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周百鳴
實現“雙碳”目標是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標志,電力系統低碳發展是構建可持續能源產業體系的根本要求,作為現代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工作生活提供支撐作用,但電力系統一次能源消耗比重過大,主導性發電能源的二氧化碳產量超標,是“雙碳”目標達成的主要障礙[1]。在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下,應大力發展低碳能源技術,為電力系統制定碳減排目標,通過電力系統碳排放的減少,提高電力系統能源利用效率,將低碳經濟作為能源消費方式,達到減少空氣污染、減緩全球變暖等目的[2]。電力系統的低碳轉型,必須從政策、制度、技術等多方面出發,考慮碳排放目標優化問題,在促進市場化、工業化的同時,實現電力系統的“雙碳”轉型目標,令環境生態和能源經濟可以協調可持續發展[3]。
現階段,隨著電力系統負荷需求不斷增加,我國電力經濟高速發展,不可再生能源被大量消耗,在碳排放總量中,電力行業排碳比例較大,承擔著重大的二氧化碳減排責任,但另一方面,電力系統發展空間大,電力企業已將節能減排作為電力系統發展目標,把電力作為低碳發展的戰略中心,滿足經濟穩定增長需求的同時,科學利用電力能源資源,使用清潔能源代替化石能源,電力系統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顯的不均衡性,電力消費主要地區為沿海等經濟發達區域,在一次能源調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且不必要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發電能力已不是成為電力系統唯一目標,電力系統低碳轉型勢在必行。
當前,電力系統低碳轉型仍存在一些問題:電力行業能源格局單一,無法擺脫一次能源結構,火電機組在發電機組總容量中占據很大比例,限制了低碳發展空間,一次能源污染嚴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電力企業未完全掌握電力機組的核心技術,火電裝機能效水平低,低碳電力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較低,清潔能源發電未規定技術標準,多數技術來源依靠聯合設計和國外引進,低碳電力技術自成熟度和生產能力不佳,電力系統關鍵技術未突破創新瓶頸,科技研發的規模化生產落后,科技研發和低碳電力技術不協同和創新生產部門融合性較差,嚴重影響清潔能源市場的規模化發展;清潔能源不能完全上網,由于可再生能源負荷波動較大,電力系統無法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發電基地的棄風現象、棄光現象愈演愈烈,電力系統儲能端發展不完善,發電機組燃料利用率低。針對以上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總結低碳電力系統發展路徑。
優化電力系統電源結構,降低燃煤火電等一次能源的發電比例,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將電力系統中的清潔能源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的經濟利潤增長點,增加一次能源發電的資源稅,優先開發水電資源,其次開發風電等資源。
根據發電資源種類,明確電力機組的節能發電調度次序:第一為水能、風能、太陽能等電力機組;第二為地熱能、生物質能等電力機組;第三為核能發電機組;第四為一次能源發電機組,按照碳排放水平、能耗水平,進一步排序電力機組調度次序。電力企業盡可能全額收購清潔能源,積極響應政府頒布的節能發電調度政策,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額制,調整電力系統工業結構,重點建設風電基地、水電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以大型基地為重點,結合中型基地、小型基地、蓄能電站,促進發電基地的流域梯級綜合開發,在沿海區域規劃海上風電場,激勵高效環保機組發電,全面推進清潔能源發電調度,建設就地消納通道,推動集中式、分布式的光伏發電同步發展,平衡低碳環保和資源效益之間的關系,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梳理電力系統的電力機組上網機制,減少發電市場空間中的高耗能發電機組。
增加發電行業融資渠道,加強專項資金的監管,用于研發和推廣低碳電力的科技創新技術。政府可以采用鼓勵投資、直接投資等方式,增加低碳電力技術研發的投資金額,刺激低碳電力技術創新,建立激勵機制,組織管理科技創新工作。開展電力系統智能化,使用節能設備替代高耗能產品,應用分布式電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發電份額,升級發電系統的火電機組,全面推進火電機組的清潔煤電技術,盡可能擴大新能源發電的并網規模,建設以二代加技術為代表的核電站,加強電網運行管理,最大限度減少輸送過程中的電力損耗,提升資源跨區調度水平。建設低碳電力示范工程,運行低碳電力技術,包括熱電氣循環聯產技術示范工程、多能互補技術示范工程、先進燃氣輪機技術示范工程、天然氣、水蒸汽循環發電技術示范工程、高參數筑壩示范工程等,記錄電力系統安全系數,實現電力系統零風險運行。
制定電力系統低碳發展規劃,明確居民用戶、工業企業、電網企業三個電力規劃主體,以及相應的實施流程,構建電力行業減排體系。針對居民用戶,充分發揮電力市場的作用,推廣財政補貼,加快節能產品的研發,開展家電和LED 燈等產品的生態評估,加強節能設備的備案管理,將低碳發展作為約束性指標,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編制電力低碳規劃,完善電力服務支撐體系,建立電力規劃管理機制,積極回收廢舊用電產品,制定相關補貼政策,梳理節能產品檢測標準,完善節能產品的認證體系,改革電力投資的政府采購政策,引導消費者選擇節能產品,刺激居民用戶選購節能產品的積極性,爭取節能設備和關鍵材料的國產化,加大節能產品推廣力度。
針對電網企業,建立需求側管理長效機制,統一協調居民用戶的診斷服務和節能咨詢,重點監控節電增效重點用戶,形成需求側管理工作的激勵機制,組織負荷避峰、負荷錯峰的計劃方案,利用熱泵、冰蓄冷等技術手段,減少電網峰谷差,落實高耗電產品單位電耗限額。
建設節能調度和低碳協調配合的智能電網,應用電力需求響應機制,穩步推進智能用電和電能替代。引入科學的電力調度機制,引導居民用戶低碳用電,實現節能發電調度向智能電力調度的轉變,使電力系統電源更加接近用戶側特點。
探索智能電網技術,低碳化改造電力機組,使電網能夠容納大規模發電能源,接受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電網,減少碳污染嚴重的化石能源,控制常規火電排放的二氧化碳氣體濃度,令發電機組的燃料得到充分燃燒,遵循燃料等量替代原則,混合燃燒煤炭、天然氣等一次能源和清潔能源、生物質能源,其中生物質包括林木和秸稈等。政府應為智能電網項目提供政策支持,需要能源部門發出積極的市場信號,推廣大容量燃煤機組,限制電力系統的碳排放總量,在智能電網建設中引入綜合資源戰略思維,統一優化電力系統供應側、需求側的資源規模,結合現行實施的需求側管理和綜合資源規劃,凸顯用電需求側在電力系統中的重要作用,降低可再生能源發電負荷的波動范圍,為低碳電力系統的穩定性提供保障。
將需求側資源響應機制納入智能電網統籌規劃中,充分挖掘電力系統需求側資源潛力,對資源潛力潛在效益進行評估,構建現代能源保障體系,轉變能源供需與消費格局,發展快速儲能技術,實施電能替代,推廣使用節能電器、智能電能表計等設備,預測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能效,以及電力需求側需要的電力負荷,盡可能提升預測精度,消納一次能源和清潔能源,積極促進電力灌溉等電能替代方案,替代不可預測的能源電力,提高低碳電力系統能效。
為了能夠提供具體的參考和應用價值,幫助更好地理解上文提出的低碳電力系統發展路徑,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業務中,本節通過案例分析,了解真實環境下的挑戰與解決方案,以及具體的實施步驟,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和行動計劃。以某電力為例來說明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該企業的規模和參數如下。
裝機容量:1000MW;發電設備數量:包括500MW 的火力發電、300MW 的風力發電和200MW 的光伏發電。電網接入情況:接入主網和幾個地方配網;發電成本和效率:火力發電成本較高,但穩定性好;風力和光伏發電成本較低,但受天氣影響。碳排放數據:在過去一年排放了100萬t CO2。儲能設備容量:安裝了100MW 的鈉硫電池儲能設備節能技術應用情況:引進了先進的燃氣輪機技術,提高了能效。
步驟1:優化低碳電力系統電源結構--清能電力積極發展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并在2023年2月開始逐漸減少了對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依賴,通過優化電源結構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步驟2:加大低碳電力技術研發投入力度--清能電力公司加大對清潔煤發電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并進行技術本土化,成立了低碳電力技術聯盟,促進各方資源共享、合作互惠,提高了清能電力的技術實力和競爭力。步驟3:制定電力系統低碳發展規劃--清能電力公司與相關政府部門合作制定了低碳發展規劃,明確了清能電力在減排方面的責任和目標,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獎勵。步驟4:建設智能電網--清能電力積極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提高發電機組燃料燃燒效率,應用電力需求響應機制,提高電網消納能源能力,從而更靈活地適應清潔能源的接入,減少了對傳統高耗能、高污染能源的依賴。
對于這個電力企業,通過以下方式優化了低碳電力系統的電源結構:一是增加清潔能源比重。增加風電、水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的裝機容量,減少對傳統煤炭發電的依賴。二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先進的燃氣輪機、高效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等,提高傳統發電裝置的效率,減少單位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三是采用可再生能源互補技術。結合風電與太陽能等不穩定可再生能源,展開互補發電,降低系統波動性,提升發電系統的穩定性。
針對發電廠安裝大容量儲能設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優化:一是安裝大型儲能設備。如鈉硫電池、鈦酸鋰電池等儲能技術,用于平衡風光電發電的間歇性特點,提供平穩的電力輸出。二是采用抽蓄式水電站。通過在谷時段利用電力將水抽升至高位蓄能,用于高峰時段釋放水能,降低其期電網容量。三是利用超級電容器和超導磁儲能。用于短期的功率平衡,提高系統的響應速度和調度靈活性。
在制定電力系統低碳發展規劃方面,這個電力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步驟:一是確定發展目標。明確企業低碳發展的總體目標,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二是強化政策支持。爭取政府的支持與激勵政策,如稅收優惠、補貼扶持等,以促進低碳發展規劃的實施。
本文介紹了低碳電力系統的發展現狀,從清潔能源、高新技術、減排體系等角度出發,提出電力系統達到“雙碳”目標的發展路徑,對我國能源戰略轉型具有重要意義,電力企業也要提高決策能動性和自主性,積極落實以上發展路徑。由于國內各省份存在顯著地域特征,其電力系統低碳轉型也存在明顯差異,在今后的研究中,會對地區差異進行具體分析,得到符合各省特征的低碳轉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