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杰 封 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充分反映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拓展了理論視野和思維認知,強化了話語的解釋功能。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闡述“堅持理論創新”時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話語是理論的載體,話語創新是理論創新的基礎環節。提煉標識性話語,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理邏輯。
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就在于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并用以指導實踐。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同“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等話語內容加以整合,集中體現為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話語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基于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綜合考量,拓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伸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視野,挖掘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深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從先秦諸子學說到宋明程朱理學,中華文明所孕育的“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民胞物與”的仁愛觀、“義利有別”的道德觀、“內圣外王”的修身觀、“講信修睦”的處世觀等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難題的重要智慧,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文化魅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話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接和轉化,從內容和形式上真正實現二者的融會貫通、內在銜接和有機融合,既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現代性解讀,又賦予馬克思主義話語時代性元素。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表達,把深奧的理論通俗化、晦澀的講解大眾化,以此完善中國化時代化話語構成元素,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力量。”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話語體系創新,是持續發揚思想與時代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哲學與人民相結合的精神的體現。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最大限度激發人民實踐創造的熱情與活力,及時發現、概括、總結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好做法、好經驗,以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表達方式,呈現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回應人民現實需要與關切的解決方案,講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讓其更具感染力、親和力、凝聚力,形成“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
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貫通起來,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使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