻之一予以明確,并且要規定相對應的行政處罰,用行政強制手段倒逼種植業主自覺開具承諾合格證。為了防止中間收購商隨便填寫承諾書,建議在制定相關法律時明確“誰開具誰負責”原則,以及無論一批次農產品是否有混合,只要有對應的合格證,則承諾人就作為責任主體接受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