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關工委 王凌霄

張怡華,今年79歲,
是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八步鎮關工委成員
12歲開始,他跟著父母親為紅軍掃墓
66載歲月,他傾其所有復原紅軍戰斗遺跡
14里山路,是他不斷重走的紅色傳承路線
為了守護家鄉這紅色歷史的片段
他召回了在外工作的兒子
修整、復原、講述、傳承……
三代人,接續紅色守護
李成林 攝影
汽車艱難地在山路上爬行。終于來到山頂,豁然開朗,前方一塊巨石屹立,上書“螞蟥崗戰斗遺址”八個大字。巨石立處,地勢寬闊,林木蔥蘢,群峰冥冥,可以鳥瞰青衣江逶迤東去,遠眺夾金山皚皚白雪。
一位白發老者,指著對面的蒙頂山,講述著紅軍的故事。
老者名叫張怡華,今年79歲。他中等個子,雖頭發都已雪白,身體卻硬朗得好似小伙子。他臉上掛著笑容,讓人感到極強的親和力。
他守護著螞蟥崗的紅軍戰斗遺址,已有66年。
在他生動的講述中,時間倏然穿越到1935年。
1935年,紅四方面軍進攻成都,在百丈關失利后,退守雨城區鄉村。八步鎮螞蟥崗是重要關隘。敵軍薛岳部兩面夾擊向紅軍進攻,企圖撕開紅軍的防守。11月15日,紅軍團長張才千率部隊從天全縣翻越老君山、朱家巖占領八步、紫石,并在石缸、紫石、白云三個村成立村蘇維埃,組織游擊隊。當年春節前夕,敵軍薛岳部五十九師、六十一師,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進攻八步、紫石、馬鞍腰、螞蟥崗。紅軍近一個營兵力堅守,與敵人激戰一天。
“國民黨的三個師企圖在這里消滅紅軍,他們武器精良、彈藥充足,為掩護紅軍主力部隊撤退,張才千布置一個營阻擊敵人,紅軍戰士和八步村的農民一起挖戰壕,利用有利地形和敵人展開鏖戰。這場戰斗敵眾我寡,紅軍利用夜晚掩護,派幾個小分隊去敵人后方偷襲,當把敵人惹惱后即刻撤退,敵人一陣狂轟濫炸,不知道打到的其實是他們自己人。敵人打到天亮才發覺上當。此時紅軍已利用敵人狗咬狗打得歡時撤退。”站在戰斗遺址上聆聽張怡華的講述,仿佛炮火就在耳邊炸響,子彈就在眼前呼嘯。
張怡華指著對面群山:“那個叫大埡口的地方就是紅軍撤退的地方。1935年11月23日紅軍從這里撤退到天全和大部隊會合。1936年1月翻越夾金山和紅一方面軍匯合,參加北上抗日?!?/p>
“再往前走,就沒有路了?!鄙钌嚼狭?,沒有人間煙火,只有林木叢生,枯藤古樹,蔭翳蔽日。地上是各種樹葉堆積成的腐殖質,一路滄桑。唯一的通道如同植被組成的墻上的一個洞,那是張怡華長年累月踏出的。
跟著張怡華走了大約一公里,才見到當年紅軍的戰壕。80多年的歲月,磨去了它的棱角,要不是張怡華,這里早就被歷史的塵埃掩埋。張怡華說,這條紅軍戰壕從馬鞍腰到螞蟥崗,總長兩公里,沿途有紅軍指揮所、碉堡。碉堡垮塌得只剩一地石頭,他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才把它們重新拼好。
螞蟥崗戰斗中犧牲的紅軍戰士有83人,是參加過蘇維埃臨時政府的村民把他們的尸體掩埋在螞蟥崗的。張怡華的父親就在這些村民之中。“我父親認出來有兩位犧牲的紅軍是經常幫我們家種地、擔水、劈柴的小戰士,他哭著請同村人幫忙把兩位小戰士的尸體背到螞蟥崗的樹林里掩埋,以后又給他們立了碑。從此我父親每年清明節都來祭奠紅軍?!睆堚A說。
從12歲起,張怡華就跟著父母來為紅軍掃墓?!拔腋赣H經常對我說,紅軍是為我們農民打仗的,他們從江西來,犧牲在這里。給他們砌墳墓,他們就能在這里安魂,不會變成孤魂野鬼。父親還囑咐我,張家的子孫都要來祭奠紅軍?!?/p>
父親去世后,張怡華就和母親一起來掃墓。八步村的鄉親們都說,要沒有老張家,紅軍墓早就被雜草蓋得嚴嚴實實找不到了。
螞蟥崗山下到山頂有14里山路,這條山路,張怡華幾十年來來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

張怡華手繪的戰斗遺址地圖

張怡華講述紅軍的故事(圖/王凌霄)
那時通向遺址的路還沒修好,張怡華每天揣一個玉米饃,拿著鋤頭、鐮刀,從早到黑地清理紅軍戰斗遺跡,他用鐮刀割出當年戰壕的痕跡,清理出戰壕中的指揮所,清理出石頭砌成的戰斗工事。在張怡華看來,紅軍留下的一石一磚都非常寶貴。他把散落在地的石塊挖出來,仔細琢磨,不斷復原,直到每一塊石頭都找到它的位置,這才砌成今天能看到的紅軍碉堡。他把恢復的15處碉堡都編好號,還手繪了遺址地圖。山路沿途的紅軍遺跡,如“八步石蘇維埃村臨時政府”、紅軍井等,他都一一手寫牌子作為標記。
2018年,村里提出修通往螞蟥崗一帶的林區公路,當時張怡華就向村里建議,把林區公路的線路規劃和已經找到的紅軍戰斗遺跡結合起來,便于今后開展遺跡保護和開發工作,對村里發展和教育后人都有利。村里采納了他的建議。
冬天,公路正式開建。在協調占用的村民林地、耕地時,村民們沒有一家索要賠償,反而都自愿投工投勞參與林區公路修建。壯勞力們出力修路,婦女們做飯打雜,經過村里200多人的共同努力,路修通了。
通路那天,張怡華激動地跪倒在地,臉頰緊貼大地,撫摸著這條通向紅軍遺址的路。他滿眼淚水地說:“天啊,天??!我盼到了,看到了,革命遺跡保護有希望了。”
2019年,張怡華成為八步鎮關工委委員、八步村關工委副主任。從那時起,每到清明,雅安各地、雨城區各單位和學校都組織人員來螞蟥崗參觀紅軍碉堡和戰壕,瞻仰紅軍墓,在紅軍戰斗遺址保護站前,聆聽張怡華講述紅軍的英勇事跡。張老興奮異常,他幾十年來的愿望就是要宣傳紅軍在八步村的歷史,他心里藏著太多太多紅軍的故事。
“幾年前,我給學生娃娃宣傳紅軍的事跡,他們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紅軍!現在好了,國家大力宣傳紅色文化,黨和政府支持我!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紅軍路修好,把當年草草掩埋紅軍尸體的土墓集中起來,給他們修83個墓,讓他們名正言順地埋進紅軍陵園。還要把當年紅軍戰斗過的地方開辟出一個廣場,修建一個功能齊全的紅軍遺跡保護所,把紅軍的事跡陳列在展覽館。我要告訴娃娃們,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說起今后的計劃,張怡華更像是充滿干勁的年輕人。
對紅軍的感情,在村里世代傳承?!皬那凹t軍為我們打仗,現在我們來守護紅軍戰斗遺址。要讓娃娃們都記得紅軍,讓這段歷史繼續傳下去。”張怡華說。
一路上,張怡華的兒子張再雄一直陪在父親身邊。八步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林介紹說:“再雄本來是在外地工作的,張老一定要叫他回來,幫著做遺址修復工作。”
“父親常說雁過留聲,人生總要做點有意義的事?!笔艿礁赣H的影響,張再雄放棄了在外包攬工程收入很好的生意,回到家鄉,出錢又出力,與父親一道投入螞蟥崗的保護工作中。
從父親,到自己,再到兒子,張怡華一家完成了對螞蟥崗紅軍遺跡持續三代的守護。
如今,修建紅軍墓地和螞蟥崗戰斗遺址的資金已經到位。紅軍在螞蟥崗的故事必將被更多人所知,也必將影響更多人。
崇山峻嶺間,山花已爛漫?;赝铰?,張怡華感嘆:“我這輩子的心愿實現了,對得起犧牲在螞蟥崗的紅軍烈士了,對得起八步村的父老鄉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