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伶麗
(西安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西安 710105)
2021 年,國務院在《“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針對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指明發展路線,提出養老服務供給不斷擴大,老年健康支撐體系更加健全,為老服務多業態創新融合發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社會環境更加適老宜居等發展目標[1]。然而,對于經濟基礎薄弱、老齡化問題突出、老齡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的地區,利用現代數字技術發展成果帶來的機遇,有效組織利用養老資源,建立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更好地服務老年群體,提高社會服務水平是亟需研究的問題。本研究深入陜北黃土高原腹地的陜甘寧老區子洲縣進行調研,探討醫養融合智慧養老的鄉村發展模式和路徑。
據子洲縣戶籍人口統計數據,截至2021 年末,全縣總人口291 055 人,鄉村人口216 200 人,占總人口的74.28%,城鎮人口74 855 人,占總人口的25.72%[2]。其中60 歲及以上人口為55 817 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9.17%。然而,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 年末,子洲縣常住人口僅為138 612人,其中60 歲以上人口占比為28.77%,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20.08%。2 組數據對比顯示,子洲縣人口外流較嚴重,留守老人現象普遍,且主要分散分布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實際人口老齡化問題較嚴重。
子洲縣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突出,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基礎卻較薄弱,面臨“未富先老”的困境。子洲縣于2020 年末實現了全域脫貧,走上鄉村振興新發展階段,但經濟基礎仍然相對薄弱,社會養老保障服務能力有限。據子洲縣統計局數據,2021 年,子洲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948 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254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816 元,仍低于地區乃至全國平均水平。較薄弱的經濟基礎,為子洲縣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壓力。
子洲縣超過2/3 的老年人分散居住在廣袤的黃土高原溝壑地帶的農村,不利于養老資源的有效組織分配和高效共享利用,難以通過傳統的方法提供有效優質的醫養服務。全縣雖建有18 個鄉鎮衛生院、101 個村衛生室、53 個標準化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但每個鄉鎮衛生院平均服務15.5 個行政村,每個村衛生室平均服務2.76 個行政村、5.45 個自然村,每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平均面向5~6 個行政村提供服務。基礎醫養服務資源、服務質量及有限資源利用效率均受老齡人口地域分布分散的影響。
社會保障是老年人維持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截至2022 年4 月,子洲縣60 歲以上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為50 929 人,參加職工醫療保險4 167人;有47 108 名老人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均193.11 元/月;有3 296 名老人領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均5 594.62 元/月;僅有2 537 名老人領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人均2 462.23 元/月(表1)。參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老年人占比高達92.44%,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老年人占比為88.98%,因此老年人整體社會保障水平較低,難以有效保證基本的醫養需求。

表1 2022 年子洲縣老年人各類社會保障參與情況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老化,健康問題突出,老年病、慢性病現象較普遍。據子洲縣醫院統計可知,2021 年子洲縣醫院60 歲以上住院患者3 511人,占總住院人數的51.8%,住院病種排名前十的病種中,老年人慢性病占了6 種,人均住院費用達3 764元;60歲以上門診就診人次占總門診就診人次的64.5%,人均門診費用122元。由此可見,子洲縣老年人保健需求旺盛,而現有的針對老年人的醫療資源較短缺,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亟需提高。
子洲縣養老服務產業發展薄弱。截至2022 年5月,子洲縣僅有1 所公辦敬老院,共有床位數168 個,入住老人58 名(其中特困人員49 名),入住率僅為34.5%,資源利用率較低,存在較大比例床位空置現象。全縣共有農村幸福院139 所,農村社區服務中心53 個,日間照料中心3 個。總體來看,子洲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系統框架已經建立,為子洲縣大量留守老人的居家養老提供了基礎保障,但養老服務機構總體數量過少,運行效率不高。
子洲縣年輕人口外流規模占比較大,留守老人現象較普遍,傳統家庭養老功能面臨挑戰。很多家庭容易陷入留守老人無人照撫或年輕人回鄉照顧老人而喪失收入來源的困局。子洲縣養老機構數量較少,現有的養老機構入住率較低。很多基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雖然設立了機構,但服務功能尚未有效發揮。因此,子洲縣一方面面臨潛在養老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卻呈現供需錯位、需求無法有效滿足、供給能力有限等多重矛盾。
傳統的養老模式主要有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家庭養老模式[3]。以上模式在子洲縣均面臨發展難題。首先,子洲縣機構養老能力薄弱。一方面,公立養老機構數量少、效率低、資源利用率不高,僅用于政策托底,私立養老機構運營條件薄弱,無法滿足日益深化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子洲縣老年人整體經濟基礎較弱,也無力承擔私立養老機構的各項費用,對機構養老有需要沒需求,加之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的意愿不足,因此,機構養老模式在子洲縣發展空間小,難以承擔起主要的養老重任。
其次,子洲縣家庭養老正面臨著嚴峻挑戰。子洲縣年輕人口流出較嚴重,大量留守老人空守家園,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衰退,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醫療和照料成為單個家庭難以解決的問題,易出現年輕勞動力回鄉照顧老人,以致收入的減少、喪失甚至家庭返貧現象。因此,傳統家庭養老面臨嚴峻挑戰,不利于有效解決子洲縣養老問題,不利于子洲縣老年人生活福利的改善,也不利于子洲縣鄉村振興建設和發展。
最后,社區或居家養老模式深化開展面臨諸多困難。一方面,雖然子洲縣大力建設了眾多社區和居家服務中心,但很多養老服務中心的養老服務功能未能有效發揮,難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迫于財政資金的壓力,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推進基層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和運營難度較大,難以實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可持續深化發展。此外,由于子洲縣老年人以農村居民為主,經濟基礎弱、居住分散,不利于吸引民間居家養老服務資金投入運營,社區居家醫養服務市場化難度較大。
因此,基于子洲縣縣情,機構養老、家庭養老、居家養老等養老模式的發展均存在諸多發展難題,需要利用現代經濟技術尋求更便捷、經濟、高效的新型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吸納各方力量,整合各類資源,解決子洲縣“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問題。
一方面,子洲縣面臨較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和空巢老人問題,老年人口的基本養老需求、醫療需求呈較快的增長趨勢,需要社會為之提供相應配套的醫養服務資源;另一方面,子洲縣也面臨鄉村振興和全面發展的壓力,針對老年人的醫養服務存在較大的發展短板,基層各類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均存在較大缺口,而有限的醫養資源在資源配置和利用方面也由于各種客觀原因存在不合理、不充分的現象。
子洲縣醫養資源的供給主體較單一,未能調動各方力量尤其是民間力量的有效參與,導致政府財政壓力較大,運營困難,難以豐富醫養服務滿足老年人各類醫養需求。子洲縣老年人醫養服務需求由于經濟能力有限和較低的社會保障水平呈現較低的購買能力,又從需求端抑制了有效需求,進一步抑制了子洲縣醫養服務民間資本的進入。
子洲縣醫養資源和服務存在供給和需求雙向疲軟和不足的矛盾,亟需創新醫養融合運行模式,有效調動各方資源和資金的注入,擴大子洲縣醫養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激發子洲縣醫養服務潛在需求,提升醫養服務消費能力,改善老年人醫養服務條件,提升老年人醫療養老福利水平,解決子洲縣鄉村振興發展的短板問題,促進子洲縣鄉村振興目標的早日實現。
子洲縣人口老齡化面臨農村老人比重大、空巢化普遍、地域分散、經濟基礎弱、社會保障水平低、醫養資源短缺、醫養服務供給主體單一、老年醫養服務市場供需錯位等問題。以上諸多問題的疊加,使傳統機構養老、家庭養老和居家養老等養老模式面臨很多發展瓶頸,也不利于互助養老等特殊模式的廣泛開展。要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手段、人工智能、區塊鏈共享技術,整合子洲縣醫養資源,引進縣域外各類醫養融合資源和服務,連接社會各類智慧醫養服務平臺,擴大子洲縣醫養服務的有效供給,提升各類醫養資源的利用水平。因此,應構建綜合智慧醫養網絡服務系統,融合各類醫養服務資源,組織各類醫養服務機構,提升醫養服務智能化水平,擴大醫養服務資源利用價值,以較低的醫養服務成本、系統化的便捷服務、較高的服務效率向子洲縣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元的醫養服務。
只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醫養融合的現代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有效整合連接線上線下、縣域內外各類醫養資源、充分吸納組織各類運營主體參與,才能突破地域的限制、經濟的束縛、短缺資源的利用,實現醫養服務供應的廣泛性、多樣性、高效性、便捷性、經濟性和共享性,有效解決子洲縣疊加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助力子洲縣廣大老年群體生活條件的改善、福利水平的提高,促進子洲縣民生改善和鄉村振興發展。
運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通過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養老服務平臺,開展醫養融合服務、遠程醫療服務,并且實現了線上線下醫養服務的聯結[4]。各類醫養服務主體、資源、資金和消費者通過新技術實現了近距離接觸,各類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通過新技術走向市場化運行,形成了高效的資源整合利用效應、共享效應,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實現了較大的價值創造效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子洲縣建立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提供了技術基礎和社會環境基礎。
此外,隨著中國老齡化快速發展,中央提出了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積極老齡化發展戰略和智慧養老發展方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如《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 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等。國家積極的人口老齡化發展政策和方針為子洲縣發展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戰略指引。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建立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技術水平日益走向成熟,并且具有強大的發展優勢和潛力。全國各地諸多試點地區的成功推行,積累了大量的成熟經驗,為子洲縣開展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奠定了基礎。基于子洲縣現有的醫養資源和已經開展的醫養融合智慧養老的試點工作,發現子洲縣具有建立和發展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強烈需求引力、發展推動力、社會政策環境支撐力和時代發展牽引力。
基于子洲縣現有醫療和養老資源條件,結合中國智慧醫療、智慧養老和醫養融合發展技術水平以及各地成功范例,子洲縣需要依托政府主導,組織融合養老部門和醫療衛生部門,吸引社會各界力量,搭建綜合醫養服務智慧平臺系統,融合縣域內外各類資源,配套加強基層醫養機構融合建設、夯實基層醫養服務和信息物流服務能力,加強基層互助養老模式的創新融入,構建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整體構建思路如圖1 所示。

圖1 子洲縣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構建思路
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是一種系統化、綜合性的系統,需要各類組織機構的介入、合作、交互。需要以政府為主導進行統一規劃,協調各類相關主管機構和運行主體,建立醫養融合的有效運行組織體系,制定相應的運行制度,搭建醫養融合智慧養老的基礎設施,出臺相應的引導政策,吸引各類社會資源的加入,系統進行行業組織監管,有效促進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落地和運行(圖2)。

圖2 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服務組織制度體系
首先,要建立以縣政府為主導的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領導組織體系。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需要多種機構和系統的融合、協調與緊密合作,而現有的組織模式不利于機構之間的協調融合與緊密合作。需要協調醫療衛生組織機構、養老組織機構、大數據組織機構等部門建立相互融合、密切合作的組織體系,打通各組織機構的合作路徑,消除各組織機構融合運行的制度障礙,促進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建立和運行。
其次,建立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運行制度體系。國家相關醫養融合、智慧養老、健康中國等戰略政策制度的出臺,為子洲縣發展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然而,要實現該模式的落地運行,需要子洲縣就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運行建立切實可行的制度體系,靈活運行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及各項扶持政策,使其融入新型運行模式,通過制度政策的建立鼓勵智慧養老和互助養老的推行和融合。
子洲縣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運行需要建立一個綜合性智慧服務平臺系統,通過該平臺系統連接醫養融合服務各參與主體,整合利用縣域內外各類醫養資源,銜接線上線下醫養服務,擴大智慧信息實時采集、分析、交互、共享與輸出價值,為老年人提供種類豐富的智慧醫養服務(圖3)。

圖3 子洲縣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綜合服務平臺系統
利用綜合服務平臺系統,可以進行各類支持機構的組織融合、信息共享、服務交互,整合了縣域內外各類醫養資源,實現醫養服務高效率、低成本、高質量的一站式提供。利用綜合服務平臺,有利于稀缺醫養資源的充分調度和利用,亦便于基層醫療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互助養老機構等部門的業務融合,通過信息共享與交互,便于各部門服務的銜接,為老年人提供更系統的醫養綜合服務,為子洲縣建立覆蓋全域的醫養生態系統提供支撐。
子洲縣老年人具有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綜合文化水平較低、信息化能力較弱等典型特點,如很多老年人對智能穿戴設備、移動終端以及互聯網的使用較薄弱,存在一定的信息技術鴻溝。以上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老年人直接參與醫養融合智慧養老的活動,不利于充分享受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服務內容。很多老年人若想獲得相關服務,只能通過子女親人或者他人間接參與。基于子洲縣已經建立起覆蓋全域的鄉村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和養老服務中心網絡基礎,可以構建一套子洲縣醫養融合智慧養老基層服務系統,通過該系統的有效運行,既可以解決子洲縣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發展的瓶頸,也可以有效促進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高效運轉(圖4)。

圖4 子洲縣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服務基層支持系統
引入互助養老服務機制,在各社區、鄉村基層設立社區助老員作為基層醫養服務能力不足的補充。在該系統的支持下,有能力的老年人可以直接利用醫養融合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獲取相關醫養服務,也可以便捷地通過子女親人、社區助老員和基層醫療、養老等服務機構間接獲取各類醫養服務。
一是積極進行組織制度政策創新。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作為新型健康養老模式[5],運行過程中需要進行跨部門、多元主體的參與和密切融合協作,必須通過組織制度的創新保障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有效運轉。二是建立醫養資源的整合、開拓機制。子洲縣要利用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建立市場化醫養資源引進的激勵措施,整合提高醫養服務資源的利用效能,多渠道開拓子洲縣醫養資源的供給途徑,豐富子洲縣醫養資源的種類和存量。三是提升老年人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服務需求能力。調動各方力量對老年人開展智慧醫養的推廣宣傳和使用培訓等活動,彌合老年人數字鴻溝,提升老年人智慧養老服務的參與能力[6]。四是推進基層醫養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醫療基礎投入和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智慧醫療對接能力,加強醫療、健康、養老的融合服務能力。五是引入市場功能保障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服務體系運行活力。靈活引入市場機制,使企業參與到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中,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通過競爭機制促進整個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服務行業的持續發展。六是建立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服務迭代創新機制。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運行需要借助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創新,不斷優化運行,提升服務質量。
一是加強政府組織領導,提高各方參與意識。通過政府的組織領導和政策引導,促進民眾對醫養融合智慧養老參與的積極性,建立健康養老、尊老愛老的社會文化氛圍。二是多途徑拓展資金來源,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通過多途徑拓展資金來源,多渠道進行吸納,保障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有序建設和運行。三是建設完善信息、物流等服務體系。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和物流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尤其是智慧養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高效運行的基礎。四是建立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運行的監管與監督體制。引入社會公益組織、行業協會、公眾等多元監督主體,建立多元監管與監督反饋、處理通道,保障醫養融合智慧養老模式的有序高效運行。五是以老年人為中心,完善和優化智慧康養產品的設計。在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認知和習慣等特征基礎上,開發出更人性化的智能醫養服務產品,并基于此提供相應的服務[7]。六是加強基礎設備日常運行維護和后期服務。基礎智慧醫養運行設備是醫養融合智慧養老的載體,要保障基礎設備的有效運行,及時進行設備維護和保養。七是加強基層人才培養與老年人培訓。加強對基層智慧醫養人才模式培養和老年人智慧醫養融入能力的培訓。八是引入互助養老輔助服務機制。基于鄉村鄉土熟人文化氛圍和鄰里親情關系紐帶,引入互助養老機制,以彌補智慧醫養服務“最后一公里”的不足和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