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寧
阮萬鈞同志是安徽省蕪湖軍分區第三干休所離休干部,1928年出生于蕪湖市,1942年參加新四軍,翌年入黨,歷任新四軍七師機要科科員、華東野戰軍機要科組長、抗美援朝志愿軍炮兵63師機要科科長、浙江省龍泉縣武裝部部長、安徽省淮北市武裝部部長等職。離休后,他先后多次被省市評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被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授予“全國一級星星火炬”獎章,3次被南京軍區評為“先進離休干部”,2014年被總政治部評為“全軍先進離休干部”。
“活著就干,死了心安;離而不休,發揮余熱;為了理想,奮斗終生;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這些印在阮老名片上的文字,不僅是他恪守的誓言,更是他為黨的事業不懈奮斗的真實寫照。
17年尋訪核實,整理資料,出版20多萬字革命回憶錄
拜訪阮老時,這位88歲的老軍人正在更新自己的網頁,略微顫抖的食指在鍵盤上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敲擊。“每一段文字都要事先一筆一畫寫在紙上,然后查閱資料,多方求證,反復修改,再一鍵一鍵輸入電腦。”阮老介紹說。20多萬字的回憶錄,記錄的不僅是個人的經歷和感受,更多的是黨史、軍史,是黨和軍隊對自己的培養和關懷。
1982年10月,55歲的阮萬鈞老接到離休命令。他當時就考慮一個問題:只有離休的干部,哪有離休的黨員?現在雖然退出原有工作崗位,但仍然是一個共產黨員,仍應繼續為黨的事業不懈奮斗。
在槍林彈雨的歲月里,他的身邊涌現出許多英雄戰友,由于他的文化水平高,有時戰友們會說:“小阮,你要是活下來,以后就把我們的故事寫一寫,也讓后人知道有我們曾為他們幸福生活流血犧牲過。”那時的他,總是鄭重地點點頭。離休后的阮老,更多想起戰友們的話。正在這時,黨中央、中央軍委發出指示,要求發動老同志寫回憶錄,搶救他們頭腦中“活”的黨史軍史。阮老又繼續燃燒起了青春激情,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想起來心情澎湃,寫起來困難重重。”幾十年過去了,鮮活的畫面刻骨銘心,具體的時間、地點卻變得模糊。為了尊重歷史,阮老再一次開始了“南征北戰”。他買了一輛自行車,白天到檔案館和圖書館搜集資料、到周邊地區尋訪親歷者,晚上一手握筆一手握著電話筒,向遠方的戰友求證。“說是離職休養,其實比上班時還要忙,白天黑夜連軸轉。”女兒這樣描述他:“吃飯時都會走神,有時會突然扔下筷子,抓起紙和筆趕緊寫!”
最讓老伴和兒女不放心的是,他外出查訪的時候,有時一走就是幾天,連個電話也不打。在寫新四軍戰士張標孤膽殺敵的英雄故事時,阮老查閱了大量史料和別的老同志寫的回憶錄,可仍感覺時間、地點有些不準確,便多買一張汽車票,帶著自行車一起坐汽車趕到了幾百公里外的原戰場,經過多次反復走訪查對,終于還原了故事的全部。
2001年11月,歷時17年,30多篇文章總計20多萬字的回憶錄 《難忘的歲月》 終于出版發行。回憶錄真實地記錄了他所經歷和見聞的難忘歲月,為黨史、軍史的編纂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其中《戰斗在陳瑤湖上》 《向貴池敵后進軍》 等5篇文章被中央史料征集委員會和軍史編研機關收錄歸檔;新四軍七師營救美軍飛行員的故事還被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時講述交流,外交部長李肇星親自向阮老電話致謝。
如今,這些質樸的文字、真實的記錄和生動的畫面已被阮老放到了互聯網上,供更多的年輕人閱讀學習,網上“粉絲”已有數十萬人。阮老很開心地說:“能把這些‘紅色財富傳給下一代,我很滿足,沒有遺憾了!”
不顧有病年高,離休34年做愛國主義教育報告270多場
270余場報告、15萬余名聽眾、數百封來信、數萬條網上互動留言……阮老認為,這是他離休后積累的最大一筆財富。
1984年,蕪湖市關工委聘請阮老擔任傳統教育報告團副團長職務,他愉快地接受聘請,此后還參加了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的很多工作。在各方面支持下,阮老以安徽師范大學等8所高校為“戰場”,開始了宣講革命傳統的征程。
剛開始時,阮老拿著介紹信,騎著自行車穿梭于大學校園之中,一個班級一個班級地聯系,反復強調是義務宣講,不收錢、不吃飯,聽眾愛不愛聽全憑自愿,學校提供個場地、出個通知就行,講完就走人。盡管如此,仍有許多校領導和老師擔心:在大學生中講革命傳統,會不會有人聽?阮老第一次走進皖南醫學院做報告時,學院團委書記蔣平含蓄地對他說:“阮老,學生們學習抓得很緊,可能會隨時離開會場……”報告會進行到一半時,280個座位的教室卻涌進了300多名學生。隨著阮老的報告響起的是起伏不斷的掌聲。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蔣平說:“阮老的報告不僅僅是講歷史、講革命故事,而且結合親身經歷和感悟引導大家接受愛國主義傳統,針對當前現象闡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可信、可學、可做之中堅定政治信念。”
報告講得好,許多單位紛紛上門邀請,阮老始終堅持“認真對待每一場、認真準備每一場、從不落下每一場”的原則。有一次,在給安徽工程大學作報告的頭天夜里,他感冒發燒至39℃,老伴心疼地勸他不要去了。他對老伴說:“不行,我一定要去!學校已經安排好了,好多同學在等著我,萬一我真的倒在了講臺上,那也是我這個老兵的光榮!”見他這樣堅持,老伴眼含熱淚對他說:“好,聽你的,但是我要陪著你。”“行!那我們就一塊去戰斗!”在隨后每次作報告時,老伴總是形影不離。
2011年1月,他的老伴陳尚理因病逝世了,他悲痛萬分。兒子關心他,把他接到杭州的家中休息調整。時逢建黨90周年紀念日,想到這是黨的大事,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光榮傳統的好時機,阮老哪能待得住。他在兒子家沒住幾天,就毅然回到蕪湖。他利用一個星期時間再次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三代領導核心有關黨建論述,撰寫出 《偉大的黨、光榮的黨、正確的黨》 報告稿,在報告團安排下走進市黨政司法機關、軍分區、大學等10多個單位和街道社區進行宣講,聽眾達1萬多人次,反響十分熱烈。大家都說阮老講得好。面對贊揚,阮老總是說:“不是我講得好,是黨好,是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好!”
對一位離休老同志來說,作傳統報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場報告從調查研究到寫出一稿、二稿,甚至三稿、四稿,一般要用去十來天甚至更長時間。1996年,為便于寫報告,他購買了計算機,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和輸入方法。這對于當時已近70歲的老人來說,難度可想而知,可他硬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練習、背記。如今,他不僅電腦、手機用起來很熟練,還建立了自己的革命傳統教育網頁,每天上網看新聞或與青年人互動交流時間都在2個小時以上,晚上常要忙到11點以后。
為作好每一場報告,阮老都要邀請有關人員座談,摸準聽眾的思想脈搏和關注的熱點問題,作完報告后還要收集聽眾的反映和建議,以便充實和豐富報告內容,增強報告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安徽工程大學劉海濤同學說:“兩個小時的報告,竟被40多次掌聲打斷,報告內容感人肺腑,言語風趣,確實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課。”安徽師范大學數計學院井泉同學說:“聽了阮老的報告后,我更加堅信我們黨是一個偉大、光榮、正確的黨,從今天開始我要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去世前幾年,阮老的前列腺炎愈發嚴重,每20分鐘左右就要小便一次。為了不影響報告的連續性,每次報告前,他都要在家里先穿好紙尿褲。這個事,他作報告那么多單位,竟然沒有任何人知道。兒子和女兒怕他身體吃不消,都讓他減少報告次數,在家安心休養。可他堅定地說:“身體有點小病沒關系,我的腦子不糊涂,一天不糊涂就要為黨干,你們要支持我才行。”
對自己很“摳門”,但幫助別人很大方
作為兒女均很優秀的軍隊離休老干部,阮老沒有太多經濟負擔,但他對自己卻是出了名的“摳門”。他的家里除了老舊的電視、家具、組裝的電腦和必需的生活用品外,就是一些書籍資料。駕駛員小王說:“阮老給學校作報告經常帶上錢,聽說有家境困難的學生,就悄悄地單獨找來把錢塞給人家,遇到推辭不收的就如同央求一樣,讓人家上班拿工資后再還給他。跟他開車出去不但要趕回干休所食堂吃飯,連瓶水也沒得喝!”“其實,阮老不是‘摳門,因為他的錢除了少部分用來購置學習資料和生活必須,大部分都捐了出去。”小王又說。這些年,阮老捐錢捐物數百次,收到學生的感謝信就有100多封。
平時,阮老十分關心自己曾經戰斗過的地區教育工作。1996年,新四軍七師根據地無為縣要興建一所“希望小學”,他知道后積極響應,和其他老戰友一道捐款。1997年,新四軍原軍部舊址涇縣磐坑鎮修建“希望小學”,他又率先捐款。2012年6月,他再次去無為縣三水澗小學作報告和捐書,看到該校只有2臺電腦時,當場捐款1萬元,讓學校購置電腦。
2008年汶川地震時,他先后兩次各捐款2000元。在大量捐款捐物捐書的同時,他還向無為縣新四軍七師紀念館捐出了抗日戰爭中繳獲的戰利品——日軍毛毯,該贈品已成為該館極具價值的文物之一。
有人對阮老這么大年紀了還整天忙里忙外的不理解,但他很坦然。他說:“作為共產黨員,就要不怕病痛折磨,不怕吃苦受累,不怕生活簡樸,不怕蒙受委屈,只要能為黨工作,為信仰奮斗,為群眾謀利,什么時候我都會感到幸福、感到滿足!”
(編輯 于 洋)